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四篇 馬祖門下|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

聖嚴法師

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

洪州百丈山懷海禪師者,福州長樂人也。丱歲離塵,三學該練,屬大寂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禪師,同號入室,時二大士為角立焉。(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十一.二四九頁中

師侍馬祖行次,見一群野鴨飛過,祖曰︰「是甚麼?」師曰︰「野鴨子。」祖曰︰「甚處去也?」師曰︰「飛過去也。」祖遂回頭,將師鼻一搊,負痛失聲。祖曰︰「又道飛過去也!」師於言下有省,卻歸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問曰︰「汝憶父母邪?」師曰︰「無。」曰︰「被人罵邪?」師曰︰「無。」曰︰「哭作甚麼?」師曰︰「我鼻孔被大師搊得痛不徹。」同事曰︰「有甚因緣不契?」師曰︰「汝問取和尚去。」

同事問大師曰︰「海侍者有何因緣不契,在寮中哭,告和尚為某甲說。」大師曰︰「是伊會也,汝自問取他。」同事歸寮曰︰「和尚道,汝會也,令我自問汝。」師乃呵呵大笑。同事曰︰「適來哭,如今為甚卻笑?」師曰︰「適來哭,如今笑。」同事罔然。

次日,馬祖陞堂,眾纔集,師出卷卻席,祖便下座。師隨至方丈。祖曰︰「我適來未曾說話,汝為甚便卷卻席?」師曰︰「昨日被和尚搊得鼻頭痛。」祖曰︰「汝昨日向甚處留心?」師曰︰「鼻頭今日又不痛也。」祖曰︰「汝深明昨日事。」師作禮而退。

師再參侍立次,祖目視繩床角拂子。師曰︰「即此用,離此用。」祖曰︰「汝向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師取拂子豎起。祖曰︰「即此用,離此用。」師挂拂子於舊處。祖振威一喝,師直得三日耳聾。

自此,雷音將震,檀信請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既處之,未朞月,參玄之賓,四方麏至,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當其首。(以上錄自《百丈懷海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七頁下―八一八頁上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西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十,《大正藏》五十.七七一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不循律制,別立禪居清規

(海)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或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於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規務歸於善焉。乃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長連床,施椸架,挂搭道具。臥必斜枕床脣,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毘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十,《大正藏》五十.七七○頁下―七七一頁上

置十務,謂之寮舍,每用首領一人,管多人營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飯者目為飯頭,主菜者目為菜頭,他皆倣此。或有假號竊形,混于清眾,并別致喧撓之事,即堂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擯令出院者,貴安清眾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眾燒衣缽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省獄訟故;四,不洩于外,護宗綱故。(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十一.二五一頁上

(二)見與師齊,減師半德

黃檗到師處,一日辭云︰「欲禮拜馬祖去。」師云︰「馬祖已遷化也。」檗云︰「未審,馬祖有何言句?」師遂舉再參馬祖豎拂因緣言︰「佛法不是小事,老僧當時被因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檗聞舉,不覺吐舌。師云︰「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云︰「不然,今日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以上錄自《百丈懷海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一八頁上

(三)併卻咽喉脣吻道來

師上堂云︰「併卻咽喉脣吻,速道將來。」溈山云︰「某甲不道,請和尚道。」師云︰「不辭與汝道,久後喪我兒孫。」

五峰云︰「和尚亦須併卻。」師云︰「無人處,斫額望汝。」

雲巖云︰「某甲有道處,請和尚舉。」師云︰「併卻咽喉脣吻,速道將來。」雲巖曰︰「師今有也。」師曰︰「喪我兒孫。」(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十一.二四九頁下

(四)大乘頓悟法門

僧問︰「如何是大乘頓悟法門?」

師曰︰「汝等先歇諸緣,休息萬事,善與不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辯別,心無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現,如雲開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緣,貪瞋愛取,垢淨情盡。對五欲八風,不被見聞覺知所縛,不被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脫人。

「對一切境,心無靜亂,不攝不散;透一切聲色,無有滯礙,名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惡垢淨、有為世間、福智拘繫,即名為佛慧。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知見總盡,不被繫縛,處心自在,名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十一.二五○頁上

(五)語錄

1.問︰「如何得自由?」答︰「如今對五欲八風,情無取捨,垢淨俱亡,如日月在空,不緣而照;心如木石,亦如香象截流而過,更無疑滯。此人天堂地獄所不能攝也。」(下略)

2.一日,有僧哭入法堂來,師曰︰「作麼?」曰︰「父母俱喪,請師選日。」師云︰「明日來,一時埋卻。」

3.師謂眾曰︰「我要一人傳語西堂(智藏),阿誰去得?」五峰云︰「某甲去。」師云︰「汝作麼生傳語?」五峰云︰「待見西堂即道。」師云︰「道什麼?」五峰云︰「卻來說似和尚。」

4.問︰「如何是佛?」師云︰「汝是阿誰?」僧云︰「某甲。」師云︰「汝識某甲否?」僧云︰「分明箇。」師乃舉起拂子云︰「汝還見麼?」僧云︰「見。」師乃不語。

5.問︰「依經解義,三世佛怨;離經一字,如同魔說如何?」師云︰「固守動靜,三世佛怨;此外別求,即同魔說。」

6.師謂眾云︰「有一人,長不喫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喫飯,不道飽。」眾皆無對。

7.雲巖問︰「和尚每日驅驅為阿誰?」師云︰「有一人要。」巖云︰「因甚麼不教伊自作。」師云︰「他無家活。」(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五十一.二四九頁下―二五○頁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四篇 馬祖門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四篇 馬祖門下|南泉普願(西元七四八──八三四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