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八、藏傳佛教三大寺的十二年教育課程

聖嚴法師

八、藏傳佛教三大寺的十二年教育課程

西藏三大寺之重建、教育傳承及其學制

聖嚴法師(以下簡稱師):能否請你談談在印度南方寺的十二年佛學教育是如何安排的?學些什麼東西?是否每個人出家後都要經過這十二年的教育?有沒有留級或中途輟學的?畢業以後做什麼?

丹增諦深喇嘛(以下簡稱丹):十二年的課程安排是依據那爛陀大學的傳統而來。因為西藏佛教中,信仰人數最多,最為世人所熟悉的格魯巴(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乃承襲了阿底峽尊者的思想。而阿底峽尊者畢業於那爛陀大學,並曾主持過那爛陀大學,所以格魯巴的學習系統乃強調十二年的修習次第。在西藏學習格魯巴的傳承而較具代表性的是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喀丹寺。其課程安排大同小異。目前三大寺重建於印度南方,所以有人又稱「南方寺」。從一九六六年至今,已具相當規模。其中哲蚌寺有一千五百名僧人,有兩個「扎倉」(學院),我就讀的那個「扎倉」有十六個「卡倉」(分部)。色拉寺有一千二百多人,喀丹寺有九百多人。這些僧人的來源有三:1.父母送來的,最小六、七歲;2.自願出家者;3.有親人在寺中當法師或學佛而帶來的。至於說這三種人中,哪一種人能學得最好?並不一定,完全取決於智慧的高下和個人的勤惰。

假使你有能力一年學三年的課程,則鼓勵你多學,但不准升級,原因是希望你要學得紮實。所以十二年是法定的時間,不能提早畢業。

十二年讀完後,轉世活佛、仁波切等,必須出去弘法,一般人則多半留下來再深造三、五年,以準備考格西學位。

師:有沒有學問很好但未得格西學位的人?

丹:有。這種人實修性較強,學問雖好,卻不願考格西,甚至不願住在集體場合,注重自修,多半以閱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主。

通常打算考格西學位的人,完成十二年的教育之後,還要留下來複習三、五年,之後還得排隊等格西名額。所以,從開始學習的第一年算起,到獲得格西學位,至少要花二十五年的時間。

師:已經完成十二年的學院課程,而未獲得格西學位之前,是否可以教書?

丹:原則上,只有格西才能教書。其他人只做討論,彼此交換對經論的看法。

師:那麼多的學院,格西人數足夠分配嗎?

丹:過去沒有問題,現在則因大量的法師到國外去,所以顯得比較緊迫。

十二年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次第

師:十二年的課程是如何安排的?

丹:十二年的課程次第,以五部大論為主,包括了經律論三藏。此五部大論的學習次第如下:

(一)《釋量論》:法稱所著,屬因明學,講有關思考邏輯和辯論方法的訓練。

(二)般若部:有關《般若經》之註疏,如師子賢、龍樹、提婆等人之《般若經》註,其中最重要的是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這是發揮廣、中、略本《般若經》密意的重要著作。

(三)中觀部:以《中論》為主,包括《十二門論》和提婆的《四百論》,當然也不無《大智度論》的思想。

(四)《俱舍論》:研究以《俱舍論》為中心的阿毘達磨思想。

(五)律部:依一切有部律,而有四種律典:《毘奈耶》、《律本事》、《律上分》、《毘奈耶雜事》

師:為什麼將《俱舍論》安排在第四個次第?又為何置律部於最後呢?

丹:我相信其中必有其獨到的思想與甚深之密意。若依個人淺見,格魯巴特重知解,強調由聞而思而修的次第,因律藏不講太多理論,是屬於生活方面的,所以才將它置於最後來學。

另外,西藏學僧的年齡、理解程度參差不齊,而律只有對已經到達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受用,對某些人而言則似乎用不上力,因此不如先重視佛教基本概念的學習,使大家對因果、輪迴、轉世等思想有最起碼的了解;而思考方法的學習,則是老少皆宜,且有興趣的科目。

師:對這五部大論的學習、時間的分配和安排情形如何?

