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
傳承不詳
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字佛慧,杭州沈氏子,母周氏。年十七,為邑弟子員,而志在出世,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前娶張氏女,生一子,殤,頃婦亦亡,即不欲娶,母強之,議婚湯氏。年二十七,父喪,三十一,母喪,為答親恩,遂於嘉靖乙丑(西元一五六五年)除日,師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丙寅,訣湯氏出家,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祝髮,就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
居頃,即單瓢隻杖,遊諸方,徧參知識。北遊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眾煉魔;入京師,參徧融、笑巖二大老。皆有開發,而不釋然。僑寓東昌,而悟中之迷若掃,乃有頌云︰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乘悟併消,歸無所得,猶之不釋然也。
因寢病間歸。越中多禪期,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單姓字。
隆慶辛未(西元一五七一年)三十七歲,師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遂有終焉之志。山故伏虎禪師剎也,楊國柱、陳如玉等,為結茅三楹以棲之。師弔影寒巖,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
村多虎,環山四十里,歲傷不下數十人,居民最苦之,師發悲懇,為諷經施食,虎患遂以寧。
歲亢旱,村民乞師禱雨,師笑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眾堅請,師不得已,出,乃擊木魚,循田念佛,時雨隨注,如足所及。
(村)民異之,因相與纍纍然肩材木、荷鋤钁,競發其地,得碣礎而指之曰︰「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
不日,成蘭若,然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餘取蔽風雨耳。自此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叢林。(中略)
初師發足操方,從「參究念佛」得力,至是遂開淨土一門,普攝三根,極力主張,乃著《彌陀疏鈔》十萬餘言,融會事理,指歸唯心。
又憶昔見《高峰語錄》,謂自來參究此事,最極精銳,無逾此師之純鋼鑄就者,向懷之行腳。唯時師意,併匡山(慧遠之淨土)永明(延壽之宗教禪淨)而一之,更錄古德機緣中喫緊語,編之曰︰《禪關策進》,併刻之,以示參究之訣。蓋顯禪淨雙修,不出一心。(以上錄自《雲棲法彙》所集〈大師塔銘〉及〈大師塔銘并序〉)3
附錄:語錄摘要
(一)參究念佛
國朝洪(武)永(樂)(西元一四○三―一四二四年)間,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為非也。予於《疏鈔》已略陳之。(下略)(以上錄自《竹窗二筆》)
(念佛持名)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中略)體究念佛,興前代尊宿教人舉話頭下疑情,意極相似。故謂參禪不須別舉話頭,只消向一句阿彌陀佛上著到。(中略)
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中略)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言定者,以伏妄故,無慧者,以未能破妄故。(中略)
體究者,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中略)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唯一心。(中略)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言慧者,能照妄故,兼定者,照妄本空,妄自伏故。又照能破妄,不但伏故。(以上錄自《彌陀疏鈔》卷三,《卍續藏》三十三.四四一頁下、四四五頁上―四四六頁上)
(二)語錄
1.參「念佛是誰」。須是有真疑起。真疑未起,且默念去。
2.宗門語,如世人捉獃,不可作實法會。
3.古人棒喝,適逗人機,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為事。(以上三則錄自大師《遺稿》之〈雜答〉)
4.參禪人,只守一則公案,如參「念佛是誰」,不得又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等。若透一則,餘盡透矣。若自覺已透,於別則公案還有不盡透處,即是向所守公案還非真透,未免涉情識也。
5.參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則參之別名,總是體究追審之意。但看「念佛是誰」,以悟為則而已。又古德云︰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裡,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以上錄自大師《遺稿》之〈開示〉。參閱中華佛教文化館影印《蓮池大師全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無異元來(西元一五七五──一六三○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2 禪門驪珠集|第十篇 明末以來的禪師|紫柏真可(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