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聖嚴法師

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第一天開示

心理準備(晨坐)

這是第一個早上,有些人可能沒有睡好覺,但是不要擔心。

諸位要有心理準備:頭一、兩天乃至第三天,你的腿、背、身體,會覺得累、痛、麻、痠。但也有人從第一天起,就習慣了;也有人頭一天感受滿好,到了第二天就可能覺得已下了地獄。多半的人,則如倒吃甘蔗,愈往後愈有味道。

放下過去與未來

禪修中,要學著把自己的過去、未來暫時擺下。你要告訴自己「我打完禪七再說」。頭腦裡邊要不斷地注意方法。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在禪堂,你的心也在禪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到後來,即使現在的一念,也能放下之時,才算真工夫。

放下妄念

如果知道有妄念,是正常的,只要不跟妄念走,就可以了。在你發現妄念時,妄念已經不在了。所以,不用擔心有妄念,不要後悔有妄念。

放鬆身心

如何使自己的身體放鬆,頭腦放鬆?只要不管身體在感覺什麼,頭腦在想著什麼,只管將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就好了。如能這樣,則一炷香又一炷香的,將會過得非常之快。否則的話,你就會有苦頭吃了。

不求利益與目標

諸位來參加禪七,應該是有目標,並且希望得到利益的。但是,你能進入禪七,這就是你的目標和利益;不得老在指望目標、期待利益,否則,你會更加緊張不舒服。這就好像你們做工,是為了賺錢,為了得到鐘點費,但是,錢是你做完工之後,老闆才給的。如果,你一面工作,一面老想著:「奇怪,錢怎麼還沒到手?」你就無法把工作做好,工錢大概也拿不到了。

坐下之後,確定坐的姿勢是不是很舒服,然後,把身體落實於墊子,念頭安住於方法,就不要再動了。每一炷香三十分鐘。但請不要看手表,不要希望三十分趕快到。時間到了,自然有人會打引磬,請你出定。

修行四原則(午齋)

禪修者要有四個生活的原則:1.整齊,2.清潔,3.寧靜,4.和諧。

在禪堂、寢室、齋堂乃至浴廁,任何一個地方,經常保持「整齊」、「清潔」。

在禪七中,首先要練習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照顧自己住的地方、睡的地方和坐的地方。然後,你一定會把你的家庭環境及工作的地方照顧好。不會照顧自己而說照顧他人,一定是自害害人。

在禪堂,每次打完坐,站起來以前,要把蓋腿的毛巾摺好;站起來以後,把毛巾和墊子都擺整齊。穿的衣服和隨身戴的東西,包括眼鏡和手表,打坐時不要放在坐墊前邊或後面,要放在你和旁邊另一個人墊子的中間。因為,放在身前身後都會妨礙自己也障礙他人。當你經過任何地方,若看到紙屑等垃圾,要隨手撿起來,丟到垃圾筒。

在齋堂用餐,餐桌上,盤子、碗、筷子和刀叉等都擺在距離桌沿三橫指的地方。把碗放在盤子上,水果皮和用過的餐巾紙放在碗裡;把湯匙和刀叉放在碗的右邊盤子上。吃完東西,要先用一點水,把碗、盤的食物屑洗一下,然後把水喝了,才算這一餐吃完了。

餐巾紙有兩種用處:1.擦嘴,2.清潔座位前的桌面。餐後,桌面要保持乾淨,連一滴水也沒有。如果,桌上有食物屑,假如不髒,就把它吃了,如果髒,就把它和果皮一起放在碗裡。要讓你前面的桌面,保持非常乾淨,就像沒用過一樣。

若能照顧到環境的整齊清潔,才能照顧到你的心。要得心的清淨,並不容易,但在耐心地把環境照顧得整潔之後,心也比較能夠清淨與平靜了。

所謂「寧靜」是指:1.口不講話,2.身不粗暴。不論任何動作,都要安詳寧靜。口不出聲;身體的行動也盡量輕巧、輕聲。數十人乃至數千人在一起行動,也要鴉雀無聲,如處於無人之境。

所謂「和諧」,有兩個層面:1.是自我內心的和諧,自己的前念不要跟後念衝突。2.跟外境接觸的和諧,與任何相對的人事物之間,不要敵對相抗,而要溝通協調。

禪修者,要先把自己做好,對內不起矛盾,對外定能和諧,如果時時抱怨環境指摘他人,一定是內心失衡,所以古德要說:「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他非。」敵對互鬥不是辦法,疏導化解才是良方。

