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獨立

聖嚴法師

獨立

如果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受到他人的控制,那是最痛苦的事;如果一個人想盡方法,利用權術,去控制他人的思想與行為,那是最殘忍的事;如果一個人無力自主也不想自主,心甘情願甚至阿諛奉承,去依附他人,仰人鼻息,接受控制,那是最悲哀的事。

人,乃至一切眾生,本來是一律平等的。誰該控制人,誰該控制於人!這在佛法之中,不會找到根據。佛教之要倡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是還給各自的一個本來面目,教人各自以其獨立的精神,建立起必可成佛的信心,再去向自我的心性之中,尋求各自的本來面目。如果自己不想自求獨立,事事都是畏首畏尾,念念以為天塌下來由高個子去頂,毫無一點氣魄承當的精神,這樣的人,不唯沒有成佛的希望,即使去做任何事業,也不會有成功的可能。這樣的人,算是什麼人?依照佛說,如果人而不知自己有佛性,不知發起菩提道心,雖是男相,也是女人,相反地,雖為女相而能知有佛性,而能發菩提心,實則就是男人。因為發菩提心,就是一種氣魄承當的大無畏精神,如果不知有佛性,他就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肯定,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菩提道心也就發不起來。那麼菩提道心是什麼?氣魄承當是什麼?大無畏精神又是什麼?那便是獨立人格的尊嚴,以及由此活潑起來的一種悲心大願。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如果不能替他自己負責,必須依賴或仰仗他人,那他也就沒有人格可言,也就不會激發出濟世利生的悲心大願。所以我人學佛,首要是在堅強起各自的獨立精神。

當然,所謂獨立精神,並不等於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一種沒有實際價值也沒有內在本質的狂妄態度。獨立精神,乃是一種思想的落實,通過了行為之後的具體表現,以此精神而去影響他的思想行為,那便是領導或引導的作用。但是領導或引導,並不就是控制,因為接受影響的人,絕不就是他的思想行為的套版。如果自己希望建樹獨立精神,獨立之後,竟又否定了他人的獨立精神,而去控制他人的思想與行為,這就不是獨立而是獨裁了。所以獨立精神,也不即是個人主義,獨立精神的原則,不但自發自強爭取自己的獨立,尤其還要激發呼籲,協助他人,使得人人都能獨立,而期達到我與眾生無差無別的境地。因此,真正的獨立精神,在方法上是互助的,在本質上是個別的,不是孤獨的,也不是獨裁的。我人在學佛的過程中,眾生無邊,法門無量,在信佛學佛的原則下,盡可各隨所喜,各取所善,各發各的菩提心,各行各的菩薩道;我這麼做了,但卻不必強求他人也就必須跟我這麼做;更不可以自己之一善而去概羅乃至抹煞他人之眾善。否則,說得好聽些是執著,不好聽些便是獨裁的控制。

再說,所謂獨立精神,獨立之中,必定要有他的精神表現,絕不是我說獨立,我不仰給於人,我不依附於人,我不聽從於人,我就獨立了。如果真的如此,那是孤立了自己而不是獨立了自己。獨立精神的建樹,正像一棵萬年古樹的長成,本著他自己的種性,接受陽光空氣水土的滋養,漸漸長大長高,從小是什麼樹的樹苗,長到數抱粗與數十丈高的時候,還是什麼樹苗的樹。但是此樹雖與其他種類或同一種類的樹,一樣地生長在同一個山上,接受著同樣的陽光空氣和水土的滋養,然而它的形狀,絕不會跟其他任何一棵樹木相同,也不會使得其他的任何一棵樹木變得跟它一樣,這就是獨立精神。我們以人比起樹來,似乎有失人類的尊嚴。實際上在獨立精神這方面說,動物往往是趕不上植物的,植物在自然界中生長,很難變更它的本性。但是動物就不同,從下等低級的動物如昆蟲類開始,牠們為了適應環境為了生存,牠的外皮或外甲,往往有好幾種隨機應變的顏色;至於人類,為求達到貪求的目的,更可使用千變萬化的手段。若要保持一種固定不變的人格尊嚴,實在太不容易。一則不易建立起一種如古樹老松式的蒼勁骨氣,再則不易堅持此一蒼勁的骨氣而使永不變節。比如有的人,自己說了許多很好聽也很有價值的話,但他為了私利的貪求,不唯不去實行,並且背道而馳,不能向他自己的言論負責,言論沒有錯,而他們的行為錯了。這樣的人是談不上獨立精神的;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打算,今天講這樣的話,是這樣做,明天又講那樣的話去那樣做,天天都在打他自己的嘴巴!他的人格也就天天都在投機而變。當然,具有獨立精神的人,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梁啟超先生說: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宣戰。但這不是貪求名利的向下投機,而是獨立精神的向上昇華。正如一棵樹之成長,時時都在新陳代謝中,但到最後,它的本性,仍然不變。發菩提心也是一樣,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更皆可以信佛學佛,但要保持一貫的信念與一貫的精神者,實在不易。凡是信佛的人,大概不會否認人人都有佛性,但是真實肯定此一佛性之必可圓成而且念念不息者,就不容易了。所以信佛的人很多,成佛的人不多,念佛的人很多,往生淨土的人不多,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欠缺一種獨立精神的自信,所以菩提道心也提不起來,連不下去。近世太虛大師主張「人成佛即成」,先能建立一個獨立完美的人格,人格的完美獨立而到最高的境界,何愁不能成佛?所以我們學佛,首先要來尊重自己,肯定自己,也要尊重他人,使得他人各各肯定其本身的獨立精神——都有佛性,然後發菩提心,向著成佛之道邁進。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容忍.寬厚.奮發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自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