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從小我到無我

聖嚴法師

從小我到無我

一、禪是什麼

首先我想告訴你的,禪不即是知識,知識並不離開禪;禪不即是宗教,宗教的功效,可以從禪而獲得;禪不是哲學,哲學卻無法超越禪的領域;禪不是科學,科學重實際、重經驗的精神,亦正是禪的要求。所以請你不要以好奇的心理來探索禪的內容,因為禪不是東方人帶來的一樁新事物,自從有了空間和時間以來,禪就普遍地存在於無窮大的空間,與無限長的時間之中。

不過,在東方的佛教,未傳到西方社會之前,西方人不知道禪的存在,東方人來到西方所教的禪,事實上不是禪這個東西,只是由於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出生在印度的王子名叫Siddhārtha Gautama的人,最初發現了禪,而開了悟,稱為Buddha之後,告訴了我們認識禪的方法,這方法由印度傳到中國,再傳到日本。印度稱它為dhyāna,中國的發音為Chan,日本的發音為Zen,其實是一個東西。總之,禪是普遍而永恆的存在,它用不著任何人來傳授,需要傳授的,乃是如何親自體驗這個禪的方法而已。

有人把禪,誤解為一神祕經驗,或以為可以透過禪的經驗而獲得超自然的能力。當然,從坐禪的修習過程中,可能使你在生理及心理的感覺上,產生種種奇異的現象,也能夠從身心統一的練習之中,達到以心力來控制或轉變外在事物的目的。這些被視為宗教奇蹟的現象,不是學習坐禪的目的。因為這些現象,僅能給人一種好奇心和誇大狂的滿足,不能解決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禪是從問題的根本著眼,不先從外在的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征服著手,而是先從對於自我的徹底認識做起,當你認識了你的自我是什麼的時候,也同時消失了你現在所以為的這個自我。這個自我觀念的重新認識,我們稱它為開悟,或者稱為見性,這是為你徹底解決現實問題的開端。結果你會發現,你的個人與全體的現實,是一個整體,不應分割也不可分割的。你自己有缺陷,才看到環境有缺陷,好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鏡子,裡面反映的影像,也都是扭曲了的;又像波浪起伏的水面上,反映出來的月亮,也是不完整、不寧靜的一樣。假如鏡面是光滑平整的,水面是風平浪靜的話,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就會使你產生如詩如畫的美感了。所以,從禪的立場看人類所感受的苦痛與不幸,主因不在我們所處這個地球環境的惡劣,不在人類社會的可怕,乃在於未能認識自我的本性。

所以,禪的方法不是指導我們逃避現實,更不是教我們學著澳洲的鴕鳥那樣,把向敵人做警戒的視線,收回來,藏到泥土裡去,就以為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因為禪不是自我催眠式的唯心論者。用禪的工夫可以消除自我,不但自私的小我可以消除,並且把哲學上被稱為真理及本體的大我也要消除掉,那方是絕對的自由。因此,一個成功的禪者,不會覺得各種的責任是負擔,也不會覺得生活的條件是對人們的壓力。他只覺得永無止境地發揮生命的活力,是絕對自由的表徵,所以禪的生活,必然是正常的並且是積極的,它是愉快的並且是開朗的。原因是,禪的修行,是給你源源不絕地提供方法,開發你智慧的寶藏,開發愈深,得到的智慧愈高,到最後,全宇宙的智慧都為你所有,那時在你看來,包羅一切空間及時間,無一不在你的智慧觀察範圍之內,這時的智慧即成為絕對,既是絕對,便連智慧這個名詞也用不著了。到這地步,使你追求名利權勢的自我,或者逃避困苦艱險的自我,固然不見了,縱然是能使這自我消失的智慧,對你來說,也是不必要的觀念了。

