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從諗(西元七七八──八九七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南泉普願——趙州從諗
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於經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願禪師,道化翕如。(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十一,《大正藏》五十.七七五頁下)
(未具戒時)便抵池陽,參南泉,值南泉偃息,而問曰︰「近離什麼處?」師曰︰「近離瑞像院。」曰︰「還見瑞像麼?」師曰︰「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曰︰「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師曰︰「有主沙彌。」曰︰「主在什麼處?」師曰︰「仲冬嚴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
南泉器之,而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否?」南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耶?」
師言下悟理,乃往嵩嶽瑠璃壇納戒。卻返南泉。
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南泉云︰「山下作牛去。」師云︰「謝指示。」南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窓 。」
師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師云︰「道得即開門。」眾皆無對。南泉將鎖匙於窓間過與師,師便開門。
又到黃檗,黃檗見來,便閉方丈門,師乃把火於法堂內,叫云:「救火!救火!」黃檗開門,捉住云︰「道道!」師云︰「賊過後張弓。」
又到寶壽,寶壽見來,即於禪床上背面坐。師展坐具禮拜,寶壽下禪床,師便出。
又到鹽官,云︰「看箭。」鹽官云︰「過也。」師云︰「中也。」
又到夾山,將拄杖入法堂,夾山曰︰「作什麼?」曰︰「探水。」夾山曰︰「一滴也無,探什麼?」師倚杖而出。(中略)
師自此,道化被於北地,眾請住趙州觀音。(中略)
師之玄言,布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皆悚然信伏矣。唐乾寧四年(西元八九七年)十一月二日,右脇而寂,壽一百二十,後諡真際大師。(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大正藏》五十一.二七六頁下―二七八頁中)
附錄:語錄摘要
(一)一枝草
上堂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師云︰「與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師云︰「用免作麼?」
(二)老僧好殺
又有人,與師遊園,見兔子驚走。問云︰「和尚是大善知識,為什麼兔子見驚?」師云︰「為老僧好殺。」
(三)勘破婆子
有僧遊五台,問一婆子云︰「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云︰「驀直恁麼去。」僧便去,婆子云︰「又恁麼去也。」其僧舉似師。師云︰「待我去勘破遮婆子。」師至明日,便去問︰「台山路向什麼處去?」婆子云︰「驀直恁麼去。」師便去。婆子云︰「又恁麼去也。」師歸院謂僧云︰「我為汝勘破遮婆子了也。」
(四)肖像
有僧寫得師真呈師,師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不似我即燒卻真。」僧無對。
(五)佛法盡在南方
新到僧參,師問︰「什麼處來?」僧云︰「南方來。」師云︰「佛法盡在南方,汝來遮裡作甚麼?」僧云︰「佛法豈有南北耶?」師云︰「饒汝從雪峰雲居來,只是箇擔板漢。」
(六)喫粥洗缽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師云︰「喫粥也未?」僧云︰「喫粥也。」師云︰「洗缽去。」其僧忽然省悟。
(七)布衫重七斤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師云︰「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領布衫重七斤。」(以上七則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大正藏》五十一.二七七頁上―二七八頁上)
(八)真佛內裡坐
上堂︰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甚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
夢幻空華,徒勞把捉;心若不異,萬法一如。既不從外得,更拘執作麼?如羊相似,亂拾物安向口裡。
老僧見藥山和尚道,有人問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中略)
僧問︰「承師有言,世界壞時,此性不壞,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曰︰「此猶是壞底,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
(九)摘楊花
僧辭,師曰︰「甚處去?」曰︰「諸方學佛法去。」師竪起拂子曰︰「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曰︰「與麼,則不去也。」師曰︰「摘楊花,摘楊花。」
(一○)鎮州大蘿蔔頭
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一一)如此接人
問︰「恁麼來底人師還接否?」師曰︰「接。」曰︰「不恁麼來底師還接否?」師曰︰「接。」曰︰「恁麼來者從師接,不恁麼來者如何接?」師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一二)轉經半藏
有一婆子令人送錢,請轉藏經,師受施利了,卻下禪床轉一匝,乃曰︰「傳語婆,轉藏經已竟。」其人回舉似婆,婆曰︰「比來請轉全藏,如何祇為轉半藏?」
(一三)庭前栢樹子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栢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栢樹子。」
(一四)佛是殿裡底
問︰「如何是佛?」師曰︰「殿裡底。」曰︰「殿裡者,豈不是泥龕塑像?」師曰︰「是。」曰︰「如何是佛?」師曰︰「殿裡底。」
(一五)狗子無佛性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甚麼卻無?」師曰︰「為伊有業識在。」
(一六)婆偷趙州筍
師問一婆子︰「甚麼處去?」曰︰「偷趙州筍去。」師曰︰「忽遇趙州又作麼生?」婆便與一掌。師休去。
(一七)喫茶去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喫茶去。」
(一八)三等接人法
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王曰︰「不會。」師曰︰「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牀。」王尤加禮重。
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牀受之。侍者曰︰「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牀,今日軍將來為甚麼卻下禪牀?」師曰︰「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禪牀上接;中等人來,下禪牀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一九)看一字經
問僧︰「一日看多少經?」曰︰「或七八或十卷。」師曰︰「闍黎不會看經。」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師曰︰「老僧一日祇看一字。」
(二○)不雜用心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曰︰「汝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無事向衣缽下坐,窮理好。老僧行腳時,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除外更無別用心處。若不如是,大遠在。」
(二一)栢樹子成佛
問︰「栢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曰︰「幾時成佛?」師曰︰「待虛空落地時。」曰︰「虛空幾時落地?」師曰︰「待栢樹子成佛時。」(以上十四則錄自《五燈會元》卷四,《卍續藏》一三八.一二八頁下―一三三頁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百丈門下其餘選例二則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五篇 百丈、南泉及溈山門下|仰山慧寂(西元八○七──八八三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