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良价(西元八○七──八六九年)
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巖曇成——洞山良价
筠州洞山良价禪師,會稽人也,姓俞氏。幼歲從師,因念《般若心經》,以無根塵義問其師,其師駭異曰︰「吾非汝師。」即指往五洩山,禮默禪師披剃。年二十一,嵩山具戒。
遊方首謁南泉(普願),值馬祖諱晨,修齋次,南泉垂問眾僧曰︰「來日設馬師齋,未審馬師還來否?」眾皆無對,師乃出對曰︰「待有是伴即來。」南泉聞已讚曰︰「此子雖後生,甚堪雕琢。」師曰︰「和尚莫壓良為賤。」
次參溈山,問曰︰「頃聞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良价未究其微。」溈山曰︰「我遮裡亦有,只是難得其人。」曰︰「便請師道。」溈山曰︰「父母所生口,終不敢道。」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山曰︰「此去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
既到雲巖,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雲巖曰︰「無情說法,無情得聞。」師曰︰「和尚聞否?」雲巖曰︰「我若聞,汝即不得聞吾說法也。」曰︰「若恁麼即良价不聞和尚說法也。」雲巖曰︰「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也。」(《洞山良价禪師語錄》云:師云:無情說法,該何典教?雲巖云: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師乃述偈,呈雲巖曰︰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聲不現,眼處聞聲方可知。」
遂辭雲巖,雲巖曰︰「什麼處去?」師曰︰「雖離和尚,未卜所止。」曰︰「莫湖南去?」師曰︰「無。」曰︰「莫歸鄉去?」師曰︰「無。」曰︰「早晚卻來?」師曰︰「待和尚有住處即來。」曰︰「自此一去難得相見。」師曰︰「難得不相見。」
又問雲巖︰「和尚百年後,忽有人問︰『還貌得師真不?』如何祇對?」雲巖曰︰「但向伊道,即遮箇是。」師良久,雲巖曰︰「承當遮箇事,大須審細。」師猶涉疑,後因過水,覩影,大悟前旨,因有一偈曰︰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疎;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養雲巖真,有僧問曰︰「先師道,只遮是,莫便是否?」師曰︰「是。」僧曰︰「意旨如何?」師曰︰「當時幾錯會先師語。」曰︰「未審先師還知有也無?」師曰︰「若不知有,爭解恁麼道?若知有,爭肯恁麼道?」(中略)
師至唐大中(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
因為雲巖諱日營齋,有僧問︰「和尚於先師處得何指示?」師曰︰「雖在彼中,不蒙他指示。」僧曰︰「即不蒙指示,又用設齋作什麼?」師曰︰「然雖如此,焉敢違背於他。」僧問︰「和尚初見南泉發迹,為什麼與雲巖設齋?」師曰︰「我不重先師道德,亦不為佛法,只重不為我說破,又因設忌齋。」僧問︰「和尚為先師設齋,還肯先師也無?」師曰︰「半肯半不肯。」曰︰「為什麼不全肯?」師曰︰「若全肯,即孤負先師也。」(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大正藏》五十一.三二一頁中―三二二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師行腳時,會一官人云︰「三祖〈信心銘〉,弟子擬註。」師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作麼生註?」
(二)雪峰作飯頭,淘米次,師問︰「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時去。」師云︰「大眾喫箇什麼?」雪峰遂覆卻米盆。師云︰「據子因緣,合在德山。」
(三)雲居結庵於三峰,經旬不赴堂,師問︰「子近日何不赴齋?」雲居云︰「每日自有天神送食。」師云︰「我將謂汝是箇人,猶作這箇見解在。汝晚間來。」雲居晚至,師召︰「膺庵主。」雲居應︰「諾。」師云︰「不思善不思惡,是甚麼?」雲居回庵,寂然宴坐,天神自此,竟尋不見,如是三日,乃絕。
(四)道全問師︰「如何是出離之要?」師云︰「闍黎足下烟生。」全當下契悟,更不他遊。雲居進語云︰「終不敢孤負和尚足下烟生。」師云︰「步步玄者,即是功到。」
(五)師示眾云︰「兄弟,秋初夏末,東去西去,直須向萬里無寸草處去始得。」良久云︰「祇如萬里無寸草處,作麼生去?」後有舉似石霜,石霜云︰「何不道︰出門便是草。」師聞乃云︰「大唐國裡,能有幾人?」
(六)上堂︰「還有不報四恩三有者麼?」眾無對。又云︰「若不體此意,何超始終之患?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直須努力,莫閑過日。」(以上錄自《洞山良价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七六頁上―八八二頁上)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龍潭崇信(生卒年不詳)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投子大同(西元八一九──九一四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