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

聖嚴法師

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

第一天開示

禪修的觀念與方法(晨坐)

修行有兩大要點:一是「觀念」,二是「方法」。若能清楚掌握,修行必能得力。故請依照師父的開示,糾正自己的觀念,練習自己的方法。

(一)首先解釋修行的觀念,有三要則:放下自己、放下目的、放下過去與未來。所謂自己,是指自我的身心;所謂目的,是指禪修的利益;所謂過去未來,是指回顧及推想。這三個項目是構成自我中心、自我價值的要素,也正是給自我帶來煩惱與束縛的禍根,若不能放下,便無以獲得禪修的最大成果開悟的經驗。至少學著暫時放下,才能夠體驗到若干禪修的利益。

(二)其次說明修行的方法,也有兩大要則:

第一是重心在下。身體的重心,當在腰部以下。如果以頭部為重心,會招致頭腦脹痛及發熱的障礙;如果以胸部為重心,會引起胸悶胃塞的反應;若將重量感置於臀部與坐墊之間,便沒有任何副作用產生了。

第二是身心放鬆。先練習把身體的肌肉及神經放鬆,然後將頭腦及心情放鬆。所謂身體放鬆,是把通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放輕鬆,由臉部、眼球、肩、臀、手、小腹、腿、腳,凡是能用意志指揮的每一寸神經所到之處,都讓它們放鬆。至於頭腦與心情放鬆,是指沒有焦慮、急躁、煩亂、困惑、恐慌、疑懼等,若能放下一切不安的心緒,專念於禪修的方法,自然就會輕鬆。先練肌肉放鬆,神經自然放鬆,頭腦與心情也會跟著放鬆。最重要的是小腹一定要放鬆,否則在打坐時,會發生胸悶、胃脹、頭暈、氣塞等的反應,因而無法持久用功。

修行要則(早齋)

修行要則有二:1.在觀念上是奉獻,2.在方法上是修正。觀念與方法應相互配合運用。

「奉獻」,是將自己的身心奉獻給修行生活。以奉獻的觀念來修行,就是不自私。若以自私的心態來修行,不僅會傷害他人,也為自己徒增許多煩惱。以自私的觀念來修行,無論如何追求,只能以煩惱做為結果。禪的修行,捨去自私自利,才能滌除煩惱。

「修正」,是用禪修方法,對身口意三種行為,做全面的規範匡正。平時當以五戒及八正道來修正身口意三種行為,在禪七期中,以打坐、經行、禮拜、作務等導正身業,以禁語、做課誦等修正口業,以數息、念佛、參話頭等修正意業。

此三業之中,意業最細,也最難修正,先用正知見,再用正念、正定、正精進,來做修正。日復一日,時時檢點,念念覺照,念頭起處,念頭滅處,正或不正,均當知道,若起時疏忽,滅後亦當警覺,剛才想的什麼?如此持之以恆,便能經常保持正念分明了。

守心之法很多,若在平常生活中,應當練習:身在哪兒心亦在哪兒,手在做什麼心亦知道在做什麼,口在說什麼心亦知道在說什麼。身口意三業不相離,正是禪修的要領。

團體共修

禪修的方式可分為個人及團體的兩種。

個人禪修的優點在於非常自由,可依照個人當時的身心情況和需要,而做適量地調整安排。缺點是對於不具自修能力和自制心力的人,容易失去規律的約束。

團體共修,也可有兩種:有老師指導,沒有老師指導。他們的共同點是均需有團體修行的規則。老師的作用有三:1.依據佛法的正知正見及其本人的禪修經驗,主動地給禪眾們做適當的個別指導及糾正;2.被動地接受個別的禪眾請求處理問題,並協助他們解決困難;3.對禪眾們集體開示禪修的觀念及方法。是為協助全體修行人,解決共同的問題。通常正在修行的時候,修行者可能察覺自己的問題,但多數是不自知的,故需透過老師的開示,來發現自己的問題而改正之。此乃禪七期間內,需要開示的目的。

由於每一次參加共修的人員不會相同,每一位禪修者的身心情況亦常不同,故開示的內容也不能相同,若每次禪七,老師所開示的內容相同,對修行者雖仍有幫助,但此種指導,類似錄影帶或書面文章,畢竟不夠靈活,無法給當時現場個別的問題,對症下藥。

第二天開示

身體的重心(晨坐)

禪修者於站立時,宜將雙手交疊,左掌在下,右掌在上,置於小腹丹田的位置,此能使心念集中、安定,並使身體的重心感,自然而然地隨著雙手的位置,落實於丹田。不僅在佛殿及禪堂,平時聽人講話或與人交談,均可如此;此能使你心不散亂,氣不浮動。

禪修者身體的重心,不可在頭上,當視情況而分置在腰部以下的三個部位。站立時,重心感宜在小腹,或在兩腳腳掌。打坐時,若覺得心氣浮動,宜把重心感置於臀部與墊子之間。若覺得頭脹與胸塞,則宜置重心感於雙腳腳掌的湧泉穴。

