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得平安
關懷人生
現代人,主張人與人之間,應當彼此關懷,從對家庭的關懷、社會的關懷,到全人類的關懷。
宗教是最高的關懷,不僅照顧自己的家庭和照顧自己所處的社會,更要照顧到全體人類的福祉,所以被哲學家們稱為「終極的關懷」;它不僅關懷人類現實生活中的疾苦,也同時關懷到人類精神層面的開發及未來世界的安慰。所以我們除了需要社會的建設和科技的協助,尤其需要宗教的信仰。
佛教,不僅主張關懷人類,並且強調眾生平等。救濟的對象,應該包括宇宙之中所有的生物平衡與和諧,這在現代人的觀點,相當於自然生態的保護和環境健康的注重。不過,現代人是以人的立場為出發點,佛教則以無私的平等慈悲為基本觀念。
可是,我們中國的佛教徒,在近數百年來,常被一般的知識分子視為消極,連近代的佛教改革家太虛大師也說,中國佛教是大乘的理論,小乘的行為,也就是重於理論的高調,疏於實際的關懷,這並不是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的本懷。
佛陀出世,目的就是為了救濟世間眾生的疾苦,眾生雖然包括一切動物,卻以人類為主,所以佛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皆以人間身在人間成佛,成佛之後,仍以人類為主要對象,說法教化。
至於救苦的方式,可以分作兩類:一、物質的幫助,二、精神的疏導。若是面對著亟需衣食及醫療救濟的一群災民,信仰的鼓勵及佛法的安慰,固然重要,但是,眼前的溫飽和病痛的解除,卻更重要。
佛教的化世功能,表現在兩個方向:一、以智慧來消融自己的煩惱,二、用慈悲來救濟他人的苦難。可是菩薩的精神,即在於捨己而利人,信佛學佛之初,即應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便是利益救濟一切眾生之心。從捨己利人的過程中,漸漸消融、消滅自我中心的種種煩惱,那也是顯現智慧的一種方法。
因此,我個人即不僅讚歎慈濟功德會對社會的貢獻,並且也正在響應證嚴法師這種慈濟度世的精神,以臺北的法鼓山為基礎,從學術、文化、修持、社會輔導以及慈善等各方面,以不同層次,不同階段和不同種類的方式,教育、培養、影響所有有緣的人士,共同來將我們所處的世界,建設成為人間的淨土而努力,使我們生活在這地球村中的全體眾生,都能像是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姊妹一樣,彼此關懷,互相照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三輯 文集類|03-11 文集|危機中有希望|處處平安,時時自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