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二篇 調琴|無得失心

聖嚴法師

無得失心

平常人不能想像佛陀的智慧,甚至阿羅漢也不能體會這種智慧。平常的人若要揣測佛陀所知,就好像要以螢火蟲來照亮須彌山一樣。平常人依賴他所學習到的知識,於是他們只能看到有形的物質世界,超出它的,他們便不能見到了。他們的經驗和真相不相應,這種活動,正如幻想中的花兒的開放。

你不能馬上證到最高的境界,但你或許可以得到一個小而淺薄的佛境之概念。《圓覺經》談到的是佛陀的智慧,而不是平常人的;但我們是平常人,假如我們願意停留在那種狀態,那便不需要修行了。然而,只有當我們聽到了有關佛陀的智慧時,才體會到自己只是平常人;我們了解還有更高的境界有待證悟時,這將協助鼓勵我們的修行。

經典告訴我們,即使是已達到聲聞的果位,還是沒有達到佛陀智慧的境界。聲聞行者已經從煩惱與輪迴中超脫出來,但他們卻不願意以任何理由,再回到痛苦的世界來。聲聞行者只希望證悟或已經證悟比較人間更高的境界,這有點像西方人觀念中所期待的天堂。

有一回我問一個朋友這樣的問題:「你為什麼來這個世界?」他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這裡的痛苦多過快樂,所以不是我願意來的。」他繼續說:「開始時我為家庭而活,我嘗試尋找快樂,但我已離婚三次。每次我都盡力爭取,但我的每一位太太都獲得我離婚時一半的財產,並帶走了我們的孩子。」

再問:為什麼你們來這個世界呢?為什麼你們繼續生存於此?是不是因為你們想要有成功的婚姻或舒適的家庭生活?兩千年以前,中國有一位大將軍曹操,在打過許多次的勝仗後,寫了一首詩,他寫道:「(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7他是一個大英雄,一個成功的人,可是他仍然表達這種感受。對於我們,在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所有我們的生活中,到底是快樂比較多,還是苦惱比較多呢?無論我們想做什麼,並想好好做它,我們都將做得很吃力,假如我們真正要它成功的話。生存對我們來說是一項掙扎,譬如嬰兒掙扎著要走路;只有少數的兒童喜歡讀書,但讀書對於他們的將來卻是重要的。這些掙扎、這些負擔,在我們生下來時,便緊隨著我們了。

於是我回答朋友的問題:「我們來這個世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償還我們過去世所欠的債,第二是挽救我們即身乃至永恆的未來。就是這兩個原因使我們吃苦。」

然而我的朋友不同意,他說:「我沒有欠任何人任何東西。事實上,和你所說的正好相反,是她們(他的三個太太)先後拿去了我所有的東西。」

我告訴他:「你可能忘記了你所欠下的債。」我問:「你還會記得三年以來所曾做過的夢嗎?」我的朋友說:「那是不可能的。」他已同意了我說的理論。

或者你不會記得全部你曾做過的夢,但是你必須記住,生命正如一場夢。在死時,這個夢結束,並開始另一個新的。你怎麼能夠從一個夢中記得另一個夢呢?但你知道你曾做了一個夢,所以你也應當知道有輪迴生死這回事。

可以這麼說,我們必須挽救前世欠下的債,以使這些債不會再帶到下世去。對於這點,我的朋友說:「如果這是一場夢,那麼我便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了,因為不管怎樣,這都是錯覺。」但我回答:「如果你不做一些事,你會感到遺憾的。」因此我的朋友做結論:「那麼我就必須努力,直至死的到來。生活有太多的痛苦。」

這些問題和答案,接觸到了什麼呢?便是平常人的生活和無可避免的痛苦。聲聞行者已經從這種生活中解脫出來,但他們仍然還未有佛智的概念。讓我舉一個比擬以顯示佛陀智慧之超越性。

