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德韶(西元八九一──九七二年)
德山宣鑒——雪峰義存——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清涼文益——天台德韶
天台山德韶國師,處州龍泉人也,俗姓陳氏。母葉氏夢白光觸體,因而有娠,及誕,尤多奇異。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龍歸寺受業,十八納戒於信州開元寺。梁開平(西元九○七―九一一年)中,遊方詣投子山,見大同禪師,乃發心之始。
次謁龍牙遁和尚,問︰「雄雄之尊,為什麼近之不得?」龍牙曰︰「如火與火。」曰︰「忽遇水來,又作麼生?」龍牙曰︰「汝不會。」師又問︰「天不蓋,地不載,此理如何?」龍牙曰︰「合如是。」師不喻旨,再請垂誨,龍牙曰︰「道者,汝向後自會去。」
次問疎山曰︰「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疎山曰︰「左搓芒繩縛鬼子。」師進曰︰「不落古今請師說。」曰︰「不說。」師曰︰「為什麼不說?」曰︰「箇中不辨有無。」師曰︰「師今善說。」疎山駭之。
師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皆法緣未契,最後至臨川,謁淨慧(文益)禪師,淨慧一見,深器之。師以遍涉叢林,亦倦於參問,但隨眾而已。
一日,淨慧上堂,有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淨慧曰︰「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師於坐側,豁然開悟,平生疑滯,渙若冰釋。遂以所悟聞于淨慧,淨慧曰︰「汝向後當為國王所師,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自是,諸方異唱,古今玄鍵,與之抉擇,不留微迹。
尋回本道,遊天台山,覩智者顗禪師遺蹤,有若舊居,師復與智者同姓,時謂之後身也。(下略)(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大正藏》五十一.四○七頁中―下)
附錄:語錄摘要
(一)塞卻眼耳鼻舌身意
師上堂,舉古人云︰「如何是禪?三界綿綿;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什麼道三界綿綿?何處是十方浩浩底道理?要會麼,塞卻眼,塞卻耳,塞卻舌、身、意,無空闕處,無轉動處。上座作麼生會?橫亦不得、豎亦不得,縱亦不得、奪亦不得,無用心處,亦無施設處。若如是會得,始會法門絕擇,一切言語絕滲漏,曾有一僧問︰作麼是絕滲漏底語?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會,自然不通風去,如識得,盡十方世界是金剛眼睛。
(二)佛法現成
師上堂,示眾云︰佛法現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若如是,且誰欠誰剩?誰是誰非?誰是會者?誰是不會者?所以道︰東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上座因什麼得成東西南北?若會得,自然見聞覺知路絕,一切諸法現前。何故如此?為法身無相,觸目皆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一時徹底會取好。
(三)諸佛常出世
諸佛時常出世,時常說法度人,未曾間歇;乃至猿啼鳥叫,草木叢林,常助上座發機,未有一時不為上座。有如是奇特處,可惜許!諸上座,大家究取,令法久住世間。
(四)諸佛法門常如是
諸佛法門,時常如是,譬如大海,千波萬浪,未曾暫住,未嘗暫有,未嘗暫無,浩浩地光明自在,宗三世於一毛端,圓古今於一念。應須徹底明達始得,不是問一則語記一轉話,巧作道理。(以上四則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五,《大正藏》五十一.四○八頁下―四一○頁中)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清涼文益(西元八八五──九五八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七篇 德山至天童的禪師|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