對治瞌睡

飽餐之後,通常容易瞌睡。所以,這次禪七中午餐後工作完了,可以躺下休息二十分鐘左右。

若是午睡後,還有昏沉,請用三種方法對治:1.請求打香板;2.把眼睛睜大;3.跪在硬地板上,兩手合掌。如果並不是因為身體累,而是自己懶,跪是有用的。如果是懶,則將腰椎挺直;如果腰不挺直,呼吸不暢,將會氧氣不足,以致頭腦昏沉。

如何數息

數息是數平常自然的呼吸,不一定要注意呼吸的長短,也不一定要注意小腹。有人注意小腹蠕動的感覺,但不得用心意去控制它。這種方法即使用久了,只有靜坐的舒服感、穩定感,卻不能使人放下四大五蘊的假我。而且注意小腹,不易覺察妄念,若數呼吸,則可知道妄念出沒。

數息通常是數出息,每呼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從「一」數到「十」。但是也有人數入息,那是看個人呼吸習慣。一般人呼氣長,吸氣短,但也有些人習慣吸的時候慢,呼的時候快。我們要數慢的,出息慢就數出息,入息慢就數入息。

數呼吸時,發現妄念不管它,馬上回到方法最重要。如果你根本不可能數到「十」,有時數過頭,這種情形,倒數比較好。倒數能讓你有更多的工作做,注意力便比較能夠集中了。從「二十」數雙數,一直數到「二」,再從「十九」數單數,一直數到「一」。這樣子,妄念就會漸漸減少。

第二天開示

禪是定慧相應(晨坐)

禪法的修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身體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要做到整齊、清潔、寧靜、和諧。實際上,這與「戒」的精神相應。

(二)用禪修的方法,攝心安心。《六祖壇經》說「即定即慧」,離心無定亦無慧。攝心安心的方法,便是用來得禪定開智慧的工具。

(三)重視無相的智慧。世間定不離煩惱,世間慧未得解脫,禪法的定出離煩惱,禪法的慧即證解脫。離煩惱證解脫,是一體的兩名,所以定慧相應,即一即二,不二不一。禪的智慧是什麼呢?明察諸行無常,所以實證諸法無我。禪修生活中,若觀身體動作,即見無常,若觀念頭起滅,亦無常。身心無常,即知無我,即證空性。此乃由觀生慧,而知身心世界,皆非永恆。所以無我的智慧,是出於離煩惱的大定。

中國禪宗所講的定,並不是心中沒有念頭。但在經驗上和觀念上,都知道念頭是無常無我的,本身沒有永恆相,故能不住於相,如如不動。常人心隨境動,念隨相轉,禪悟者心不隨境轉亦不為相動,但卻仍能「無住而生其心」,不住分別煩惱相,但有清淨智慧心,應對萬物,適如其分,那便是定慧相應的悟者心境。

很多人認為頓悟是突然發生的,這沒有錯。若無預備的工夫,要產生頓悟,也不容易。若無實修的工夫,空想頓悟的成果,那是過分天真的想法。

以智慧用方法(早齋)

禪修須用方法,用方法必須要有智慧。否則,不落於盲修瞎練,便落於邪知邪見。

「智慧」是什麼呢?在佛法中,有世間智、出世間智,以及諸佛的一切種智,對於上上乘的禪者而言,當然是無漏無相的佛智。故在沒有開悟的禪者,是用佛的智慧,以及祖師們的開示來指導我們,禪修的原則和禪修的方法。當選用禪修方法時,需要依據佛言祖語為準則。把佛言祖語的經教開示,當作龜鑑,也就是借用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的智慧,將修行的方法,用得非常安全可靠,並可因此檢點自我,化解問題。

練習的觀念

禪修者學到的方法,不管是跟老師學的,或者是自己從書本上看到的,都只是個原則,用了以後,還要揣摩如何把它用到最好的程度。有一些問題,你可請教高明的老師,如果老師也幫不上忙的時候,只有你自己才能調整心態,揣摩方法了。

英語的打坐叫作practice,就是練習,從生疏練到熟悉。並不是樣樣都要靠老師來告訴你。開始練習的時候,你的方法不會很純熟,等到練習久了,依據前人的智慧,加上自己的練習,就能純熟自如,得心應手了。

