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聖嚴法師

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

華嚴宗系︰初祖杜順——二祖智儼——賢首法藏——清涼澄觀——圭峰宗密

禪宗系︰曹溪惠能——荷澤神會——磁州法如——荊南惟忠——遂州道圓——圭峰宗密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吏。(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六,《大正藏》五十.七四一頁下

唐元和二年(西元八○七年),將赴貢舉,遇造圓和尚法席,欣然契會,遂求披削,當年進具。

一日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下位,以次受經,得《圓覺》十二章,覽未終軸,感悟流涕,歸以所悟之旨,告于圓,圓撫之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於一隅也。」

師涕泣奉命禮辭而去。因謁荊南張禪師(南印),張曰︰「傳教人也,當宣導於帝都。」

復見洛陽照禪師(奉國神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

尋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師未嘗聽習,一覽而講,自欣所遇曰︰「向者諸師述作,罕窮厥旨,未若此疏辭源流暢,幽賾煥然。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偶茲絕筆,罄竭于懷。」(中略)

(及見澄觀)觀曰︰「毘盧華藏能隨我遊者其汝乎?」師預觀之室,雖日新其德,而認筌執象之患永亡矣。

北遊清涼山,迴住鄠縣草堂寺。未幾復入寺南圭峰蘭若。太和中(西元八二七―八三五年),徵入內,賜紫衣,(唐文宗)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惟相國裴公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

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貽後代。(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大正藏》五十一.三○五頁下―三○六頁上

(師自謂)每歎人與法差,法為人病,故別撰經律論疏,大開戒定慧門。顯頓悟資於漸修,證師說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難尋,泛學雖多秉志者少,況跡涉名相,誰辨金鍮,徒自疲勞,未見機感。雖佛說悲增是行,而自慮愛見難防,遂捨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後息慮,相繼十年。微細習情,起滅彰於靜慧,差別法義,羅列現於空心。虛隙日光,纖埃擾擾,清潭水底,影像昭昭。豈比夫空守默之癡禪,但尋文之狂慧者。

然本因了自心而辨諸教,故懇情於心宗。又因辨諸教而解修心,故虔誠於教義。教也者,諸佛菩薩所留經論也。禪也者,諸善知識所述句偈也。但佛經開張,羅大千八部之眾,禪偈撮略,就此方一類之機。羅眾則渀蕩難依,就機即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下略)(以上錄自〈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一,《大正藏》四十八.三九九頁下

師會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正月六日,於興福塔院坐滅,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於圭峰,二月十二日荼毘,得舍利明白潤大。後門人泣而求之,皆得於煨燼,乃藏之石室。壽六十有二,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屍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其餘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大正藏》五十一.三○七頁上。《宋高僧傳》卷六「宗密傳」,亦作同樣記載)

附錄:答史山人十問

(一)問︰云何是道?何以修之?為復必須修成?為復不假功用?

答︰無礙是道,覺妄是修。道雖本圓,妄起為累,妄念都盡,即是修成。

(二)問︰道若因修而成,即是造作,便同世間法,虛偽不實。成而復壞,何名出世?

答︰造作是結業,名虛偽世間。無作是修行,即真實出世。

(三)問︰其所修者,為頓為漸?漸則忘前失後,何以集合而成?頓則萬行多方,豈得一時圓滿?

答︰真理即悟而頓圓,妄情息之而漸盡。頓圓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體已全;漸修如長養成人,多年而志氣方立。

(四)問︰凡修心地之法,為當悟心即了,為當別有行門?若別有行門,何名南宗頓旨?若悟即同諸佛,何不發神通光明?

答︰識冰池而全水,藉陽氣而鎔消。悟凡夫而即真,資法力而修習。冰消則水流潤,方呈溉滌之功。妄盡則心靈通,始發通光之應。修心之外,無別行門。

(五)問︰若但修心而得佛者,何故諸經復說,必須莊嚴佛土,教化眾生,方名成道?

答︰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影像類莊嚴佛國,神通則教化眾生。莊嚴而即非莊嚴,影像而亦色非色。

(六)問︰諸經皆說度脫眾生,眾生且即非眾生,何故更勞度脫?

答︰眾生若是實,度之則為勞,既自云即非眾生,何不例度而無度!

(七)問︰諸經說佛常住,或即說佛滅度,常即不滅,滅即非常,豈不相違?

答︰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何有出世入滅之實乎?見出沒者,在乎機緣。機緣應,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則娑羅林間而涅槃。(下略)

(八)問︰(略)

(九)問︰(略)

(一○)問︰和尚因何發心?慕何法而出家?今如何修行得何法味?所行得至何處地位?令住心耶修心耶?若住心妨修心,若修心則動念不安,云何名為學道?若安心一定,則何異定性之徒?(下略)

答︰覺四大如坏幻,達六塵如空華,悟自心為佛心,見本性為法性,是發心也。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味。住著於法,斯為動念,故如人入闇,則無所見。今無所住,不染不著,故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見種種法,豈為定性之徒。既無所住著,何論處所。(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三,《大正藏》五十一.三○七頁中―下

案:圭峰宗密大師有關禪及禪觀的著述,尚有:1.《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卍續藏》一一○冊),2.〈禪源諸詮集都序〉二卷(《大正藏》四十八冊),3.《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卷十七及卷十八之〈圓覺道場禪觀修證廣文〉〈圓覺道場修證禮懺文〉(《卍續藏》一二八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一篇 禪宗以外的禪師|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二篇 到曹溪時代的禪師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