丹:(一)《釋量論》:《釋量論》是解釋因明學,討論思考邏輯和辯論方法的學科。有人認為這種思考辯論方法是通於外道的共法,但外道以之建立其學識,佛法則用它來斷煩惱。在西藏,對這部論的學習要花五年的時間,分出許多細部,綜為三類:

1.集類學:前三年所學。將各類佛法概念歸納起來,有略本、中本和廣本,由易而難。如先討論有關色和形的問題。他問:凡是顏色,是否即是紅色?如果是的話,那麼藍色是紅色嗎?初學者因此可以了解到:「凡是顏色,不見得就是紅色。」接著,再將顏色和形狀一起討論,例如白馬是不是馬?白馬不是白的嗎?白的馬是不是馬?白的馬是馬,但白馬的白是色不是馬。將白色和馬分開來討論。這樣的基本訓練結束後,接著講因果,有大因果和小因果之分。小因果是借世間現象界的例子來說明因果的關係,如種子和芽之間,前者與後者間的出現與毀滅的規律等;大因果則講佛法中有關受生、轉世、受報等問題。

接著才分別何謂一、異、總相、別相、共相、不共相,遮遣法、成立法,心、心所,境、對境,相違與相關,顯現法與隱晦法等。將這些基本概念借用現象界的例子,通過譬喻來學習,最初似乎只在辯論時間、柱子、房子、太陽、月亮,而不是在學佛,但將這些現象界的事例搞清楚之後,有助於了解真正的佛法上的概念。所以集類學的廣本比喻較多,中本則摻雜部分佛法的道理,到略本時,則比喻更少,而以佛法為主了。

2.因類學:學習一年。這是系統的邏輯學,非常繁瑣,不像「集類學」那麼簡單。除了講前因後果外,還要拿出比喻來。如先成立一個大前提「凡種子都會生芽」,初學時,種子就是芽的前因,芽就是種子的結果;但是到了「因類學」時,則需要討論種子的種類和成分,還得分析由種子到芽之間的條件,哪些是真正的,哪些是附帶的,哪些根本不是條件,講得非常細。

在「集類學」階段,是從現象界例子的譬喻中學到佛法的內容。到了「因類學」階段,則加入了許多和外道辯論的題材,開始學習如何證明佛法是對的,而外道的邏輯因明程序是錯誤的。如講三相已能完備邏輯推理格式。但外道則有一、二、五、六、八等相。甚至佛教內部也有講一、二、四相的。所以「因類學」的複雜,主要是在於邏輯程序的複雜,這需要一年的學習,這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如果此時學不好,就很難學「般若」、「中觀」了。因為這兩門學科的思考程序和辯論的論式以及因明的邏輯推理有密切的關係。

3.心類學:分析心之類別,除心、心所、真心、妄心外,至少將心分成七大範疇。當很微細地講「識」時,有現量、比量之分,現量有四:(1)根識現量;(2)心識現量;(3)瑜伽現量;(4)自證分現量。比量有三:(1)心許比量,譬如世界上所有中國人都把白天的日、夜晚的月叫作「太陽」和「月亮」,無人懷疑,此名相為這一地方的人所共許,即是世間極成比量。(2)勢成比量或真實比量,例如一力士持鐵鎚,敲瓷製寶瓶,瓶必碎,那麼以修六波羅蜜為前因,後果是否必然成佛?是成佛。由前因到後果間的關係,之所以能得到一定成佛的量和認識,便是靠勢成比量。(3)信許比量,如佛說凡有布施,就有利益,這是無法用眼識去證明其是非的,但事實上是存在的,古代的論師們將這種認識方法或手段稱為信許比量。

基本上,集類學、因類學、心類學所採用的宗義教相,不超出經量部和毘婆娑部小乘二宗的思想範圍,尚未用中觀、般若等大乘思想來加以限定。因此到了學習中觀時,必須將前面所講的全部否定掉,或者說,進行全面的重新認識。