對治散亂(午齋)

師父只能給你消息和方向,至於用功解決問題,還是要靠各人自己。

禪修過程中,最難克服的兩樣事,即是昏沉和散亂。昨天已講過如何對治昏沉。

至於「散亂」,原則上是相同的。如果非常散亂,暫時把頭腦和身體放鬆,不用方法,休息一下。

散亂的原因也有很多種類:1.不會用方法。2.方法用累了。身體並沒有疲倦,可是對那個方法已厭倦。3.是懶散,因為不覺得有煩惱,並且滿舒服的,就讓雜念頭一個接一個地幻起幻滅。

對治之方法是「不怕念起,只愁覺遲」。如在發覺散亂時,那已離開了散亂,立即回到方法去,便是正念分明。不用擔心散亂,提起方法來就好。

方法三要訣——觀、照、提

「觀」、「照」、「提」三字訣,可以對治昏沉與散亂。

「觀」是正在用方法。

「照」是知道自己正在用方法。

「提」是發覺自己失去了方法時,趕快再把方法提起來。

當用「觀」的工夫時,同時也要不離「照」的工夫;「觀」如走路,「照」如知道自己正在走著正路,沒有失去正確方向;「提」如不小心停下了腳步(昏沉),或者走錯了叉路迷失了方向(散亂),發覺之時,立即修正方向,走上正路。

不論用何種方法,均可運用觀、照、提三字訣,若用參話頭,功效更顯著。

第三天開示

心向內看(晨坐)

「心向內看」就是「照」的意思,隨時知道自己的念頭在做什麼:1.用方法,2.打妄想,3.不明朗。如能對這三種情況瞭如指掌,就可算是已在禪修。

若能不注意身體而注意心念,不注意外境而注意念頭的活動,你就會很快得到忘了時空的經驗。當你注意內在的念頭,念頭就會少,時間就會短,空間就會大,身心的負擔也就輕了。

如果你是數息,一面數(觀),而且很清楚自己在數(照)。你自己要不斷地有意無意的「意識」到,你不能離開數息(提)。如果是參話頭或用其他方法也可比照著做。

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好像是你自己看到另外一個人在做什麼;或者是另外一個人在看自己做什麼。這個時候,你的頭腦保持清楚,但不是緊張;抱住方法,但不是拚命。一般不會用功的人,用功之時,是用很大的體力和心力來控制自己。

快.慢.好.壞(早齋)

禪修時如果沒有放鬆身心,在坐了一、二炷香以後,便會覺得好累。放鬆不是懈怠,還是要以綿密的意志力來用方法。

在用方法時,你會覺得好像沒進步;或者方法用得很熟,也像沒有產生什麼結果。這就好像長程開車,由於公路兩邊的景致是相同的,因而並不覺得在前進。有一次,我在美國中西部乘車旅行,感覺上車子開得很慢,再看車速表,原來好快喔!為什麼會那樣呢?因為高速路面兩邊景色相似,所以雖開快車,還是覺得好慢。

打坐的過程中,如果用方法用得滿好時,你可能覺得無聊,就不想繼續打坐;若覺得興奮,就已經離開了方法。

第四天開示

但念無常.努力用功(晨坐)

記得童年時代,時間過得很慢,增加一歲,總要等待好久。但一過中年,就是二十年,也似乎很快地過了,我今年虛度六十三歲,過得愈來愈快。佛說「無常」,祖云「迅速」。若不學佛,不知「無常」;若不修行,不解「迅速」。

釋迦牟尼佛在鹿苑開始說法,就告訴弟子們「無常」的觀念。到他涅槃之時,也告訴弟子們「有生必有滅」。生滅無常乃是世間相,「生滅滅已」才是解脫境。若不實修、實證,永遠難逃無常殺鬼的魔網。

禪七期中,每天晚課唱誦的〈普賢警眾偈〉,有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告訴我們,生命太短了,時間太快了,如果不能珍惜時間,好好努力,就要沒機會了。如能警惕到「生命無常」、「時間短促」,就不會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等煩惱之中了。平常時若能提起無常,並且真正感受到無常,將會努力地來做有益於自己和別人的事。禪修中,每當念頭生起時,若能警惕到生命無常,便會轉雜亂妄想為正念的方法。

本期禪七中,有幾位禪修者的禪修年資,已達二十多載,真是難能可貴,二十多年尚未退心,其中必有原因。但是他們在這二十多年之間,是否天天修行,那就大有問題了。頂多在某些寺院道場住過若干時段,頂多一年打一、兩次或三、四次禪七。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頂多坐一炷香。其他的時間,都在忙著生活、家屬、事業,忙著妄想、煩惱、無聊之中過去了,這怎能算是已經修行二十多年了呢?

