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拜師

聖嚴法師

拜師

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佛的智慧與功德之深廣,唯已成佛者方能測知佛的智慧與功德之深廣。」一位師父的修為只有透過另一位已為人師父者才能給予評價。做弟子的,是無法衡量師父的成就如何,他所能做的乃在熟悉佛法的正見,並且辨明師父所教有否與之相違背。

佛法的正見包括三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因緣、因果與中道。現在就來一一說明它。所謂因緣,佛法說,凡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沒有自性,完全依賴因緣而顯現。所謂因果,因與果在時間的流程之中彼此緊密地互為關聯,不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造作的行為與其因果有關。所謂中道,就是要離開所有的極端,像執空或執有,都是錯誤的。只有不走極端的中道,方可遵循之。

為人弟子必須能辨明邪見。有的傳教師認為有外在的法(現象)存在。例如有神論者主張有外在的靈魂常在永恆的上帝管轄之下。另外有人相信,諸法沒有因果關聯,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物質主義者則承認在物理世界中的行為有因果關係,因為這種因果可以實驗證明,但是卻否認有控制一切眾生的業報因果律。因此,學生在尋找真正的師父時,必須謹慎小心。

如果一位師父的教法與佛法正見相應,那麼他已經具備當真正師父的最低要件。而弟子選擇師父的時候,他應該關心的是,師父是否有正見,而不必在師父的個性與行為上挑剔。

但通常弟子會注意師父的個性與行為,尤其是當他根據師父的教法來評判師父時,會盡量尋找師父言行不一致的地方。這樣一來,問題就發生了。如果師父的行為與他自己所揭示的標準不符,弟子的注意力就會漸漸地只放在師父的缺點上,而對於他的言教完全失望。因此,他既不會真正地修行,甚至對於修行也失去信心。

為人師父者總是會遭受弟子的批評。師父已經悟道,不必滯留在塵世之中,但為了利益陷於愚癡泥淖中的眾生而留住在俗世。當他生活在俗世之中時,他難免會暴露自己的弱點。跟每個人一樣,他必須吃飯、大小便、穿衣、上街等等。很多人看到師父如此,非常驚訝:「天啊!他吃飯呢!既然跟我們一樣要吃飯,怎麼能夠當真正的師父呢?他跟我們一樣需要洗澡哩!他怎麼能和我們完全一樣呢?」

雖然在外表上師父與弟子們同樣有缺點,但是要記住的是,他的心是純淨的。如果他的心不清淨,所教的法必定有缺陷。

有些宗教的教師寧可隱藏個人的生活實況。你看不見他們吃飯、睡覺或使用浴室。只看見他們端坐高堂、穿著莊嚴、容光煥發、清淨嚴肅,像是上帝的代表。

我常常講,你們不應該把我看作神或菩薩。我與你們完全一樣,餓了要吃飯,睏了要睡覺。事實上我相信我會打鼾,因為自己聽不到自己的鼾聲,所以不能確定。

上次禪七之中,有一天晚課時,我去拿一件課誦用的法器,因為我很疲倦,竟把它掉落地上。我當時就想,人老了最好不要當師父,因為身體不聽心的指揮。如果弟子看見師父外在的疏忽,他們會模仿這種錯誤。當然,在做蒙山施食的時候,如果大家掉落東西,失誤連連,我會很不高興。我可以犯錯,那是我的權利,但是我的弟子沒有這種權利。

甚至師父明知說謊、偷盜、追女人是犯戒的,卻偏偏做了,甚至他在弟子眼前做這種事;但是,只要當弟子們犯錯時他能糾正他們,他仍然是個真師父。這樣的師父當然會受到自己犯錯的惡報,但是那是他個人的事,與別人無關。

大多數弟子不了解這一點,因此問題就產生了。最糟糕的是,有些人完全不知道修行的目的,跟師父學法只是為了湊熱鬧。他們不注意師父的所教,卻注意師父的行為而加以模仿。如果師父犯戒,他們也照犯。不同的是,他們犯得比師父還嚴重。如果師父破戒的時間有十分之五,他們破戒的時間便有十分之六。如果師父咒罵一個人,這些弟子會立刻咒罵其他人。如果師父堅持說,弟子與師父不同,不可以犯錯,這些弟子也會告訴別人:「我可以這麼做,但是你們不可以。」這種弟子盲目而無方向,他們沒有正見,徒使惡業增長。

我們在美國所聽到的有關佛教師徒的道德問題並非現在才有,釋迦佛時代就有同樣的問題出現。佛陀在世時有位名叫提婆達多的弟子,他所立的戒條比佛陀的更嚴格,他自己也擁有許多的徒眾,他指責佛陀過分放逸。

誰的觀點正確呢?這是有關正見的問題。釋迦佛既不禁止也不鼓勵提婆達多的苦行,他說苦行生活對於陷入愚癡黑暗中的人有用,但在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意義。佛的意思是強調中道:既不執迷於苦行,也不沉溺於享樂。提婆達多的見解則落入苦行的極端。從正見的立場來看,佛的觀點才是正確的。

佛教史上經常辯論這個問題:持正見與守戒律,哪個比較重要?禪宗有句話這麼說:修行人應將正見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放鬆戒律。如果學生把這句話加以實行,可能會破許多戒。這就不對了。這句話是站在弟子對師父應有的態度的立場而說的:弟子對師父的教法應該珍視,但是對於師父行為上的缺陷應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師父行為上的缺失是他自己的弱點或疾病的徵候。弟子不應該也想感染同樣的疾病。學生所要找的師父,只要教的法與佛法相應就可以。找著了師父之後,學生的責任就是把師父所教的法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並且只應用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他能做到這點,他的成就便很大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禪病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三篇 禪|師徒之間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