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五階三宗圭峰宗密

聖嚴法師

五階三宗圭峰宗密

一、禪觀五階

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

然禪定一行最為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又真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原註: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

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台,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教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迥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

二、禪門三宗

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中略)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台、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跡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為法。荷澤、江西、天台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三、直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

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無別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

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之故,妄執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

聖嚴識 圭峰大師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被稱為華嚴宗的第五代祖師,實際上他也是唐末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位高僧,他把佛儒二家思想做了融會的努力,也將中國佛教的禪門與教下的分歧,做了融會的努力,分別把對於禪宗的各派及教理研究的各宗,做了層次的類列和全盤的肯定。

看他的傳記資料中所載,他生於四川,在他七至十六、七歲之時專研儒學,十八、九歲至二十一、二歲的三年間,以在家身研究佛學。嗣後又學了兩年儒學。二十五歲出家,在沙彌時代,即因讀《圓覺經》而開悟。二十八歲具戒之後,即連續親近了神會的兩位弟子,其一即是神照禪師(西元七七六―八三八年)。但是他在剃度之後,即讀到了華嚴宗初祖杜順(西元五五七―六四○年)的《法界觀門》,西元八一○年又讀到了華嚴四祖澄觀的《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為感動,而云:「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吾其幸哉!」故其一生,以華嚴宗的綱格為其闡理的依準,又以弘揚《圓覺經》的經義,為其最大的事業,對於禪的弘化,著重在禪的本源,故集有「禪藏」一百卷,名為《禪源諸詮集》。現所存者僅為其一篇〈都序〉。另有〈禪門師資承襲圖〉〈原人論〉等著述。

一般的禪師所傳著述,多係法語開示及歌頌書函等,少有像圭峰大師這樣,對各家宗派的觀點及方便,做深入的分析類比排列介紹的。所以從〈禪源諸詮集都序〉中抄出兩大段之有關他對於禪的階層及禪宗等級分類的文字,收入本書。

在其禪門三宗的第一及第二的兩宗,均舉出了所指的宗派名稱及其情狀。第三直顯心性宗,未舉何宗何人,但說「復有二類」,所以有加以說明的必要。那即是指的同為南宗禪的南北兩大門庭,一是江西的洪州宗,以馬祖道一為主,另一則是在洛陽弘化的荷澤宗,以神會為中心。馬祖的洪州宗,以為一切行為即是真性的顯現,除此之外不必另求開悟,天真自然才是真悟。神會的荷澤宗,則以為空寂的心,是吾人的真性,得知靈知不昧的知字,乃是眾妙之門。而兩家說法雖不同,會一切相歸一真性的觀點則是相同的。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心要清涼澄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臨濟宗旨臨濟義玄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