當然,一個修學坐禪的人,要想到達這個程度,從頓悟的觀點上說,雖然極容易,在走向頓悟之門的歷程之中,則必須先有一番努力。否則,修習的方法,豈不成了無用之物。

二、坐禪的三個階段

目前,我在美國教的坐禪方法,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平衡身心的發展,達到身心的健康:對身體方面,我們注重行、坐、站、臥的各種姿勢的示範和糾正;同時教授行、坐、站、臥各種運動的健身方法,這是綜合印度的瑜伽及中國的導引,自成一套適合於坐禪健身,並有助於坐禪功效的運動方法。所以,一個坐禪而有了若干效果的人,他的身體必然是健全並且能夠忍苦耐勞的。對心理方面,我們注重人的煩躁、多疑、憂慮、恐懼、意志渙散等情緒的消除,使之建立自信、果斷、樂觀、寧靜和穩定的情操。

一個好學生,在我們這裡上了五堂課至十多堂課,就可完成第一階段,而能得到如上的兩項顯著的效果。所以我們有一位學生在其報告中說:「我覺得打坐對我及另外好些人極有用處,我們無論由於職業性或習慣性,差不多每分每秒都在用腦的人,打坐確實是很舒服、很需要的一種休息和調劑,即使沒有更遠大、更重要的目標,僅僅這一點,打坐已經是一種值得的修行。」

我給每一班學生上第一堂課的時候,總是要問他們每一個人,來學坐禪的目的是什麼?希望在身體方面獲得利益,抑是希望在心理方面求取幫助?大多數是為了在心理方面求幫助而來學禪。可見今日生活於美國社會中的人們,在現實環境的強烈刺激和壓擠之下,神經過度緊張,有很多人的心理都失去了平衡,除了嚴重到要去請教精神科醫生之外,他們就來學習坐禪。我有一位婦女學生,她是某一著名大學非常優秀的講師,初次見我,便問我能不能幫她一個忙,替她解除緊張不安的情緒,我說這對於學習坐禪的人而言,乃是太容易的事了。結果她在上了課之後,便覺得坐禪對她的生活乃是一大恩惠。

這第一階段的方法很簡單,主要是使你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將注意力集中於你所學到的方法上,因為肌肉和神經的緊張,關係著你的頭腦的活動,如何減輕你的腦部的負荷,是關鍵所在。當你的妄念及雜念漸漸減少之時,你的腦部就可漸漸地得到休息,腦部對於血液的需求量便愈來愈少,使有更多的血液,遍流全身。同時由於你腦部輕鬆的緣故,全身的肌肉也放鬆了,因而血管放大,周身感到舒適,精神自然感到爽朗,頭腦的反應也自然更為明快和輕鬆了。

如果僅為身心的平衡,而來學坐禪的人,學完第一階段,大概就覺得夠了。可是有很多的學生,經過了第一階段,尚不夠滿足,有的學生根本也是為了第二階段的目的而來。

第二階段,從小我到大我:當在第一階段的時候,僅能使你把混亂的心念,集中起來,練習注意力的集中之時,照樣尚有其他的雜念,在你的腦海中或多或少地時隱時現。在觀念上,你的目的,是為了身心的健康,為了使自己練習坐禪而獲得利益。所以,純粹是自我中心的階段,談不上哲學的理想或宗教的經驗。到了第二階段,便要使你從小我觀念中解放出來。到了第二階段,才是進入冥想(meditation)的程度,在練習老師所教的修行方法之時,要把小我觀念的範圍擴大,大到與時間及空間等量齊觀,小我融入於整個的宇宙之中,與宇宙合一,向內心看時,無限深遠,向外界看時,無限廣大。既然已與宇宙合而為一,自己的身心世界便不存在了,存在的是無限深遠及無限廣大的宇宙,自己不僅是宇宙的一小部分,乃即是宇宙的全體。

當你在坐禪時,得到如此的體驗之後,你便能理解到哲學上所講的理念或本體是什麼了,現象的存在,又是什麼了。因為,一切現象,是本體的浮面或表層。以膚淺的觀點看起來,一切現象,雖然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的性質,實際上,現象的差異,並無礙於本體的完整。比如我們所處的地球,雖有無法計算其類別的動物、植物、礦物,或氣體、液體、固體,不斷地在生滅變異,這是地球的現象。若從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來看地球,它僅僅是一個物體而已。只要我們能有機會擺脫自我或主觀觀念的束縛,站到全體的客觀立場,來觀察一切現象,就會把對立和矛盾的觀念打消。假如再將本體和現象,用一棵樹來做比喻,樹,無論大小,若從樹葉或樹枝的各個立場看,它們是有差別的,各葉與葉之間,各枝與枝之間,也會發生互相摩擦的現象,若從樹的根幹的立場看,不論是樹的哪一部分,無一不是統一的整體了。

