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黃檗希運(西元?──八五○年)

聖嚴法師

黃檗希運(西元?──八五○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黃檗希運

洪州黃檗希運禪師,閩人也,幼於本州黃檗山出家。額間隆起如肉珠,音辭朗潤,志意沖澹。(中略)

師後遊京師,因人啟發,乃往參百丈,問曰︰「從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師云︰「不可教後人斷絕去也。」百丈云︰「將謂汝是箇人。」乃起入方丈。師隨後入云︰「某甲特來。」百丈云︰「若爾,則他後不得孤負吾。」

百丈一日問師︰「什麼處去來?」曰︰「大雄山下采菌子來。」百丈曰︰「還見大蟲麼?」師便作虎聲。百丈拈斧,作斫勢,師即打百丈一摑。百丈吟吟大笑,便歸上堂,謂眾曰︰「大雄山下,有一大蟲,汝等諸人,也須好看,百丈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師在南泉時,普請擇菜。南泉問︰「什麼處去?」曰︰「擇菜去。」南泉曰︰「將什麼擇?」師舉起刀子。南泉曰︰「大家擇菜去。」

一日,南泉謂師曰︰「老僧偶述牧牛歌,請長老和。」師云︰「某甲自有師在。」師辭南泉,門送提起師笠子云︰「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裡許。」南泉云︰「王老師聻。」師便戴笠子而去。

後居洪州大安寺,海眾奔湊,裴相國休,鎮宛陵,建大禪苑,請師說法。以師酷愛舊山,還以黃檗名之。(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十一.二六六頁上

有大禪師號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峰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百丈之子,西堂之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中略)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則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西元八四二年),廉于鍾陵(在洪州),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西元八四八年),廉于宛陵(在宣州),復禮迎至所部,寓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中略)時大唐大中十一年(西元八五七年)十月八日謹記。(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之末,《大正藏》五十一.二七○頁中,裴休撰〈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

附錄:語錄摘要

(一)大唐國裡無禪師

一日上堂,大眾雲集,乃曰︰「汝等諸人,欲何所求?」因以棒趁散云︰「盡是喫酒糟漢!恁麼行腳,取笑於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老漢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一箇漢,便從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可中總似汝,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

「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還知道,大唐國內無禪師麼?」

時有一僧出問云︰「諸方尊宿,盡聚眾開化,為什麼道『無禪師』?」師云︰「不道無禪,只道無師。闍梨不見︰馬大師下,有八十四人坐道場,得馬師正眼者,止三兩人。廬山(歸宗寺智常)和尚,是其一人。夫出家人,須知有從上來事分。」

「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棙子。有此眼腦,方辨得邪正宗黨。且當人事宜,不能體會得,但知學言語。念向皮袋裡安著,到處稱我會禪。還替得汝生死麼?」

「輕忽老宿,入地獄如箭。我才見入門來,便識得汝了也。還知麼?」(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十一.二六六頁中―下

(二)無心.忘心.空心

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無心人不可得。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之體,內外如木石,不動不轉。內外如虛空,不塞不礙,無能無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趣者不敢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涯而退。(中略)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是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界耳。(中略)

凡人皆逐境生心,心隨欣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則境空,境空則心滅。不忘心而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耳。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中略)

凡人欲修證,但觀五蘊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此,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出世人也。(中略)

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附錄〈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大正藏》五十一.二七○頁下―二七二頁下

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箇入頭處,自然會去。(下略)(以上錄自《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上)

(三)心如日輪在虛空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中略)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下略)(以上錄自《黃檗禪師傳心法要》,《卍續藏》一一九.八三一頁上

(四)歸宗一味禪

有僧辭歸宗,宗云:「往甚處去?」云︰「諸方學五味禪去。」宗云︰「諸方有五味禪,我這裡祗是一味禪。」云︰「如何是一味禪?」宗便打,僧云︰「會也!會也。」宗云︰「道!道!」僧擬開口,宗又打。其僧後到師處,師問︰「甚麼處來?」云︰「歸宗來。」師云︰「歸宗有何言句?」僧遂舉前話,師乃上堂舉此因緣云︰「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問著箇箇屙漉漉地,祗有歸宗較些子。」

(五)禮佛無所求

師在鹽官(齊安禪師)會裡,大中帝(唐宣宗)為沙彌,師於佛殿上禮佛,沙彌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長老禮拜,當何所求?」師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常禮如是事。」沙彌云︰「用禮何為?」師便掌。沙彌云︰「太麤生!」師云︰「這裡是什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沙彌便走。

(六)不落階級

問︰「如何得不落階級?」師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祇得三箇五箇。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卻,誰能累劫受餘殃。」(以上三則錄自《黃檗禪師宛陵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三八頁上―八四六頁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