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業與德業
佛教的兩大行門,便是福德與智慧的兼修並行,福慧圓滿,也就是佛果的圓成。
可是,凡夫位中的行者,很少能夠將福德與智慧兼修並行的,不是偏重於福德的經營,便是偏重於智慧的追求。
事實上,凡夫真要確實做到福德的經營者,很不容易,真要確實做到智慧的追求者,也不容易。福德與智慧,乃是行者的兩隻腳,缺了一樣,便成跛子,如能把其中的一樣做到確切實在,必也能把兩樣全都做到確切實在,否則的話,營福最多是人天福,求慧最多是世俗慧。至於出世法的福德智慧,實在不是一樁簡單的事。所以佛世的出家人,要在「所作已辦」之後,才去經營護眾與安眾的福業,原因在此。
出家人,本來應以自求出離為主,自主有了基礎,再行營福度眾。但是,末世的出家人,未出家時,就想「弘法利生」,出家之後,馬上就以「人天師表」自居,要做住持,要當導師,出家不到十年,便已有了徒子徒孫一大群,他們以為這是大功德。
福德二字,本來是連著解釋的,但在末世的出家人,為了福業的經營,往往忽略了德業的損失;因此,福德二業,又形成了背道而馳的現象。
所謂福業,是指收徒弟、起寺院,以及各種事業的經營。從本質上說,這是接引大眾,造福大眾的事業;接引他人學佛的功德很大,接引他人出家的功德更大,如果再起了寺院,安住他人,成就他人來修持辦道,其功德之大,實在難以比喻。
所謂德業,是指有益於自己也有益於他人的一種心理現象;不但有益於現世,尤其還能有益於盡未來際的無量行程中的無量眾生。
合起來說:福業是外在的表現,德業是內在的心術,所謂內聖外王之道,就是福德二業的相互為用。真正的福業,是從德業中產生;德業的崇高偉大,亦必假借福業的行為,才有具體的表現。
但在世間上,固有許多人以福業來助成他們的德業,卻有更多的人成就了福業而損失了德業!這就是儒家所稱的偽君子。他們為了達到徒眾「殊勝」、寺院「殊勝」、財富「殊勝」的目的,不惜施展投機取巧、明哄暗騙、諂言媚語等的手段。
實際上,他們收了徒眾,殊少教育徒眾,目的是在利用徒眾,來鋪設名利之路;起了寺院,未必能夠成就他人去修行辦道,目的也在利用寺院,來鋪設名利之路;興辦事業,未必出於悲心的攝化,目的乃在利用事業,來鋪設他們的名利之路。
正因很多人的營福,是出於私利的追求,而非出於德業的表現,所以他們的福業也是假的;營福的功德很大,假藉營福之名而遂私利之欲者,罪過更大!我曾聽說,並也見到一些營福的出家人,當他們的福業達於極盛之時,也正是他們的品德降到最低之際。這於福業二字的運用,簡直是一大諷刺!
真正的福業,乃是出於「實至名歸」,乃是自然而然的,不用巧取豪奪,不用心機手段,福業的成就,自然輻輳而來,古來有大成就的高僧,無不如此。所以,我雖非常敬佩敬仰那些善於營福的出家人(如果大家不營福業,佛教也將無以安立),但我總希望應該以德業為福業的出發點才好,否則心術太壞,即使手段高明,因果卻不會放了我們!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踏實的人生|爭與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