在這第二階段的過程中,能使你體驗到,你不僅是孤立的個別存在,你是普遍地存在於深廣無限的宇宙之中,你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不存在了,對於環境的不滿、憤恨、喜愛、渴望,也即是排斥和追求等的心理,自然消失,你所感受到的,乃是寧靜和充實,因為消除了自私的小我,能把一切人和一切物,都視為由我的本體所產生的現象,所以愛一切人和一切物,如同愛護小我一樣,這就是一般大哲學家的心量了。

當然,一切偉大的宗教家,也必定曾經有過這第二階段的體驗,當他們從小我的境域中解脫出來之後,發覺自己的本體,即是全體宇宙的存在,自己與宇宙萬物,無二無別,萬物的現象是由他們的自體衍生出來。他們有責任愛護萬物,也有權力支配萬物,好像我們有責任愛護自己所生的子女,也有權力自由支配屬於自己的財富一樣。這就形成了神與萬物之間的關係:把他們從冥想中體驗到的宇宙本體,人格化而構成上帝的信仰;把上帝自愛這個大我的觀念,具體化而構成救世主或神的使者的使命;把一切現象統一化而認作被創造及被救濟的對象。結果,有些大宗教家,以為他們的靈的本質與神是相同的,由神的現實化而成為人,所以他們本身是救世主;有些宗教家,以為他們的靈的本質雖與神相同而不可分割,他們的肉體的現象,則為奉神之命而來世間傳達神意的使者。

一般的哲學家或宗教家,到了第二階段的頂峰,便會覺得他們的智慧是無限的,力量是無窮的,生命是永恆的了。但是,「我」的範圍愈大,自信心的程度也愈強,強烈的自信心,實際上就是優越感和驕慢心的無限升級,所以稱為大我,所以也並不等於已從煩惱中得到了徹底的解脫。

第三階段,從大我到無我:人到了第二階段的高峰之時,自覺到「我」的觀念已不存在,但那僅是揚棄了自私自利的小我,並未能把本體的理念或者神的實在也否定掉,不論你稱它為真理、唯一的神、最高的權威、不變的原則,乃至佛教所稱的佛陀,如果你以為它是實有的話,那都不出乎大我的境界,均不出乎哲學及宗教的範圍。

必須告訴你,到了第三階段,才是禪的內容,禪是無法想像的,它不是一種觀念,更不是一種感覺,不是可用任何抽象的理念或具體的事物來說明它的。冥想固然是普通的人通向禪之道路的應經過程,到了禪的門口,冥想的方法也用不上力了。正像用各種交通工具,把你一程一程地轉運到最後一個地方,前面是一座高山的峭壁,這座峭壁,向上看不見其頂,向左右看,不見其邊際。這時有一位曾經到過峭壁那邊的人,向你指著峭壁說,禪的天地就在這座峭壁的那一面,通過峭壁你就進入禪境了。但是,他又告訴你,你別寄望用什麼交通工具,飛越它,或者繞過它,或者穿透它,因為它是無限的本身,你不可能用任何方法通過它。

縱然是一位高明的禪師,把學生引到此處之時,也會覺得無能為力了,他雖是過來人,他卻不能把你拉過去,正好像母親飲食,不能使得她的不肯飲食的嬰兒解除飢渴的道理一樣。這時候,他唯一能夠幫助你的地方,是告訴你,把你過去的一切經驗,一切知識,一切你以為是最可靠的、最偉大的、最實在的東西和觀念,全部解除,連你要進入禪境的希望也得解除掉。正像你要進入一座特別神聖的建築物之前,那個守門的人,告訴你,不但不准攜帶兵器,連所有的衣帽鞋襪也要脫下,不但要一絲不掛,連你的肉體和心靈也要全部解除了,方許你進去。因為禪是無我的天地,當你心中尚有一絲憑藉之物的時候,便無法與禪相應。所以禪是智者的領域,也是勇者的領域,若非智者,不能相信解除了一切的憑藉之後,尚有另一個境界會在你面前出現;若非勇者,要把自你有生以來,不論是思想的或知識的,精神的或物質的,所有的一切,全部拋棄,是很難做到的。