(二)般若部:般若部是圍繞著《現觀莊嚴論》來學《般若經》,在學此論之前,先要學《道地論》。「道」是五道及菩薩道等概要性的解釋。「地」是菩薩十地,以及小乘九住地和緣覺所修的(包括麟角喻緣覺、合眾緣覺)。其實《道地論》是通俗性的課本,原則上沒有違背《般若經》和其他論書所講的菩薩修行道,只是細節性地一個一個條列出來再加以解釋。

之後還要學習教相宗義,判別內外教,內教中還要判別何者是真正的中觀見、何者墮邊見,這些都有概要性的解釋。

學習《現觀莊嚴論》又有八實有、七十一義之分,如聲聞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和佛的一切種智,先從智慧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智慧,再從他們個別的立場來看宇宙萬法及佛法。例如先了解聲聞、緣覺的一切智,好像我已有一切智,其實沒有,只是知道和認識一切智的概念而已,有了這個認識之後,再從聲聞、緣覺的立場來看萬法和佛法。接著理解菩薩的道種智是一個怎樣的層次,如何達到那個層次的呢?自己雖還沒有到達那個層次,但用它的概念回頭去看聲聞、緣覺所證的涅槃、所修的方法,以及他們所認識的現象界和宇宙萬法。進一步了解佛陀的一切種智,以此概念去看菩薩的修行和所證得的果位,所斷的煩惱和斷煩惱的方法,以及他們所認識的宇宙萬法和佛法。

這三個層次是學習《般若經》之前的三個很重要的學習內容。這三個學完之後,接著要學菩薩的求證一切種智、成就佛果,怎麼學呢?

要先學小乘聲聞、緣覺的法,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度眾生的方便而學,因眾生包括了這三種根性。至於具體的方法,則講五個菩薩修行的法門:1.圓滿和合:不論大乘法、小乘法,一切法圓滿無礙,顯教和密教亦圓融無礙,先學小乘,再學大乘,大小和合後,再圓融顯密;2.頂和合:有關見道的方法;3.究竟和合;4.瞬間和合:一剎那間,最後金剛喻定現前時;5.法身果:究竟證得圓滿的佛身。

事實上,菩薩修行方法仍是圍繞著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等五道的,也沒有離開境、道、果,或根、道、果,或者說修行與要修的對象是等法的。而在修學的次第上,是先將三智全部了解清楚之後,再開始學菩薩的修行方法。

以《現觀莊嚴論》為中心的課程,共學四年,《中論》學二年,《俱舍論》學二年,律學一年,最初的《釋量論》要學五年,因基礎階段,要多花一點時間,如能學好的話,上來就會比較容易。這個基礎是很重要的關鍵所在,如學得好,即使沒有老師指導,全靠自學,亦可了解百分之五十的佛法,因為它的邏輯推理非常嚴謹,有了這個訓練之後,將可精確地掌握到微細的法義。

師:是否也要學《寶性論》《辨中邊論》和月稱的《入中論》等?

丹:中觀即圍繞著《入中論》來學的,至於《辨中邊論》、《寶性論》等,要學,但不是拿原典來講,譬如學《般若經》,講到佛性、如來藏的問題時,就會引用《寶性論》裡的義理來解釋,但先不用原典,而是引用一些大論師的註解,如果無法理解或有所懷疑的話,才鼓勵你去看原典。

師:是否要讀《瑜伽師地論》《唯識三十頌》

丹:要自己看,都是在講般若時,以中觀家的眼光去批判唯識三性的不究竟時,就必須涉及這些論書,譬如講到唯識家的「圓成實性」是不是空性?真正的空性應是中觀,那唯識家為什麼會把「圓成實性」當成空性呢?討論這個問題時,就必須提及《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內容。

師:漢文《俱舍論》共有三十卷,是否要全部讀完?

