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聖嚴法師

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

德山宣鑒(西元七八二──八六五年)

青原行思——石頭希遷——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

朗州德山宣鑒禪師,劍南人也,姓周氏,丱歲出家,依年受具,精究律藏,於性相諸經,貫通旨趣,常講《金剛般若》,時謂之周金剛。厥後訪尋禪宗,因謂同學曰︰「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

因造龍潭信禪師,問答皆一語而已。前章出之。師即時辭去,龍潭留之。

一夕,於室外默坐,龍問︰「何不歸來?」師對曰︰「黑。」龍乃點燭與師,師擬接,龍便吹滅,師乃禮拜。龍曰︰「見什麼?」曰︰「從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也。」至明日便發。

龍潭謂諸徒曰︰「可中有一箇漢,牙如劍樹,口似血盆,一棒打不迴頭,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在。」

師抵于溈山,從法堂西過東,迴視方丈,溈山無語,師曰︰「無也無也。」便出至僧堂前乃曰︰「然雖如此,不得草草。」遂具威儀再參,纔跨門,提起坐具喚曰︰「和尚。」溈山擬取拂子,師喝之,揚袂而出。溈山晚間問大眾︰「今日新到僧何在?」對曰︰「那僧見和尚了,更不顧僧堂,便去也。」溈山問眾︰「還識遮阿師也無?」眾曰︰「不識。」溈曰︰「是子將來有把茅蓋頭,呵佛罵祖去在。」

師住澧陽三十年,屬唐武宗廢教,避難於獨浮山之石室。(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大正藏》五十一.三一七頁中―下

洎大中(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還復法儀,咸通(西元八六○―八七三年)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堅請,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禪徒輻湊,伏臘堂中常有半千人矣。(下略)(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五十.七七八頁下

師上堂曰︰「今夜不得問話,問話者三十拄杖。」時有僧出,方禮拜,師乃打之。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什麼打某甲?」師曰︰「汝是什麼處人?」曰︰「新羅人。」師曰︰「汝上船時,便好與三十拄杖。」(中略)

師尋常遇僧到參,多以拄杖打。臨濟聞之,遣侍者來參,教令︰「德山若打汝,但接取拄杖,當胸一拄。」侍者到,方禮拜,師乃打,侍者接得拄杖與一拄,師歸方丈。侍者迴舉似臨濟,濟云︰「後來疑遮個漢。」

師上堂曰︰「問即有過,不問又乖。」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始禮拜,為什麼便打?」師曰︰「待汝開口堪作什麼!」

師令侍者喚義存即雪峰也,存上來,師曰︰「我自喚義存,汝又來作什麼?」存無對。(中略)

師因疾,有僧問︰「還有不病者無?」師曰︰「有。」曰︰「如何是不病者?」師曰︰「阿爺阿爺。」(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大正藏》五十一.三一七頁下―三一八頁上

附錄:無事無求

師上堂,謂眾曰︰於己無事,則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無事於心,無心於事,則虛而靈,寂而妙。若毛端許,言之本末者,皆為自欺。毫氂繫念,三塗業因;瞥爾生情,萬劫羇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終為無益。(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十五,《大正藏》五十一.三一七頁下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六篇 石頭至曹洞的禪師|曹山本寂(西元八四○──九○一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雪峰義存(西元八二二──九○八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