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三篇 曹溪及其門下|光宅慧忠(西元?──七七五年)

聖嚴法師

光宅慧忠(西元?──七七五年)

曹溪惠能——光宅慧忠

釋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諸暨人也。(中略)肌膚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學,法受雙峰,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無住相,歷試名山。五嶺、羅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閣摩穹。或松下安居於九旬,或嵌空息慮於三昧。既懸明月之戒,亦淨琉璃之心;已度禪定之門,不起無生之見。(中略)分衛人間,薄遊吳楚,以至于順陽川焉,卜居黨子之林泉,四十餘祀,深入法王之聖定。(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九,《大正藏》五十.七六二頁中

唐肅宗上元二年(西元七六一年),勅中使孫朝進,齎詔徵赴京,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復迎止光宅精藍。十有六載,隨機說法。

時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勅令與國師試驗。三藏才見師,便禮拜立于右邊。師問曰︰「汝得他心通耶?」對曰︰「不敢。」師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去西川看競渡?」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卻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猻?」師第三問語亦同前,三藏良久,罔知去處。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三藏無對。(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十一.二四四頁

附錄:語錄

(一)麻谷到參,繞禪床三匝,於師前振錫而立。師曰︰「既如是,何用更見貧道?」麻谷又振錫。師叱曰︰「這野狐精,出去!」(下略)

(二)有僧問︰「若為得成佛去?」師曰︰「佛與眾生,一時放卻,當處解脫。」問︰「作麼生得相應去?」師云︰「善惡不思,自見佛性。」

(三)問︰「若為得證法身?」師曰︰「越毘盧之境界。」曰︰「清淨法身,作麼生得?」師曰︰「不著佛求耳。」問︰「阿那箇是佛?」師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煩惱否?」師曰︰「煩惱性自離。」曰︰「豈不斷耶?」師曰︰「斷煩惱者,即名二乘;煩惱不生,名大涅槃。」

(四)問︰「坐禪看靜,此復若為?」師曰︰「不垢不淨,寧用起心而看淨相。」

(五)問︰「即心是佛,可更修萬行否?」師曰︰「諸聖皆具二嚴,豈撥無因果耶?」又曰︰「我今答汝,窮劫不盡,言多去道遠矣。所以道︰說法有所得,斯則野干鳴,說法無所得,是名師子吼!」

(六)魚軍容問︰「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修道?」師喚童子來,摩頂曰︰「惺惺直然惺惺,歷歷直然歷歷。」(下略)

(七)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坐,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坐。

(八)一日,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什麼義?」曰︰「是覺義。」師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師曰︰「用覺作麼?」無對。(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五,《大正藏》五十一.二四四頁中―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三篇 曹溪及其門下|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三篇 曹溪及其門下|曹溪門下其餘選例三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