也許你會問:要做如此大的犧牲,進入了禪境之後,又有什麼益處呢?告訴你:當你存有這個問題之時,你是不能進去的,求取利益之心,不論為己或為人,都是有我的境界。中國禪宗的第六祖,教人進入禪境的開悟方法,是「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把我與人、內與外、有與無、大與小、好與壞、煩惱與菩提、迷與悟、虛妄與真實、生死之苦與解脫之樂等等的對立的觀念,全部打消了,禪境與悟境才會發生在你的生命之中,使你獲得一個新的生命,這新生命是你本來就有而未曾發現過的。禪宗稱它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來面目。這既不是肉體身心的小我,也不是宇宙世間的大我,乃是不受任何煩惱束縛困擾的徹底自由。要進入這樣的禪門,並非易事,許多人學了數十年的禪,靜坐了數十年,仍然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的因緣成熟,或者遇到了高明的禪師,在他的悉心督促之下,進入禪門,也不困難,他會採用種種使你看來似乎違背常情常理的態度、動作、語言,做旁敲側擊的引導,使你很快地達成進門的目的。當這位禪師告訴你,你已進門的時候,你才發覺,禪是無門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見門在何處,進入之後,門也並不存在,否則便有內外之分及迷悟之別了,若有分別,仍不是禪。在第二階段時,雖已覺得我是不存在的,宇宙本體或最高的真理,仍是存在的;雖然承認,一切差別的現象,不過是宇宙本體或最高的真理的衍生,內在的本體和外在的現象,仍是對立的,除非等到一切現象的差別,全部消失而回歸於真理或天國之時,才是絕對的和平及統一之外,當現象界還在活動著的時日,矛盾和憂患、痛苦與罪惡,仍是免不掉的,所以哲學家和宗教家,雖見到了本體的寧靜,卻無法驅除現象的混亂。

進入了禪境的人,所見的本體和現象,不是兩樣對立的東西,甚至也不能用同一隻手的手背和手掌來做比喻。這因為現象的本身,就是本體那個東西,離開現象,並不另有本體可求,本體的實在,即在於現象的不實在之中;現象是變幻不已的,沒有常態的,這就是真理。當你體驗到了現象不是實在的東西之時,你便從現象造成的一切的人我、是非的觀念,以及貪欲、憤恨、憂慮、驕慢等的煩惱心中得到解放。你不必追求寧靜和清淨,也不必厭惡煩惱與雜穢。你雖生活在現實的環境之中,任何環境,對你而言,無處不即是清淨的佛土,未悟的人看你,你是平常的人,你看平常的人,則無一不與諸佛相同。你自覺你的自性與諸佛的自性一樣,佛的自性普遍於時空,所以你會不期然而然地運用你的智能和財力,普施於一切處、一切時的一切眾生。

這是我向你透露了一點進入了禪的悟境之後的心境,也是從小我而到無我的修行過程。不過,最初開悟而進入禪境的人,在禪境的歷程上,尚在起步的階段,好像一個從未喝過葡萄酒的人,初嘗一口,他就知道葡萄酒的滋味是什麼了,喝過之後,葡萄酒不會永遠留在他的口中。禪的目的,不是教你淺嘗一口即止,而是要你把整個生命,與葡萄酒融合為一,乃至忘卻了你或葡萄酒的存在為止。因此,初入禪境,不過是初嘗一口無我的葡萄酒而已,嘗到一口無我的滋味之後,還有多少路程要走?尚有怎樣的景色可見?如有機會?下次再告訴你吧!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坐禪的功能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公案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