丹:我們所謂《俱舍論》,是以此為中心來學阿毘達磨的思想,並不直接講《俱舍論》的原典,而是將許多《俱舍論》的註疏,提綱性地全列出來,以便了解其中的概念。將這些概念全搞清楚之後,再去辨別概念和概念間的關係。譬如我認為你用的《俱舍論》這句話,並不是它的本義,只是你自己的發揮,究竟誰對誰錯呢?那就要看其他的論怎麼說,之後還要直接推到經典上去。

師:阿毘達磨有《發智論》等所謂的六足一身,是否全都要看?

丹:一定會講到的。

師:先看中觀、唯識,再去看部派的東西,這個次第的安排似乎有些奇怪?

丹:有關宇宙的形成和毀滅,以及眾生的類別如六道、九生等在《俱舍論》中分析得較清楚,而這些是中觀、般若中所未詳細提及的,如果將這些有關宇宙和眾生的分析放在前面去講,又似乎無法和邏輯辯論拉上關係,所以才放到後面來學,用二年的時間,圍繞著《俱舍論》將阿毘達磨的中心思想學完,這門學科我們也是編成專門的教材來學習的。

師:這樣的教材,我們也非常需要,所以我們應加強藏文的學習。最後一年學律,主要是了解它的思想,還是了解持戒和持律的運作方式呢?

丹:我想二者都有,主要是講戒相。並且解釋受戒的方法、佛陀制戒的緣起,以及佛本身和羅漢弟子們的故事。

藏傳佛教的受戒、守戒及其主要精神

師:你們受比丘戒時,是否也是十個人,只為一個人受或幾個人一起受?

丹:是十個人。至於是否只為一個人受,對某些特殊的仁波切是有的,但一般人則是許多人一起受。

師:其實許多人同時一起受戒是不合律的,這是一個麻煩的問題。受戒前有何準備?是否要做懺摩?

丹:當然,就是所謂的五遮難,十法現前。

師:預備的時間多久?

丹:時間不長。我想可以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說明西藏出家人由沙彌到受完比丘戒的過程。那就是主張個人的「自覺」。外人看來,似乎約束太少了,有時連我也並不滿意。但在寺廟中,他讓你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你多了解,如果你自己不掌握自己的心,格西也只能搖搖頭。

師:沒有處罰?

丹:沒有。格西常說,佛法講求自覺,你們來此出家的目的,自己應該清楚,若不清楚,起碼每天來此叩三個頭時,也會想到為什麼要來拜我,這就是自覺。所以受戒前的準備與受戒後全取決於自己的發心。像我自己從發心出家,受沙彌戒之後又迫不及待地想受比丘戒。這期間似乎有某種力量在逼迫我,在我的想法是能持一天戒,總比不持戒、沒功德好。對許多西藏的出家人而言,受戒完全取決於自己的發心,至於受戒前是否要準備看哪些經,了解些什麼,並不有組織、有程序地特別予以重視,他們覺得生命無常,清淨的比丘戒是那樣地殊勝,至少在受戒的當下是不可能犯戒的,就算守一分鐘的戒,也是結了一個大的善緣。

師:是否每個月誦戒(布薩)二次?有沒有真正懺悔的?

丹:有誦戒。但是否有人個別私下去懺悔我就不清楚了。我覺得在面對某些因緣時,頂重要的是能反省自己的內心是貪欲較多或淨念較多。

師:在人數那麼多的大寺廟中,大家都是出家眾,且教育又那麼好,每天都在講經、聽法,我想是不會有大問題的。

丹:原則性的問題不會有,我個人覺得很安全,在寺廟中似乎並不特別需要知道戒是什麼。但如果離開寺廟,像我這樣獨自出來,可能就有問題了。

師:在寺中有沒有人打架?

丹:很少。有的沙彌較調皮,偶爾會打架。之後要叩頭或罰他們當火頭。

師:非常謝謝!你提供了這麼詳細和寶貴的資料,對我們的教育制度的規畫實在很有參考價值,所以我們要多學習。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七、菩薩戒.修證次第.出離心及菩提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0 漢藏佛學同異答問|校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