就算在禪七裡邊,雖然從早到晚都在禪堂,可是,請你清點一下,妄想昏沉的時間占了多少?夜間睡眠用了多久?全心用功的時間到底有多少?如果你能體認到修行的時間真的不多,你就一定會精進不懈了。

所以,請諸位每次打坐以前,要向自己的墊子頂禮。一拜或三拜,同時發願:「願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方法上。」坐下以後,再發一個願:「這次坐下去,不是等待著敲引磬放腿,而要把我全部生命放在我的方法上。」

禪修與意志(早齋)

要將「無常」的體驗,跟生命結合,的確很難,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我正活在無常之中,我即是無常的本身。若要將此警覺,持之以恆,須靠意志的力量。

曾有一位年輕人來參加禪修並且發心出家,結果由於修行不得力,出家很煩惱,就認為自己的準備工夫還不夠,所以又放棄禪修,回家去了。其實,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可解釋為只要意志堅定,任何難事都可辦成。意志力薄弱的人,對他們要做的任何事,都沒有堅持做下去的決心。

學佛成佛是多生多劫的事,出家不是演戲,禪修不是時髦,乃為終身以赴的弘願,豈容淺嘗即止,半途而廢?要在大風大浪冰天雪地中長途跋涉歷練之後,始能透露出靈山的一線光芒。若有心理準備,便有堅強的意志;若已知路途多艱險,遇到艱險乃為預料中事,便不會被艱險的情況阻止了前進的努力。

我有一個弟子,並不特別聰明;只因他做任何事,都能全力以赴,所以學任何東西,雖不比其他的人學得更好,但他不會放棄,他有「要學就把它學會,要做就把它做完」的意志力,這是他的長處。禪修者,更當付出類此的意志力,方能大有所成。

第五天開示

懺悔(晨坐)

《六祖壇經》雖云禪者宜修「無相懺悔」。對初發心的禪者,仍宜從有相開始。如果開始修行,就講無相,那就不需要有禪修的名稱和禪修的方便了。實際上,當我們還有我執的階段,必須要用「有相」的懺悔方法來修行,達到實證空性之時,自然即是「無相」的境界。

慚愧與懺悔

懺悔和慚愧都是反省的作用,慚愧是發覺自己的錯誤;懺悔是在承認自己的過失之後,願意承擔責任,並著手修正改進自己的錯誤。所以,懺悔的行動,要從慚愧心生起之後開始。

慚愧是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從注意自己行為,進而了解自己行為,然後反省自己行為,結果是改善修正自己的行為,便是慚愧與懺悔的功能。一次又一次地起慚愧、修懺悔之後,身口意的三種行為,便會愈來愈清淨,那也正是離煩惱證智慧的禪修目標。

可見有相懺悔是禪修的輔助方法,無相懺悔是禪修的最高目的。初學禪者,想要解脫煩惱,必須從反省及懺悔的工夫做起。

慚愧心與懺悔心之間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有真慚愧必也能真懺悔。沒有慚愧心不會有懺悔心。同樣地,若無慚愧心與懺悔心,禪修就不易得力。為什麼?因為自私、自慢的自我心重,便不能得無我的空慧,也無從獲得解脫。要從自私的我相,獲得解脫,才能實證無相。

什麼是自私的我相?貪、瞋、驕慢、自卑、嫉妒等全是。自私的自我相,須用慚愧心及懺悔行來清理,否則的話,縱然勤修禪坐,也很難開悟。

自我障礙(早齋)

早上我們講慚愧。如果慚愧心不容易產生,懺悔就得不到;懺悔做不到,業障就不能消,修行也不得力。禪修不得力,原因很多,且舉三種:

(一)沒有很好的老師。

(二)有老師,但你不知要親近他。

(三)有老師,但他不知道你有什麼問題,無從幫助你。

這三種原因,看起來似乎有一半以上是沒有好的老師,其實,都是出於自我的障礙。

石中的璞玉,固然須待明眼的巧匠,才能成器,如果本是頑石一塊,縱遇巧匠,也是徒然。禪修者本身的身心狀況以及善根福德的條件,便能決定他的際遇。如果具備了學法的基礎、求法的熱忱、弘法的悲願,即使遇不到一流的老師指點,也能瓜熟蒂落,一觸即悟,剩下的僅是求得一位過來人的印證。故在明師與高徒之間,並不需要耳提面命的關係,只有對於質地較差的弟子,才用得著細心的教導;特別需要老師長期照顧的學生,也得要有謙恭、誠信、精勤的條件,才能獲得老師的傾囊相授,就像黃口的乳燕在巢,當母燕回來餵食之時,乳燕若不知自動張嘴,母燕便愛莫能助了。

因此,對於一個業障很少的學生,老師不需要花太多心力與時間的,只需老師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幫上大忙。老師就像握有金庫大門的鎖匙,只需交一把鎖匙給學生,就等於給了全部的金庫,學生獲益之後,他會感激不盡,認為這是來自老師的教導。相反地,有的學生要花老師很多的時間和心力去幫他,結果學生所得仍是很少,甚至還罵老師藏私,沒有好好教導,其實這都是他自己的問題,不能怪老師。

障礙是什麼?

障礙,雖跟宿世的果報有關,但也不是不能改變的,例如多疑、自慢、驕傲、自卑、貪欲、瞋恚、邪見等心障,對於禪修者而言,應該已是耳熟能詳的名詞,只要願意經常反觀自省,便可逐日改善,心障逐日減輕,用功也就可以得力了。

這些心障,即是煩惱,即是自我膨脹、自我保護、自我炫耀、自我陶醉、自我菲薄的自我中心,若能有為法忘己,捨己求法的心願,心障便會不成障礙了。

除障的最好方法,便是慚愧與懺悔、發願與精勤。慚愧心能夠產生懺悔心,懺悔心可以修正我們自己,自己的觀念一改變,業障就會減輕,加上求法弘法的悲願,學法修法的精勤,便會遇到好的老師,老師也容易來指導你。用功得到竅門,進步就快了,到這地步,障礙可能還有,但已不會阻擋你了。

四種禮拜(上午禪堂)

現在,介紹四種禮拜的方法:

(一)感應禮拜。希望用禮拜求得佛菩薩或護法神的感應。例如求健康長壽、家庭和諧、官運亨通、財源滾滾、子女聰明、子孫繁榮、出門平安、萬事如意等。

(二)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感恩,或為崇信,這種禮拜是從行為者內心自發產生的,對於受拜的對象沒有一定的受授關係,他不會因你禮拜而多了什麼或得到什麼,得到利益的乃是行為者自己。

(三)懺悔禮拜。也就是從慚愧而懺悔。如果是一個非常驕傲、我慢心很重的人,不容易向任何人低頭,更不容易叫他趴在地下禮拜。

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者正在學著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為誠實、溫和、謙沖。

有錯誤能夠承認,真誠懺悔,就相當於衣服髒了,用肥皂水洗了再穿,髒了再洗,那衣服還是保持乾淨。如果根本不洗,那衣服永遠是髒了,還以為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凡夫犯錯,是正常,自己認錯,是美德。人非聖賢,豈能無過,聞過則喜,知過即改,便是賢者,也是禪者的心行。

(四)無相禮拜。無相須從有相開始。觀身受心法的四念住,觀四大、五蘊的和合身心,若能觀成不淨、苦、無常、無我,那就是實證無相。無相懺為什麼要從有相開始?因為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無我、無相,一定要從有我慢慢體會到什麼是無我。

無相禮拜的層次

無相的禮拜,有三個階段:

(一)知道自己在拜,而指揮自己禮拜。拜的時候,全身任何一個部分的動作和感覺,都清清楚楚。在這個情況下,你的心一定要很細,很有耐心。

(二)知道自己在拜,感覺到自己在拜,但是不需要用心指揮。而你看得清楚你的身體在禮拜。這時候你不用想:「我在拜。」因為你已經不再指揮他了。你是個旁觀者,知道有人在拜就好。

