六、中觀見.大成就者
禪宗思想和中觀思想
丹增諦深喇嘛(以下簡稱丹):依中國禪宗祖師的觀點,什麼樣的「中觀見」是墮於斷常二邊?或其中一邊的?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禪宗不講中觀見。當然也不會是斷見或常見,斷常二見是外道見,非佛教。
禪宗的《六祖壇經》講「無住」,不住於「前念今念後念」,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其實這就是中觀。「無住」的觀念,來自《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是般若思想的經典,而般若思想乃是中觀思想之源頭。
禪宗應該是主張「空」的,但相信「佛性」、「自性」存在,所以不落入斷邊。禪宗雖未說「佛性」、「自性」即空性,可是禪宗講「無」,事實上,「無」就是「佛性」,所以不落入常邊。其實,「佛性」、「自性」、「無」都是假名,但因為禪宗沒有說明這些名相只是假名安立,所以現代學者們,判定禪宗屬如來藏系統,而非中觀性空之系統。
其實中國古代並未做此是空、是有,或是如來藏之分別,在印度也未如此分析。不知藏傳佛教是否有如來藏思想之說?就像中觀應成派含有瑜伽唯識學的思想一樣,是否也包含了如來藏思想?
漢藏佛教對如來藏和中觀思想之看法
丹:藏傳如來藏思想以《寶性論》為依據,其思想根源於《大方廣如來藏經》。但我不以為如來藏思想和中觀思想是不同的二種思想,我認為二者是同一的,就是在如來藏的觀念上確立中觀見。
師:所以在西藏是將各種思想匯流了,將如來藏、中觀、唯識,匯合而成中觀見。這樣的思想發展是很正常的,因為藏傳佛法屬後期佛教,後期思想是應發展匯合工作的。這在漢傳佛教也有類似趨勢,例如唐末宋初的《宗鏡錄》,就有這種傾向,到了元朝以下,顯密圓融、儒釋道三教同源、性相融會等思想都出現了。不過從思想史的觀點看,則另有見解。
禪宗祖師訶佛罵祖之目的及其影響
丹:我之所以提此問題,是就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不論內教或外道,總是非常、即斷,即使是佛教內部各宗派,皆可分成二派:一派是持的中觀見,一派是非持中觀見的。所以當西藏佛法在分析印度佛教的四個宗派時,毘婆沙宗有其墮入常邊或斷邊之見,經部也有,唯識派亦然。如中觀應成派即以其獨特之中觀見,而向人宣稱其思想在道上屬「中道」,在觀念上則是最正統最準確的。因此,我想禪宗必然也有其獨特不共之「中觀見」,如天然丹霞之劈佛燒火取暖,德山宣鑒之訶佛罵祖,在西藏對開悟的人而言,從某種特定的角度看,當然能接受,但對一般人而言,則可能是件落入斷見的行為,因為連佛法、佛像都似乎不值得尊重了。
師:不錯,對一般人而言,訶佛罵祖是無法理解的。
禪宗祖師訶佛罵祖,並非否定佛的智慧功德,其目的是破凡夫的執著,因為心有執著,即無法開悟,所以訶佛罵祖,目的在幫助眾生開悟。另外,當某人親證空性時,自覺一切都是不存在的,這時也可能以這種方式來表現他所見的空性或佛性,所謂「處處不是佛」但同時也認為「處處都是佛」,所以一個開悟者是不落於斷常二邊的,但禪宗不講「中觀」,而講「無住」。不過在普遍的對於三寶的敬信尊崇方面,禪宗的影響所及,是負面大於正面;許多僅僅看了若干禪宗公案語錄而又未能真修實悟的人,很容易落入偏狂的斷見,不敬信三寶而倡自性三寶,不懺悔不持戒而說自心清淨,不修梵行而說僧俗本來平等。
開悟者與中觀見
丹:若問已開悟的禪師,何謂真正的「中道」?他必定有個回答吧?
