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博山參禪警語》錄要博山元來

聖嚴法師

《博山參禪警語》錄要博山元來

一、初心參禪者須知

(一)做工夫最初要發個破生死心,堅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明本具底大理,則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此一念作個敲門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亂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別生一念不得,望別人救不得。當恁麼時,只須不顧猛火,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二)做工夫貴在起疑情。何謂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死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不下,趂亦不去。忽朝撲破疑團,生死二字是什麼閑家具噁!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三)做工夫最怕耽著靜境,使人困於枯寂,不覺不知。動境人厭,靜境多不生厭。良以行人一向處乎喧鬧之場,一與靜境相應,如食飴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中略)吾人或處於靜境,祇要發明衣線下一段大事,不知在靜境始得,於大事中求其靜相了不可得,斯為得也。

(四)做工夫人擡頭不見天,低頭不見地。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萬人之中不見有一人。通身內外,只是一箇疑團。可謂攪渾世界,疑團不破誓不休心。此為工夫緊要。

(五)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與疑情廝結在一處,動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淨而自淨。六根門頭,自然虛豁地,點著即到,呼著即應,何愁不活耶?

(六)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擔子,放亦不下。如覓要緊的失物相似,若覓不著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執、生著、生計。執成病、著成魔、計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覓失物相似,則三種泮然沒交涉,所謂生心動念,即乖法體矣。

(七)做工夫舉起話頭時,要歷歷明明,如貓捕鼠相似。古所謂不斬黎奴誓不休。不然則坐在鬼窟裡,昏昏沉沉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貓捕鼠,睜開兩眼,四腳撐撐,只要拿鼠到口始得。縱有雞犬在傍,亦不暇顧。參禪者亦復如是,只是憤然要明此理,縱八境交錯於前,亦不暇顧。纔有別念,非但鼠、兼走卻貓兒。

(八)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釋。縱一一領略得過,與自己沒交涉。殊不知古人一語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觸之不得,何況坐臥其中耶,更於其間分大分小,論上論下,不喪身失命者幾希!

(九)信者器,不信非器。諸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從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淺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淺者,凡入法門,誰云不信,但信法門,非信自心。深者,諸大乘菩薩,尚不具信,……如云即心即佛,誰云不信,及乎問汝是佛耶?則支吾排遣,承當不下(中略)

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親履實踐,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顢頇儱侗,猜三枚相似,但云心即佛,實不識自心,名邪信。

(一○)做工夫不得沾著世法。佛法中尚沾著一點也不得,何況世法耶?若真正話頭現前,履冰不見寒,蹈火不見熱,荊棘林中橫身直過不見有罣礙。始可在世法中橫行直撞。不然,盡被境緣轉將去,欲得工夫成一片,驢年也未夢見在。

(一一)黃檗禪師云:「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翻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下略)

(一二)做工夫最要緊是箇「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則懈怠,為懈怠生則放逸縱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中略)「切」之一字,豈但離過,當下超善、惡、無記三性。(下略)

(一三)做工夫最怕思惟做詩、做偈、做文賦等。(下略)

(一四)做工夫不得將心待悟,(中略)只須逼拶令悟。(中略)因緣會合時,貴在話頭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時如披雲見天,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又是一翻境界。

(一五)做工夫要緊、要正、要綿密、要融豁。

何謂緊?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氣不來,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中略)

何謂綿密?眉毛與虛空廝結,針劄不入,水洒不濕,不容有毫釐間隙,若有毫釐間隙,則魔境乘隙而入(中略)

何謂融豁?世界闊一丈,則古鏡闊一丈,古鏡闊一丈,則火爐闊一丈,決不拘執住在一處,捉定死蛇頭,亦不繫墜在兩頭。漭漭蕩蕩。古德云:「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真到融豁處,則內不見有身心,外不見有世界,始得個入頭。

(一六)做工夫著不得一絲毫別念,行住坐臥,單單只提起本參話頭,發起疑情,憤然要討個下落。若有絲毫別念,古所謂雜毒入心,豈但傷身命,此傷乎慧命,學者不可不謹。

余云別念,非但世間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別念。又豈但佛法中事,於心體上取之捨之,執之化之,悉別念矣。

(一七)做工夫,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識路便好尋路,不可云尋不著路便休耶(中略)。古德云:「無門解脫之門,無意道人之意。」貴在體悉個入處。(下略)

(一八)做工夫最怕的一個伶俐心,伶俐心為之藥忌,犯著些毫,雖真藥現前,不能救耳。若真是個參禪漢,眼如盲、耳如聾,心念纔起時,如撞著銀山鐵壁相似。如此則工夫始得相應耳。

(一九)做工夫不怕錯,只怕不知非。縱然行在錯處,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網底利器也。釋迦大師於外道法,一一證過,祇是不坐在窠臼裡,將「知非便捨」四個字,從凡夫只到大聖地位。(下略)

(二○)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裡作活計。古所謂黑山下坐、死水浸濟,得什麼邊事?只須在境緣上做得去,始是得力處。一句話頭頓在眉睫上,行裡、坐裡、著衣喫飯裡、迎賓待客裡,祇要明這一句話頭落處,一朝洗面時摸著鼻孔,原來太近,便得個省力。

(二一)做工夫最怕認識神為佛事。或揚眉瞬目,搖頭轉腦,將謂有多少奇特。若把識神當事,做外道奴也不得。做工夫正要心行處滅,切不可將心湊泊,思惟問答機緣等。……若大理徹時,一一三昧,從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二二)做工夫祇在一則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會,縱能解得,終是解非悟耶。《法華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到。」《圓覺經》云:「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將螢火熱須彌山,終不能得。」洞山云:「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大凡穿鑿公案者,須皮下有血,識慚愧始得。

