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心王銘傅大士

聖嚴法師

心王銘傅大士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

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心戒傳經。

水中鹽味,色裡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

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了本識心,識心見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律淨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雖空,貪瞋體實。入此法門,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羅蜜。

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識佛,曉了識心,離心非佛,離佛非心。非佛莫測,無所堪任。

執空滯寂,於此漂沉。諸佛菩薩,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無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莫言心王,空無體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無,隱顯不定,心性離空,能凡能聖。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邦造作,還復漂沉。清淨心智,如世黃金。

般若法藏,並在身心。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有緣遇者,非去來今。

聖嚴識 傅大士(西元四九七―五六九年),本名傅翕,乃是梁武帝時代的兩位大士之一,與寶誌公(西元四一八―五一四年)齊名。他的傳記,詳見於《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十六歲他便結了婚,遂生二子。二十四歲時,與人同到河中漉魚,卻向水中祝願說:「去者適,止者留。」人或以其為愚。後見天竺僧嵩頭陀有省悟,捨漁而耕作,即有「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之偈。並自號為「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於中大通六年(西元五三四年)及大同元年(西元五三五年)、大同五年,曾三次入宮,見梁武帝。並且有一傳說:「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傅大)士纔陞座,以尺揮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聖師曰:『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聖師曰:『大士講經竟。』」這段記載,最早出現在宋人普濟所集的《五燈會元》卷二,在此之前,凡是述及傅大士的任何著作中,均未見到,例如以《景德傳燈錄》為始,《天聖廣燈錄》等,均無此記述。所以在宋人宗鑑所編的《釋門正統》卷八,特為此事援引《傳燈錄》的記載,考訂而謂:「大士言行錄,其與帝問答佛法妙義及講經,旨趣甚詳,何獨講《般若》9時,揮案一下,俾帝罔措耶?」總之,傅大士乃為超格的聖者,後人的傳說,可信可不信,以史實而言,似為虛構,但是故事的本身,頗受後人的喜愛而加以傳誦。其實,禪宗在當時,像德山及臨濟那樣的所謂機用尚未流行,傅大士在梁武帝之前,很不可能有如此的作略。但此傳說之形成,卻說明了禪宗自唐至宋,機鋒大行的事實。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息心銘釋亡名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信心銘三祖僧璨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