師:他可能給你一拳。或反問:「你以為呢?」道得一字即非「中道」,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念頭一動,便已離開中觀了。
丹:我想西藏佛法所以反覆強調中觀見之重要,是認為凡夫若無中觀思想之引導,總是會墮入斷、常二邊見中,即使一個開悟者,若不能具足正確的中觀見的話,也必將墮入頑空。
師:開悟的人,若非中觀見,那他尚未開悟,他的開悟是假的。執空執有,皆非開悟。講「開悟」悟什麼?悟空性,此空性並非頑空。若所悟之空性為頑空,那是外道而非佛道,佛法之開悟,是悟非常非斷之空性。
丹:藏傳中觀派主張萬法在名言上是存在的,所以不墮斷見;在勝義諦上則是空,因此不墮常見。
師:漢傳佛法也一樣,名言即假名,「假名」有「實相」空。唯識法相宗則講「法相」有,「法性」空。法性又分三性、三無性。三性是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無性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三性」假名有,「三無性」勝義無。
禪宗沒有固定的修行次第
丹:一位禪師從開始修行到開悟的過程和次第如何?
師:如果有修行過程可言,則不名為「頓悟」,他是沒有固定的修行過程和次第的,中國的天台、唯識都有修行次第,唯有禪宗是沒有次第的。
丹:禪宗在修持上沒有明確的次第?
師:如有次第,則不名為「頓」了。
至尊達賴法王所傳的時輪金剛的修持法是否也是沒有次第呢?
藏密的修行次第
丹:時輪金剛法的修持是有次第的。但目前為了使更多的人都能與此聖法結上法緣,似乎「方便」顯得重要些,所以就不像以前那樣十分嚴格地強調屬於一般性的「次第」了。
師:修大圓滿、大手印好像也沒有次第吧?
丹:還是有的。有二種: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如先須依次接受七個灌頂,未經灌頂,則不准修法,亦無法可修。接著要做十萬大禮拜,這是最起碼的修行次第。
生起次第修成後,才去修圓滿次第。在生起次第時,將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完全淨化,達到與本尊能相應的程度;到圓滿次第時,則修自己與本尊不一不異。
禪宗的修行方法與次第禪法
師:禪宗則以無方法為最上方法,無次第是最高次第。至於如何能開悟呢?
「知見」很重要。頓入佛知見,實際上是一種慧解脫。多半是聞法而開悟,所以開悟者不多。因為只有利根的人才能聞法而開悟。打坐、修定並不是禪的方法,次第禪法才有打坐修定的必要。次第禪法,也有方便,即由持戒,而習定,而發慧。如天台智者大師的「六妙門」即是次第禪法。禪宗則無次第。
沒有方法,實在太難了,因此在四祖、五祖都有方法,宋以下的公案話頭及默照,也是方法。現在我所教的方法,也與次第禪有關,因為一般人還是需要次第。如打坐、數息、念佛、拜佛、經行等。因為有些人的煩惱太重、頭腦不清、聽話都聽不進去,根本不可能「聞法開悟」,及觸機開悟,所以教他多拜佛、多勞作,時日一久,身心逐漸清淨安定,頭腦就愈來愈清楚了。這些都是我目前所用的方法和次第。
顯密間修行次第之異同
師:我看《密勒日巴傳》,他似乎也沒有方法,他的師父就是叫他做苦工,這是方便加行吧?
丹:是方便加行。如此看來,密宗的次第比顯教更複雜、更繁瑣、更嚴格。
師:大乘顯教之次第是重於理論上的,密教之次第是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
自力頓悟的禪法
丹:頓悟的禪師是否能像西藏佛法中所說的登地菩薩,以法流禪定力故,從初地開始,可以自由去來百個佛國剎土,依次而千、而萬、十萬、百萬,乃至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見佛聞法,增長道力?
師:依此而言,則有次第。禪宗無此次第,若有次第,則是漸而非頓,悟前無次第,悟後亦然,禪宗開悟見佛,是見到佛的空性,所以並不去他方世界見佛聞法。
丹:那是全靠自力修學了?