(二三)做工夫提起話頭,祇是知疑情打不破,畢竟無第二念。(中略)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工夫不可須臾間斷,可間斷非工夫也。真正參究人,如火燒眉毛上,又如救頭然,何暇為他事動念耶?古德云:「如一人與萬人敵,覿面那容眨眼。」看此語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二四)做工夫自己打未徹,祇可辦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為他人說京城中事,非但瞞人,亦自瞞耳。

(二五)工夫或得輕安,或有省發,不可便為悟也。

博山當時看船子和尚「沒蹤跡」句,一日因閱《傳燈》,見趙州囑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覺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擔子,自謂大悟。逮見寶方,如方木逗圓孔,始具慚愧。若悟後不見大善知識,縱得安逸,終是未了。

寶方勉余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猶微。謗他迦葉安生理,得便宜處失便宜。」此是百尺竿頭進步句,衲僧輩不可不審。余嘗謂學者云:「我得寶方不肯兩個字,受用不盡。」

(二六)做工夫不得作道理會,但硬硬參去,始發得起疑情。若作道理會,祇是乾爆爆底,豈但打不徹自己事,連疑情亦發不起。(下略)

(二七)做工夫不可作無事會,但憤然要明此理,若作無事會,一生祇是個無事人,衣線下一件大事,終是不了。如人覓失物相似,若覓著始了,若覓不著,便置在無事甲裡,無有覓意,縱然失物現前亦當面錯過,蓋無覓物意耳。

(二八)做工夫不可作擊石火電光會。若光影門頭,瞥有瞥無,濟得甚事?要得親履實踐,親見一回始得。若真真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見親生父母相似。世間之樂事,更無過者。

(二九)做工夫不得求人說破,若說破,終是別人底,與自己沒相干。如人問路到長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問長安事。彼一一說明長安事,終是彼見底,非問路者親見耶。若不力行,便求人說破,亦復如是。

(三○)做工夫不祇是念公案,念來念去,有什麼交涉?(中略)

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舉起話頭,如看「無」字,便就「無」上起疑情。如看「栢樹子」,便就「栢樹子」起疑情。如看「一歸何處」,便就「一歸何處」起疑情。疑情發得起,盡十方世界,是一個疑團。不知有父母底身心,通身是個疑團。不知有十方世界,非內非外,滾成一團。只待彼如桶箍自爆。(下略)

(三一)做工夫不可須臾失正念,若失了參究一念,必流入異端,忘忘不返。

如人靜坐,只喜澄澄湛湛,純清絕點,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墮在澄湛中。

或認定一個能講能談能動能靜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認識神。

或將妄心遏捺,令妄心不起為佛事,此喚作失正念。將妄心捺妄心,如石壓草。(中略)

或觀想身心如虛空,不起念,如牆壁,此喚作失正念。玄沙云:「便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底死人。」總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二、疑情與生滅心

(一)疑情發不起,皆是識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見善知識,求個入路則可。(下略)

(二)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情識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無起處,則澄澄湛湛純清絕點。此識心根源,終不能破,於澄湛絕點處,都作個工夫理會,纔遇人點著痛處,如水上捺葫蘆相似。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蓋為最初不肯參話頭、起疑情,縱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壓草。若死得,識心成斷滅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斷滅不去,逢境緣時,即引起識心。於澄湛絕點處,便作聖解,自謂得大悟門。縱則成狂,著則成魔,於世法中,狂妄無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三)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無管帶處,無依倚處。不見有身心,不見有世界,非內非外,總是一空。謂空便是禪,謂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來空去,行住坐臥如在虛空中行。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不著則成頑空,冥然無知。著則成魔,自謂大有悟門,殊不知與參禪沒交涉。

若真是個參禪漢,發起疑情,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即喪身失命。(下略)

(四)做工夫疑情發不起。將身心看破,純是假緣,其中自有一物,往來、能動、能靜、無形、無相,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散則遍周沙界,收則不立纖塵。向這裡一認認定,不肯起疑情,不肯參究,便謂了事人。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殊不知,生死心不破,將此等為快意,正是弄識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隨識神牽引去,隨業受報去。(中略)

以此觀之,參禪全要見人,若自作主宰,總用不著。

(五)做工夫疑情發不起,於境緣上生厭離,喜到寂靜無人處坐去,便覺得力,便覺有意思。纔遇著些動處,心即不喜。此是生滅心,非禪也。

坐久則與靜境相應,冥然無知,絕對絕待,縱得禪定,凝心不動,與諸小乘何所異也。

稍遇境緣則不自在,聞聲見色,則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諸不善,一生修行,都無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見人,不肯信人,於靜謐處,強作主宰。縱遇善知識,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爾何?

聖嚴識 博山無異元來(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年),又號大艤,是明末中國的一位禪宗大師,他十六歲聽《法華經》,接著便到五台山出家,先學天台三觀,經五年受比丘戒。當時無明慧經(西元一五四八―一六一八年),倡曹洞法門於峨峰及寶方,無異元來即在慧經的印可而得法。

他的禪法,傳自曹洞宗,從他的《參禪警語》看來,用工夫的方法卻與臨濟宗的看話禪無別。在明末四大師之中的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也最敬服無異元來,可知這位禪師是當時非常傑出的高僧,而且講究鍛鍊參禪者的方法。雖然他是禪師,卻是主張宗門與教下相通之說的人,故他著有《宗教通說》一卷。他的《參禪警語》專門為指點學者而說,與戒顯禪師的《禪門鍛鍊說》站在長老自身的立場而言者,恰成對比。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觀心銘.初心修悟法要憨山德清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1 禪門修證指要|《禪門鍛鍊說》要略戒顯禪師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