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儀
夫學般若菩薩,先當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爾乃放捨諸相,休息萬事,身心一如,動靜無間。
量其飲食,不多不少。調其睡眠,不節不恣。
欲坐禪時,於閑靜處,厚敷坐物,寬繫衣帶。
令威儀齊整,然後結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髀上,左足安右髀上。或半跏趺坐亦可,但以左足壓右足而已。
次以右手安左手上,左掌安右掌上,以兩手大拇指面相拄。
徐徐舉身前欠,複左右搖振,乃正身端坐。不得左傾右側,前躬後仰。令腰脊頭項骨節相拄,狀如浮屠。又不得聳身太過,令人氣急不安。
要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相著。
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勝。古有習定高僧,坐常開目。向法雲圓通禪師,亦訶人閉目坐禪,以謂「黑山鬼窟」,蓋有深旨,達者知焉。
身相既定,氣息既調,然後寬放臍腹。
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此坐禪之要術也。
竊謂坐禪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善用心故也。若善得此意,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正念分明,法味資神,寂然清樂。若已有發明者,可謂如龍得水,似虎犇山。若未有發明者,亦乃因風吹火,用力不多,但辨肯心,必不相賺。
然而道高魔盛,逆順萬端,但能正念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峰《修證儀》,具明魔事,預備不虞者,不可不知也。
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詳而起,不得卒暴。
出定之後,一切時中,常作方便,護持定力,如護嬰兒,即定力易成矣。
夫禪定一門,最為急務。若不安禪靜慮,到這裡總須茫然。所以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云:「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是知超凡越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尚恐蹉跎,况乃遷延,將何敵業?故古人云:「若無定力,甘伏死門。掩目空歸,宛然流浪。」幸諸禪友,三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聖嚴識 長蘆宗賾的生歿及年齡不詳,只知他於宋哲宗元祐四年(西元一○八九年)建蓮華盛會,又於宋徽宗崇寧二年,即西元一一○三年八月編述《禪苑清規》。祖籍湖北,亦云直隸。二十九歲於真州長蘆寺落髮受具。後參廣照應夫,一日躡階而有省悟,受到應夫的印可。元祐年間(西元一○八六―一○九三年),住長蘆寺,迎母於寺,以盡孝養,勸母剪髮,專念彌陀聖號,撰〈勸孝文〉一百二十篇,述世出世間的孝道。在其建立蓮華盛會期間,普勸道俗每日念佛乃至千聲萬聲,時感得普賢及普慧二大菩薩來會參加。
宗賾號為慈覺大師,他是一位主張禪淨雙修的大師,既著有禪宗的《禪苑清規》十卷,又著有更多關於淨土宗的書,他說:「念佛參禪,各求宗旨,谿山雖異,雲月是同。可謂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門戶透長安。」(見《淨土簡要錄》)
這篇〈坐禪儀〉對於日本的曹洞宗影響也極大,當其開祖永平道元(西元一二○○―一二五二年)到中國求法,嗣天童如淨(西元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的法而歸國後,所撰〈普勸坐禪儀〉一文,其主要內容,幾乎完全鈔自長蘆宗頤的〈坐禪儀〉(請參閱《大正藏》八十二.一―二頁)。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省力處大慧宗杲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