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批評
批評,可以說從三、五歲的小孩,到八、九十歲的老人,大家都會的,但要求其批評得恰到好處,那就不會太多了。
因為,一般人的批評,不是出於「情人眼裡出西施」式的盲目讚頌,便是出於「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式的惡意非難。所以一般人的批評,往往是不恰當的,不是失之於過分,便是失之於不及;過分了,不稱,不及了,有損。
一般所說的批評,也只限於非難的一類。
一個傑出的批評家,必定是一位智慧超群、人格超群、身分超群的人,他有一個超人的立足點,才能以純客觀的態度,來批判評論各種問題的是非好壞。
但是,人在人間,無論如何,人總不能變成一個超人,既是超人,他就不是人了。
其實,我所說的「超」字,是指超出於所評對象的人我觀念之外,這也就是說:要以純客觀的冷靜態度,評論所要評論的對象。
說來很值得我們佛教徒驕傲,佛教主張無「我」,萬事不以「我」的利益為利益,所以也是最夠資格做為一個批評家的。
事實上,多數的批評家,都是不能把「我」放在一旁的。然而,批評家的情感之中,如果有了一個「我」的觀念,他的批評,便沒有價值。罵街式的批評,便是以「我」字為前提的批評,也是最最沒有價值的批評。有了「我」,便否定了「他」,「我」是純主觀的,「他」是純客觀的。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主觀的「我」是出於意氣,客觀的「他」是出於理智;意氣是熱惱的,理智是清涼的;在熱惱的氣氛中,是迷亂的,在清涼的氣氛中,是清醒的。所以,要想做為一個批評家,縱然自己是處身於敵對的一方,也應該首先使得自己的情感,從主觀的迷亂之中抽出身來,然後再以冷靜的態度,批評對方。否則的話,是謾罵而不是批評。謾罵與批評是不同的,謾罵可以損人,但也損了自己(不會有人尊敬罵街的潑婦),批評可以幫助他人,並也幫助了自己(對方接受了善意的批評,豈不感激)。
因此,批評家的態度,必須是客觀的,也必須是善意的。菩薩見到眾生造惡,不會瞋恨眾生,只會憐憫眾生,以憐憫的心情去做任何的批評,必定是善意的批評。
怎樣算是善意的批評呢?善意的批評,絕不抹煞對方的可取之處,也不會以怨毒的語句來刺激對方的不可取處;應該以公正的筆觸,肯定了對方的長處,再以委婉的筆觸,說明對方的短處,對其長處要讚揚,對其短處要疏導,以充分的友誼,給對方予充分的同情,唯有同情對方,體念對方,才能得到對方的信任,信任你對他的批評,是為了他好,他才會來接受你的批評,接受你的感化。縱然對方是頑強不化的人,我們這一友善的批評,也會贏得很多第三者的同情,贏得很多第三者的恭敬;大家都來向我的主張投票,我的主張,也就必操勝利的左券了。
一個批評家,切忌以「武松打虎」式的姿態出現,切不可存有「非打倒你我不能活」的惡毒心理,切不可存有壓低他人抬高自己的傲慢企圖。批評文字的字裡行間,盡量不用過分激烈的詞句,尤其不可運用刻薄的字眼。因為,只有毒蛇的嘴裡,才有毒汁,只有毒草的莖上,才生毒果,也只有心懷怨毒的人,才會寫出帶毒的文章。特別是我們信仰佛教的人,第一要有慈悲心,慈悲一切的眾生,當也應該慈悲我們所要批評的人。
當然,遇到了蠻不講理的人,對他善意的批評是不起作用的。但是,以流氓的方法對付流氓,自己也就成了流氓,自己既也成了流氓,便會引來更多的流氓。那麼,尋仇鬥狠,無有已時了!唯有以警察的行動來取締流氓,才會把流氓收容起來,給予感化的教育。
批評也是一樣,在必要的時候,應該以義正詞嚴的文字,責斥對方,卻不可用骯髒下流的語彙,侮辱對方。
還有一點,批評的文字,只可以討論所要討論的事實,不可以攻擊事實背後的人與人格的尊嚴。因為,一個人的好與不好,都是從他表現於行為中的事實,做為批評的焦點;所以,批評了人所造作的壞事,仍要同情那個造作了壞事的人,只要他能改過自新,他還是個好人。正如佛教所說「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就了本來)佛(性的肯認)」,對於一個可能回頭的浪子,對於一個必將成佛的眾生,我們忍心侮辱他嗎?
會讀書,便可能會寫文章,會寫文章的人,便難免不寫批評的文章,這是連貫性的三個步驟,但願我教的青年們好自為之。我不是一個學問家,我只是寫來跟青年們共同勉勵而已,至於發掘更深更廣的道理,尚待大家來做再進一步的努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筆耕建淨土|怎樣寫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