(三)你自己在拜,人家也看到你在拜,非常正確地在動作,可是你自己已經沒想到自己在拜,也沒有想到有一個人在禮拜。這時已進入到與無相相應的階段。但尚不是開悟,是你的心已經非常寧靜、穩定,不受內外境界所感染。

正在這時,如果機緣成熟,驚天動地的悟境,就可能突然在你的面前出現。

自省與自信(午齋)

慚愧、懺悔,就是要自己看自己的過失和弱點,發現的愈多,信心愈強。知過而改,善莫大焉,就是不能立即全改,自己也會建立信心,此即有了自知之明。若不自省自知,易流於輕舉妄動,不斷地遭受挫敗,便會對自己喪失信心。所以禪修者當從不斷地自省中建立堅固的信心。

禪修者要時時向內觀照,覺察到妄念紛飛,便是用功;覺察到煩惱起伏,便是修行。如果得少為足自以為是已入聖域,倒是危險的情況了。如果老是想著自己的好處而沾沾自喜,那會變成傲慢,是煩惱而不是智慧。禪者察覺到自己的缺失,並不會變成自卑,有了改過修正的決心,便是回頭的浪子、棄刀的屠夫。

第六天開示

發菩提心(晨坐)

禪修者無不希望早日開悟,開悟即有智慧,得智慧便能從煩惱得解脫,擺下自我執著之時就會開悟。擺下貪瞋癡慢疑等煩惱心時,便是捨我執而見佛性。空去煩惱的我執,便能明心見性。去我執的初步,必須發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佛心,佛心的內容有兩部分:1.智慧斷煩惱,2.慈悲度眾生。禪修者若僅求智慧,不管慈悲,乃是小乘行,必須悲智雙修,始為佛道。禪者悟後固然利益眾生,悟前也要發願利生,始能真的明白心中的佛心,見自心中的佛性,度自心中的眾生。

發菩提心是希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正等正覺心。如何能得無上的菩提果位?先要有成佛的因行,那就是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考量是只為利益眾生,不為利益自己。把自私的我,變成慈悲的我,才與無我無私的解脫慧相應。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佛,乃是看到眾生都有生老病死的苦難,弱肉強食的可憐。為了尋求解救苦難的方法,他便出家學道、修道,而成道。這就是先有慈悲再有智慧的例子。

我們的禪七中,每天至少念四次一共四句的〈四弘誓願〉文。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這表示度眾生是第一件事,成佛是最後的事。

諸位禪者若想開悟,禪修的打坐工夫,當然要緊,發菩提心則更要緊。如果不發菩提心,縱然坐破一百打蒲團,也等於守株待兔,不得親見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

誰能開悟(早齋)

禪宗的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相當令人嚮往,也常被人誤會。許多人僅看了幾則禪宗公案,讀了若干祖師語錄,便設想著開悟見性,人人有分。其實,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均有成佛的可能,固是大乘佛法的通說,而真能達成頓悟成佛的目的者,禪宗史上尚不多見,開悟弟子最多的馬祖道一禪師,門下也只一百三十九位成為能坐道場的入室弟子。

在中國禪宗史書上有記錄的,開悟者是可以數得出來的,修行禪法的人數則是無法計算的。故在正確的禪修觀念,開悟當然重要,就是不能開悟,也能得大利益。

一般人誤認為禪的修行,一定要開悟才有利益,故在未開悟時,躲入山林潛修,要求他人成就;等他開悟以後,才來普度眾生。有了這樣的誤解,便使得禪修者變成了自私鬼。正因為自私心重,更不容易開悟,也就不願來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像這樣的禪修者,不僅是佛教法門的累贅,也是人間社會的負擔。中國佛教的衰微,原因很多,禪者的自私,不能不說也是主要的原因。

多久開悟(午齋)

開悟沒有一定的時間表。同樣是一個人,有的一個小時可以做出常人兩天的工作;也有人在兩天之中做不了能幹者一個小時的工作。有的人一句話可以救千萬人,但也有的人,一輩子救不來一個人。所以無法用時間來計算修行的旅程,要看修行過程中的勤惰情況和業障的多少等因素來決定。

業障何在

業障是什麼呢?