有三獸同時在同一地點過河:一隻大象、一匹馬和一隻兔子。當大象過河時,牠知道河有多深,因為牠的腳是踏在河底的;馬知道靠近岸邊的深度,但不知道河流中間的;兔子則完全不知河的深度,牠只是浮在水面游泳過去。但所有三獸都可以渡過河流。兔子代表小乘聲聞,馬代表大乘菩薩,象代表佛陀。三者都越過了河流,他們都獲得了智慧,在程度上卻不相同。所以甚至一個高深境界的小乘行者乃至菩薩行者,也不能知道佛陀的智慧,何況是平常人。

一般的人們都是從書本上及學習中得到知識和智慧。普通來說,這並沒有錯,但最高的智慧,或甚至最深的情感,是不能以文字來表達的。很多實例顯示了文字的功能極其有限。在很多例子中,我們在報紙上見到,有因戰亂而年輕的孩子逃到了臺灣,與大陸的父母分離了二、三十年,或戀人分開了數年,當這些人一旦重逢時,他們所能做的,可能只有互相擁抱著痛哭一場而已;不僅文字無用,語言也成了多餘的事物。

動念的心需要語文的符號,但這種使用符號的心不能使我們達到很高的境界。通過這樣的心理歷程,我們只能得到有形而且有限的成就,它們將不會引導我們到達佛陀的智慧。

經典告訴我們,假如尚在輪迴中的人,便不會進入佛陀的大覺智海。因為人在輪迴的心中,有生死、得失的念頭,它充滿了煩惱。當我們希望得到快樂,並從不幸中解脫時,就是輪迴心的活動。這正如你在口渴時喝下鹹的海水,你愈喝愈感口渴,你愈感口渴便喝得愈多。快樂與幸福的意義是不明確的,它們是由什麼構成的?社會地位,好的職業、名望,一個幸福的家庭?平常人說這是理想生活的標準,但這些東西不能維持多久。正如上面所舉詩中說的「朝露」,它們在早晨的草上,是那麼地美麗,但太陽上升後,很快地會使它們蒸發掉。它們的存在是很短暫的。

於是那些有輪迴心的人會有兩種態度:追求快樂和逃避不幸。這種態度是愚蠢的;但對於平常人,這又是自然的現象。假如平常人而沒有這種態度,他們將失去生存下去的意願。

追求快樂,正如狗在兜著樹樁追逐牠自己的尾巴;牠一直在轉圈子,以為牠的尾巴是屬於另外的一條狗或什麼動物,但牠永遠追不到它。逃避不幸則如在陽光下行走的人逃避他的影子,他以為影子是邪惡的,他便以快跑來避開它,但他跑得愈快,影子也跟得愈快。這種態度只有使你疲倦。

我的朋友又問我:「我們應以什麼態度來面對我們的命運?」我的回答是這樣的:不論什麼要發生的事,就讓它們發生;我們不必對未發生的事過分憂慮,但卻應該未雨綢繆。假如它們是有益的,嘗試使它們發生﹔假如它們是無益的,嘗試使它們不發生。如果你生病,除了找醫生治療外,你還能做什麼?如果你沒有生病,你嘗試使自己健康,但你不需擔憂你可能會生病。假如你生病,不必訴苦,也不必與其他人作比較。假如你採用這樣的態度於日常生活中,你會更加快樂。

這種沒有得失心的態度便可漸離輪迴的心。或者對於我們來說,能不能真正過這種生活是一個問題,但這是做為一位菩薩所應有的態度,菩薩不應引起他人痛苦,也不應為自己製造痛苦,但他們也不怕痛苦。在痛苦未生起之前,他們不會畏懼痛苦;當痛苦生起時,不會厭惡它,這樣便不會有真正的痛苦。十五年前,越南有一位叫作廣德的僧侶為了抗議政府排斥佛教的政策而自焚,或者有人問,假如那樣以火焚身的痛苦可以忍受的話,則那些僧侶已可不把任何痛苦視為痛苦了。那當然是會痛的,但是不會因痛苦而起煩惱。

沒有得與失的觀念,不要為追求快樂而避開痛苦,不必為求佛果而脫離輪迴。這就是佛菩薩的特徵。

有人問我是否要錢、要寺院或是否希望受到重視等等。我說,如果這些是有必要得到而又可以得到的話,我不會拒絕的,但我不會因為求之不得而失望。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二篇 調琴|無我的四相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二篇 調琴|禪定.禪.神祕主義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