師:可以這麼說。如有他力,則是以經教來輔助。在禪門中雖也有護法神,但不准他們出現。至於他方世界見諸佛、見淨土,皆是「光影門頭」事,見聖、見佛、見種種勝境,都應徹底打消,不留痕跡。否則又生執著。何處沒有佛?處處都是佛;何處非佛國?處處皆是佛土。為什麼一定要去他方世界?《楞嚴經》說:十方三世諸佛「於一毛端轉大法輪,度無量眾生」。若真開悟,於一剎那間即與無量諸佛同在,不需到他方世界去。
密教有關往詣他方國土見佛聞法之說,是有根據的,那是經論中的說法。而經論是佛祖所說的,禪宗並不否定經論,只是渡河之後,即當捨舟登岸,不要老在船上。中國的天台宗極類似藏密,天台修行也重視儀軌、懺法和持咒。
晚唐五代後的禪修方法
丹:禪宗不講次第方法,似乎沒有東西可以依次攀緣而修,當然,我也知道學到一定程度時,必須放下。但未到此程度前,若無指南,則無從著手,甚至證見於空性,也不知即是空。
師:針對這個問題,所以在晚唐、五代之後,禪宗也開始講方法,如必須每天打坐幾炷香;在生活中隨時注意起心動念處,注意腳跟踩地處,即必須很落實地生活,隨時檢點身心;所以有打坐、參話頭、平常日用等,都成為禪的修行方法。到了明代以後,禪宗也教人念阿彌陀佛聖號。念佛念得不錯了,就參「念佛是誰」,這是很有用的方法。散心時念佛號,專心時則參「念佛是誰」?便是參話頭。所謂「參話頭」,是專心地問問題,修行者不可以給答案,必須讓答案自己出來,很可能出現千百次的答案都是錯的。在修行過程中,如發現世界不一樣了,或自己的想法看法跟原先不同了時,應去請示師父,以印驗所得境界的邪正高低。
禪宗「見性成佛」與藏密「即身成佛」之比較
丹:禪宗之「當下開悟」與密教的「即身成佛」有何差別?
師:二者不太一樣。禪宗言「見性成佛」,見性時與佛的功德完全相同。一念見性,則一念是佛;念念見性,則念念是佛。但見性開悟者,並不能永遠保持在空性中,仍有煩惱。見性之境界,只是一種經驗而已,煩惱起時,就已不在空性中了。唯有徹悟的人,始能斷除煩惱,但也並不等於成佛。「即身成佛」是說這個身體本身已經成佛了。
丹:「見性成佛」應是指修得法身佛。根據密教所說「即身成佛」是修成佛的報身,法身也同時證得,化身也同時成就了。一時兼修三身、三身同時成就,因此而說「即身成佛」。
師:三身在一生中成就,可能嗎?也許在藏傳佛法中沒問題。但我們現在的色身,可能成為佛的千丈報身嗎?恐怕有些問題吧?
丹:以嚴密的密宗道次第修行,將自己被煩惱、所知二障遮蔽的身口意三門完全淨化,經過這樣純粹的淨化後的色身,已非原來的血肉之軀了。如時輪金剛法中比喻:就像水銀逐漸滲透鐵片,最後水銀和鐵片完全融為一體,無法分出何者是水銀、何者是鐵片一樣。因本尊的加持力和自己的願力、方法及中觀見的準確,所以能將原本凡夫的身口意,化為見道者的身口意,由見道者再逐步成就為佛。
師:這是大成就者,但大成就者是佛嗎?
丹:究竟的大成就者就是佛。一般仍處在道位、八地,甚至一地的大成就者是菩薩,不是佛。
師:那尚未「即身成佛」了。
丹:當然,在一地、二地不能說是佛,但十地以上,就是即生即身成就的佛。
師:哪會有如此多十地以上的佛呢?在藏傳的大師們,是否都是十地以上的菩薩呢?
丹:這我不清楚,很難說。
師:所以我們漢地稱西藏的仁波切為「活佛」,也就是說他們已是佛了。
丹:那可能是民間的一種誤會。
師:活佛轉世制度在根本佛典裡是沒有根據的,但在藏傳佛教的理論上則可以成立。
禪門修證人人平等
師:事實上,禪宗是最樸素的,沒有太多理論和建立,這正是中觀。禪宗對修行和證悟都不立次第,這也正是它的優點。在禪門裡面,師父和弟子,人人平等,除了職務有差別、戒臘有高下,修證的身分一律平等。在西藏可能就不平等了吧?
