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名與利

聖嚴法師

名與利

我人立志修學之初,頗少為求名聞利養,但於修學進程之中,如有名利機會之相就相趨者,往往又為之心動而不捨得拒絕。終為名利所累,以致無法擺脫。及其回過頭來悔悟自覺之時,卻已到了人生旅途的日落西山之際,這是極其悲哀的事。以此,可以斷言:聖者的心志,除了一念聖格的追求與嚮往,對於人生道中,隨時可能襲擊誘惑的名劍利矢,必然可以熟視無睹,否則,便將接受與名利俱來的埋葬或退墮。我人不是聖者,但終不能不有嚮往於聖者聖格的追求。

在現實的社會之中,名聲大的人,絕不等於備有真才實學的人;財富多的人,絕不等於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同時,最最善於鑽營釣沽的人,絕不能夠得到他所希望的名望與財富,即或僥倖而得到了若干名利上的成就,那也必將成為過眼的雲煙,瞬息即逝。相反地,真有實學的人,不一定成為當世的聞人,真有高尚人格的人,也不一定有其足夠的財富。因如古人所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學有德的人,他是不會到水銀「燈下」去「搶鏡頭」的。我們看到,現實環境裡,最出鋒頭的莫過於電影「明星」,其實,天上的星宿,除了彗星,往往歷千千萬萬年,仍能閃閃發光,至於電影演員,即使最紅的,在其盛年,雖可名聞遐邇,一旦銀幕的票房紀錄,失去價值,而至退休之後,人類是健忘的,不多幾年,便會被人拋諸腦後了。事實上,像這種專以「搶鏡頭」的手法,來使自己成名的人,可以說數數皆是。但也敢予肯定,他們的聲名,不會太久,更不會永恆。古人說「君子固窮」2,在歷史上,固有許多大富長者,樂善好施,濟困扶弱的記載,但是「為富不仁」的人,卻也比比皆是。再說,富而好仁的人,往往都是從其極度艱難的生活史中奮鬥出來的,他們曾經受過窮困的痛苦,所以仍能不忘窮困中的人們,而予濟助。但是真正的聖人或偉人,往往是並不希望使其自身成為紅人或富翁的,縱然名位與財富已跟他們結合為一體。

利是人人喜歡的東西,也是能夠埋葬人們的刑具;利欲熏心的人,會忘掉整個人群,而只看到他自己一個人。利之為物,也是誘人的陷阱,當你追求它的時候,總好像它比你走前了一步,即或讓你揪到了它的尾巴,你總無法全部占有它,當你愈去接近它時,它的體積變得愈是龐大,也像向前奔得愈加快速,甚至那條已經被你揪住的尾巴,也隨時可能從你的手心裡滑脫。但是,當你停下,不再打算追求它的時候,它又會停止前進,並像一位多姿豔麗的美女,回過頭來,向你拋著媚眼。因此就有許多人,在利欲的玩弄或懲罰下,勞碌了一生,也痛苦了一生。所以,只有從利欲的旅程中退休下來的人,才能真正地從事人格的建樹和學養的充實,顏回能夠居陋巷仍不改其樂,故能做到三月不違仁的人生境地。釋迦世尊之為僧眾制定不執持金銀寶物一戒,目的也在防犯貪求利欲的邪思雜念。我們看到古今偉人的事蹟,往往多是從貧困的環境中努力出來的。

然而中國的佛教,僧人如不蓄錢,勢將無以為生,故我並不反對金錢的運用,只要不為個人,而是為了佛教。然我主張佛教不能沒有財富,佛教的個人卻不必有財富,否則他將耽著於利欲的泥沼之中,做著利欲的奴才僕役,不唯不能救人,亦必無以自拔。有人說有錢的人是福報,我則以為多數的富人,乃是業障。唯有富而能仁的富翁,才是財富的主人,唯有能以財富謀求人生的充實,發揚自性的道德,才是人間的福人;古代的高僧,為了道場,為了弘法,經手的財富往往很多,但他們私人,仍是窮和尚一個,他們平時節儉,臨命終時,毫無私蓄遺產,那才算是福報。因其用利而不為利欲所用。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想起來會微笑的坎坷童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爭與和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