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曹山本寂(西元八四○──九○一年)

聖嚴法師

曹山本寂(西元八四○──九○一年)

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巖曇成——洞山良价——曹山本寂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泉州莆田人也,姓黃氏,少慕儒學,年十九出家,入福州福唐縣靈石山,二十五登戒。

唐咸通(西元八六○―八七三年)初,禪宗興盛,會洞山价禪師坐道場。往來請益。洞山問︰「闍黎名什麼?」對曰︰「本寂。」曰︰「向上更道。」師曰︰「不道。」曰︰「為什麼不道?」師曰︰「不名本寂。」洞山深器之。師自此入室,密印所解,盤桓數載,乃辭洞山。洞山問︰「什麼處去?」曰︰「不變異處去。」洞山云︰「不變異豈有去耶?」師曰︰「去亦不變異。」遂辭去。隨緣放曠,初受請,止於撫州曹山,後居荷玉山,二處法席,學者雲集。(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七,《大正藏》五十一.三三六頁上

附錄:語錄摘要

(一)紙衣道者

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云︰「不敢。」師云︰「如何是紙衣下事?」道者云︰「一裘纔挂體,萬法悉皆如。」師云︰「如何是紙衣下用?」道者近前應諾,便立脫。師云︰「汝祇解恁麼去,何不解恁麼來?」道者忽開眼問云︰「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師云︰「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師云︰「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師示頌云︰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疎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二)南泉姓王

僧舉陸亘大夫問南泉:姓什麼?南泉云:姓王。亘云:王還有眷屬也無?南泉云:四臣不昧。亘云:王居何位?南泉云:玉殿苔生。問師︰「玉殿苔生意旨如何?」師云︰「不居正位。」僧云︰「八方來朝時如何?」師云︰「他不受禮。」僧云︰「何用來朝?」師云︰「違則斬。」僧云︰「違是臣分上,未審君意如何?」師云︰「樞密不得旨。」僧云︰「恁麼則爕理之功,全歸臣相也?」師云︰「你還知君意麼?」僧云︰「方外不敢論量。」師云︰「如是如是。」

(三)無刃劍

僧問︰「如何是無刃劍?」師云︰「非淬鍊所成。」僧云︰「用者如何?」師云︰「逢者皆喪。」僧云︰「不逢者如何?」師云︰「亦須頭落。」僧云︰「逢者皆喪則固是,不逢者為甚麼頭落?」師云︰「不見道能盡一切。」僧云︰「盡後如何?」師云︰「方知有此劍。」

(四)髑髏裡眼睛

僧問香嚴︰「如何是道?」香嚴云︰「枯木裡龍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香嚴云︰「髑髏裡眼睛。」僧不領,乃問石霜(慶諸禪師,青原下四世)︰「如何是枯木裡龍吟?」石霜云︰「猶帶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髏裡眼睛?」石霜云︰「猶帶識在。」又不領,乃問師︰「如何是枯木裡龍吟?」師云︰「血脈不斷。」僧云︰「如何是髑髏裡眼睛?」師云︰「乾不盡。」僧云︰「未審還有得聞者麼?」師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僧云︰「未審枯木裡龍吟是何章句?」師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遂示偈云︰

「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

(五)語錄

1.僧問︰「學人通身是病,請師醫。」師云︰「不醫。」僧云︰「為甚麼不醫?」師云︰「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2.師一日入僧堂向火,有僧云︰「今日好寒。」師云︰「須知有不寒者。」僧云︰「誰是不寒者?」師筴火示之。僧云︰「莫道無人好。」師拋下火。僧云︰「某甲到這裡卻不會。」師云︰「日照寒潭明更明。」

3.僧問︰「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師云︰「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4.問︰「如何是常在底人?」師云︰「恰遇曹山暫出。」云︰「如何是常不在底人?」師云︰「難得。」(以上錄自《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八九頁下―八九三頁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夾山善會(西元八○五──八八一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