丹:當然,修證工夫的深淺,決定了福智功德的大小。由於功德的大小,自然就形成了一種等級。
師:在禪宗自然就沒有功德大小、修證高下的問題。因為禪宗根本不講次第。
丹:我認為只是忌諱不說,而實則存在。如惠能大師和我相比,他在斷、證上所具的功德比我圓滿究竟,要比我高無數倍。
師:這是個人觀念的問題,如果執著有功德,則非佛法。對一個證果的人而言,果位再高,功德再大,自己並不認為有功德,所以達摩初見梁武帝,即說「沒有功德」!因此禪宗不講功德,不執著次第、功德。對一個已開悟的人而言,雖然與眾生的看法不同,但並不自覺比眾生高,因此許多已證悟的人,也許因緣不成熟,或個人福緣不足,雖已證悟,但也並未說法,只是如往常一樣平凡地生活,一樣地煮飯、掃地,並不會說自己是大成就者。但在西藏就不同了,有成就者,可能就由政府認定為轉世者,而加以冊封。
藏傳佛教的轉世制度
師:有無仁波切是因關係特殊而被封,非由修證而來的呢?
丹:在歷史上出現過,譬如當有某一位地方官員壓迫佛教時,可能為了寺廟,或那一帶地區的佛法的弘揚,因此就有人行方便法,認定該官員的兒子為某某喇嘛的轉世者,使該官員全家信佛,以致與寺廟和佛法的利益,不相衝突。
師:有無並非轉世的再來人,而由於今生的修行得大成就,成為轉世者的?
丹:有的。西藏的成就者圓寂之前,或是遺留轉世的地址、姓名,或是轉世地點的特徵。也有人是什麼也不留,而由其他的上師去尋找出來。更有人說不再來了,像第十世班禪的經師拉科仁波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者,他就說不再回來,不要找他。
有的成就者,既沒有說要來,也沒說不來,這就變成要依信徒的願望而去尋找了,像第十世班禪,似乎在圓寂前並沒留下什麼確切的轉世指訓。
天台宗的三觀
丹:天台宗講空、假、中,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在知解上應如何理解?在修證上又如何運用?
師:即空、即假、即中,是就圓教而言的。
三觀的思想,源出於《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1.從假入空觀,又云二諦觀;2.從空入假觀,又云平等觀;3.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而入初地的法流水中。15
天台智者大師的三觀說,見於《維摩經文疏》卷二,標出:1.別相三觀,歷別觀空假中三諦;2.通相三觀,於一觀中圓解三諦;3.一心三觀,於一念中圓觀三諦。別相屬於別教,通相及一心屬於圓教。別教三觀是次第三觀,圓教三觀稱為圓融三觀。
若以天台宗的三觀來看,凡言次第者,皆屬漸修法門的別教大乘,唯有通相三觀及一心三觀,方屬圓頓法門。因在天台大師之世,中國禪宗尚未形成風氣,故未涉及。然依圓頓思想的標準,禪宗宜屬通相三觀,一觀之中具足三觀,也就是即假、即空、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在一諦中圓見三諦,見其一即見三。從天台宗看禪宗尚未到達一心三觀的程度。在一念心中具足三諦,因此而發展出一念具足三千界的理論。
但是,世界一切現象,從凡夫立場看,都是以假為真;從小乘人看,都是以假為空;從中道來看,則非假非真,即假即空,便是中道第一義諦。不過天台宗不稱「中觀見」,而謂「中道第一義諦觀」。
我對藏傳佛教的中觀見沒有研究,其與天台宗,於龍樹菩薩的《中觀論頌》,在理解及運用方面,似乎並不盡同吧!因為三諦圓融的思想,已不落次第,似乎唯有漢傳佛教才發展出來的,例如禪宗的頓悟,天台宗的一心三觀,華嚴宗的事事無礙觀,在藏傳佛教中,是否也有呢?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五、業識.中陰.明心.中觀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