(一)是我們從無始以來,將無量生中所造的種種業緣,帶到了現在,使得自己無法自在,故名業障。它是跟著我們的現前一念心跑的,一個接一個的心念連續,業障也如影隨形般地跟著來了。我們的果報身體到哪裡,業障就跟到哪裡。

(二)業障是在這一生當中,心理和身體的行為,所構成的事實,障礙我們修行佛法。很多人希望修行佛法,可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環境的因緣也不許可。

(三)業障跟人的年齡、身分、貧富、性別,多少有點關係,但卻未必定有關聯。有人出家始能修行禪法,有人做官也能修得不錯。

障礙不在心外的環境,乃是出於各自的內心,外在環境的障礙雖然不好,內在的心障才更嚴重。如果有了慚愧心,到處可做大修行;如果發了菩提心,時時好修菩薩道。

日間禪堂開示

默照禪

有人使用「只管打坐」的方法,但是對此方法不了解、不會用,就會變成「冷水泡石頭」,或者是躲在黑山鬼窟裡做無事夢。

這似烏龜在古井中被埋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沒有吃喝,動彈不得,一旦被挖出土來,依舊活著,只不過龜還是龜,並沒有因為埋了千年而化成鳳凰。可知被埋的龜,並未修行,「只管打坐」也不是「沒有事做」。初用此法,是專注於坐禪的身姿,然後專注於坐禪的心態,心中並非無事,而是如藥山惟儼所說:「思量個不思量底。」28

「默照」禪的用功方法,正如宏智正覺的〈默照銘〉說:「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默唯至言,照唯普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默中失照,渾成剩法」。其實默照的功用,就同《六祖壇經》中所說「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默是定,照是慧。定慧不二,便是默照。

經典中有「如龜藏六」的比喻,那是「都攝六根」的意思,並不是無所用心。因為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29內六根緣外六塵,生六識的妄想心,如果把六根從六塵收攝回來,妄心也就無緣可攀了。此正是禪修用的好方法。但也並不等於廢除六根的作用,譬如說,眼看美色,不起貪心,見惡色不起瞋心,諸根對境而不起妄念。不因為六根和六塵相接觸而起執著、分別、煩惱。這便是默照工夫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情況。

「默」是不受影響,「照」是清楚了知。絕對不是不用六根、無所用心。

疑情

疑情不是懷疑,乃是確信某一問題,是跟自己性命相關的,是對自己有大用大益的,只是不知道其原因何在?其內容如何?所以抱住不放,一直參問下去:「那是什麼?我立即要知道,我一定要知道,我不能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這便是疑情。

假如參的是「無」字公案而問「什麼是無」,便可用個比喻來解釋「疑情」的意思:好像拿到一個堅固無比的鐵球,它沒有開口處,你根本不知從哪裡開啟。人家說這裡邊有一個「無」,它對任何人都極重要,誰能打開它,誰就能得終身的平安,永恆的富貴,絕對的自在,一切的方便,隨心所欲,享受不盡。相反地,如果得不到它,就將大禍臨頭,死路一條。你還能不想急著把這裝著「無」的鐵球設法打開嗎?因你無人可以請教,如何打開這個鐵球,只得不斷地追問:「無是什麼?」「如何打開鐵球?」「什麼是那球內的無呢?」明知鐵球是打不開的,明知也沒有「無」那樣東西,但它對自己確有大用,所以要抱住這個「無」字,夜以繼日,想到就問,不斷地問,這便是疑情。

有一天,你在突然間,發覺這個鐵球本身,就是毫無意味的一個「無」,打開與不打開,都是一樣,疑情消失時,你也開悟了。

這裡有個問題:如果開頭就曉得,反正是無,丟掉算了。因為不起疑情,那就不能開悟,由此可知,疑情的功能,在於促成開悟契機。

一句話頭參到底

古來的祖師教人抱住一個本參話頭,終身參究,悟前參它,悟後參它。時時提起,參問再參問,一直參下去。終其一生,不改本參話頭,可以參脫煩惱網,也能參破生死關;一句話頭平安無事,一句話頭纖塵不染。隨時隨處都能提起話頭,照顧話頭,故又名為「看話頭」。

究問話頭稱作參話頭,而信口重複是念話頭,參話頭者多半帶有疑情,念話頭者可能附著妄想。抱定一句話頭勠力參究,必有撥雲見日之效;專念一句話頭日復一日,也有靜心攝心之功。會用功者,當是參話頭不是念話頭。唯有參究能生起疑情,禪修者的經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所以最好不要將參話頭的工夫用成念話頭去。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東初禪寺第五十七期禪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