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

聖嚴法師

踏實的人生

理想與現實

所謂理想,以一般人的觀念,總覺得是一種未來的境界。其實不然,理想乃是合乎道理的思想,並且必是行得通做得到的思想。因此,凡是有計畫、有目標、有步驟、有理由的思想,均可稱為理想;不論是古人的、今人的、自己創發的,只要是合理的思想,都是理想;不管是曾經實現的、從未實現的、尚未實現的,只要它是行得通做得到的思想,無一不是理想。

我們明白了理想的定義,就可以討論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了。

理想,永遠是現實的先鋒,理想啟發現實、指導現實、推動現實。所謂現實,就是現前的實際狀態。但是,理想雖可促成現實的進化與進取,現實卻是永遠也追趕不上理想的。因為理想是一種基本的理念或原則,一種理念,一種原則,它可以昇華,它可以擴大,昇華是沒有止境的,擴大也是沒有止境的。所以,儘管有耶穌的理想,孔子的理想,釋迦世尊的理想,儘管他們的理想,已在人間傳流傳頌了二、三千年,人類的現實,對這些理想,卻永遠都在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況下追求著。

照此說來,理想既不容易追求成為完整美滿的現實,我們何必又要苦苦地追求它呢?殊不知,理想對於現實,雖然永遠追求不到,卻又永遠是現實的營養劑,因為理想層層上升,節節擴大,現實也在層層上升,節節擴大了。有了理想的基礎,現實才有重心,有了理想的原則,現實才不會頹廢。

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理想會使他們進取、奮發、努力、堅強、繁榮、富足,因為他們有其理想的追求,做為他們生活與生存的目標,理想一點一滴一絲一線地向上引伸,向外擴大。理想與現實,雖是兩回事,但卻相互為用。

沒有理想、缺乏理想、厭惡理想、不敢理想,乃至破壞理想的人,雖希望成就自己,必也是毀滅自己。不過,非常矛盾的,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志節的青年,一旦進入社會,一旦進入了名利的場合,一旦有了名利的保持欲、追求欲、增長欲、占有欲之後,他的理想便會向他揮手告別,甚至還要嫉妒有理想的人,進而壓制他人的理想、破壞他人的理想。這是什麼原因?這不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是他本人對於理想的掌握,沒有徹底,沒有著實,沒有生根。因為青年人的思想,「可塑」性太高,青年的理想,只是激情的感染與衝動。當他們尚未觸及個人的利害關係之時,他們的心境是天真的。天真心與聖賢心的不同者,天真心是可以感染的、是可塑的,聖賢心則是不受感染、不受造作的。因此,青年人的理想,往往是些夢想!唯有聖賢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

凡夫不能與聖賢相提並論,所以,雖有凡夫效法聖賢,標榜理想,但他們所標的理想與他們自己的現實生活又是脫節的,比如有些人喜歡罵張三罵李四,批評這個不對,指摘那個不是,說這樣事情錯了,怪那件事情不合理了。可是,他們所罵的,正是他們自己所做的,正所謂:「賊喊捉賊。」正所謂:「言在聖賢之上,行在豬狗之下。」這些人在任一時代的任一社會中,都有他們的蹤跡。這也正是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最大哀痛!所以普通的凡夫,也只有在無求無著貧寒輕微的生活狀態下,保持清高的志節,當其一旦滾入了世務人我的漩渦之後,也就隨流沒頂而去!因為他們的理想,根基不夠深厚,經不起現實浪潮的襲擊。

大乘佛法之講求「真俗圓融」,通俗地說,就是理想與現實的交互為用,如果只偏於真(理想)的一面,那是寂寂寞寞無聲無息的,故也談不上「悲智雙運」與「福慧雙修」了;但若偏於俗(現實)的一面,那就隨流上下,載浮載沉,永無出頭出世之日了。但要真的做到「真俗圓融」,實在很不容易。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容忍.寬厚.奮發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