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有希望
危機感 希望心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是從非常艱困的環境中走出來,在我的人生過程中,順利的事情很少,碰到的挫折卻很多;幸運的不多,危機卻常常有。但是一路走過來,如今已經七十歲了,也算是走出一條路來。
具備危機意識
常常有人問,我們這個人間可靠嗎?安全有保障嗎?事實上,不論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人的差別只是在物質或工作職務上有高、低、好、壞之別,基本心態其實都是相同的,所處的環境也是類似的;因為只要是追求名利、權勢、地位,終有不滿足的時侯。
世間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希望、追求平安。然而究竟什麼才是平安?什麼情況才是安全保障?有人因為工作陞級、加薪,或是得到榮譽、讚歎時,而覺得滿有成就感。但是這種成就感、滿足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就如同肚子餓了,吃飽了便感到滿足,可是,沒有多久又會感到肚子餓。
因此,若想追求永遠的安全、保障,希望有個靠山,於是以家族背景、權位、財富做靠山,終究都是不可靠的。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宦海浮沉」,都在說明世間事,常常起起落落,若一味追求平安,永遠不可能得到平安的保障;追求滿足,永遠不可能達成滿足的願望。
其實,平安並不是個人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是小心卻是絕對必要的,要有未雨綢繆的準備心理,自然而然就不會像無頭蒼蠅般到處求籤、問卜,這些都只能得到短暫的安慰,甚至只是逃避問題。
自助人助,人助天助
為了平安,我們應當時時刻刻有危機的警覺,但不能變成恐懼感。危機感和恐懼感並不一樣,在恐懼的狀態中,很容易發生危險;但在危機感之中,對未來所可能發生的問題,都有所思考與準備,多一分準備,少一分危險,自然能夠常保平安。只不過有了百分之百的充分準備,並不是表示就完全沒有問題,很可能還會有危險的發生,但是因為已有周全的準備,當危機發生的時侯,有高度的應變能力,就不會恐懼、緊張、慌亂。
這就如同消防車、消防隊等安全設備、單位,它們存在的目的,除了是消極的救火外,更積極的正面的作用,應該是提醒、警告大家,讓大家具備危機意識。
很多人認為,法師們念經、持咒、主持法會,應該是最平安,最不會發生危險的。其實佛教的思想是「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並不僅僅靠念經、持咒、拜佛、祈禱,就能夠免於災難。
求佛、求神的目的,是為了調整自己的心態。當內心平衡,便會與自然調合,並與佛菩薩的心相應。這不但不迷信,更不神祕。因為只要有一個人內心穩定,環境中其他的人雖然情緒波動,也會漸漸地安定下來,人心安定了,環境就會安定,這就達到念經、拜佛、求佛菩薩加持的目的了。
可是我們這個世間往往很顛倒,遇到災難、挫折、障礙,都說是別人有問題、環境有問題,把一切責任歸咎於他人,彷彿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此不斷你怨我、我恨你,你指責我、我批評你,產生種種衝突、矛盾、怨恨,永無寧日,這便離平安愈來愈遠。
用智慧來處理危機
所以,當一個企業或團體發生問題時,必須誠心檢討,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態度來化解困難、度過危機。絕對不能逃避問題,否則只會更嚴重。而且要用智慧來處理,而不是用情緒來處理,智慧就是找到適當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最好的處理,然後放下執著得失心,以輕鬆的心態跨出新的一步。不要一直沉溺在失敗、挫折、危機的陰影中,過著驚弓之鳥、風聲鶴唳的日子。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不斷保持警覺心,但警覺心並不等於恐懼,遭遇各種利害、得失、安危等問題,都要能夠勇於面對,接受事實,用智慧來處理,然後要放下、淡化。既已放下、淡化了,事情若處理得好,不會驕傲;處理得不適當,則會虛心檢討,重新出發、再往前走,如此,就能隨時保持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身心,不管在工作或與人相處,甚至個人獨處時,都會是非常平安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筆耕建淨土|東瀛客來訪,座談甚歡暢——名古屋明日之會訪中華佛學研究所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