請注意:一定要放鬆重心感位置的肌肉。

禪修的「信心」(午齋)

對於禪修多年的人而言,不會有信心的問題,否則不會持續多年的習禪打坐。但對於剛接觸禪修或第一次參加禪七的人而言,對佛法、對自己、對師父,都可能缺乏深厚的信心。

禪修者必須相信所用的觀念及方法,是最實際、正確、人人能用,並且該用,而絕對有用的佛法,如果也確定指導你禪修的師父,在其本身的背景方面相當可信可靠,你就可以具備對於禪修的信心,根據師父所講的原則與方法,努力用功,可獲得禪修的利益了。

信心可有四個層次:1.迷信,乃是不知所以的盲目崇拜。2.仰信,知其可用有用卻又高不可及。3.解信,從理論邏輯上,能夠令你接受。4.證信,依據理論及方法,通過實際的練習,所得的經驗。

禪修,亦如訓練各種技藝,必須通過無數次的磨鍊,始能馬到功成。若能抱有「不怕失敗」及「勇往直前」的心理準備,自然就會建立起堅固的信心。

第三天開示

念念生滅(晨坐)

禪修者使用方法修行時,大略可分三個層次:1.是雜念很多,而竟不知有念頭起滅,此時尚沒有用心在方法上;2.是知道念頭起滅,此時已在用方法;3.是真的不見念頭生滅,此時的方法用得很好。

練習方法,當然是希望達到第三個層次,但其機率畢竟不多。若在妄念生起時,不必討厭它,只要立即回到方法上就好,所謂「念念生滅」,既然產生了,自然會消滅。對產生後又消滅了的妄念,亦毋須在乎。重新開始,才最重要。

所謂重新開始,是指每次從發覺妄念後又回到方法上;因為剛才的妄念已滅,現在的妄念未生,正是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所以每一個「現在」,都是一個新開始。好像登山者正在通過峻險的懸崖峭壁,不得瞻前顧後,否則,便會於現在造成腳底失控的結果。一旦失腳落空,只要手上還握有已釘妥的繩索,馬上沿索再回到落腳之處,繼續向上攀登。步步為營,步步都是一個重新開始。

每一個念頭的起滅,就是一個進步的歷程;每一個新的開始,就是一段成功的過程。初用功時,念頭常會離開方法,漸漸地到了善用方法時,便會覺得念念生滅,卻未離方法,第一個念頭在方法上,第二、第三乃至一千個念頭仍在相同的方法上。如此持續不斷,便稱為「工夫綿密」。若到沒有念頭,只有方法,甚至連方法都沒有了,便是進入了「工夫融豁」的層次。

無常是新生(早齋)

「無常」是指世間現象,都在不斷地生生滅滅。若能懂得一切現象都是無常,便能對未來充滿信心,對世間充滿希望;對美好的抱持感謝,對不好的感到樂觀。因此,禪宗的雲門禪師要說「日日是好日」,30沒有任何時間令人失望,也沒有任何努力永遠失敗,自然天天都是大好的日子了。

若能細心體驗,不僅日日是好日,而且念念都是好念頭,雖然並非念念清淨,甚至許多念頭都是不很好,只要知道,馬上回到方法,便是一個新的開始。是故,每當發現一個不好的念頭,立即會有一個新的開始,內心自然歡喜,在此身心輕鬆的狀態下,便會感到時間過得很快。此種觀念,亦可運用於日常生活,每遇到不好的情況,不會馬上引起煩惱,並對自己的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相信自己的將來,一定會比現在好。

可見,若能善用「無常」的觀念,便能生活在念念新生、時時平安、精進不懈的喜悅中。

第四天開示

放下「自我」(晨坐)

所謂「自我」,可大可小,包括個人自私的小我,亦包括全體、整體、所謂真理及上帝的大我。以禪修者的立場,這些都應放下。然在理論上的了解比較容易,若要親自體驗相當地難,因此才需要用種種方法,試舉二項:

(一)呼吸觀:此法可使我們了解,自我的生活只存在於呼吸之間。自我的執著,則是存在於一個接一個念頭的連貫。當呼吸停止,生命就結束;當念頭消失,執著即無依。由數息之中體驗到,自我的存在,乃是一種妄境。

然而,當呼吸停止、生命結束之時,是否即等於無我的解脫境界現前?不,只要自我中心的執著還在,雖入四無色定,「自我」還會存在。

反之,若生命存在,而沒有執著,那就是無我,就是解脫。所以要藉這個生命來修行,藉著修行各種方法,來發現自己的生命是假的,才能體驗到「我」是不存在的。

(二)慚愧與懺悔:驕慢、自卑、猜忌、嫉妒、瞋恨、怨忿等,也都是自我。此種自我的習性,除了用各種禪觀的方法來化解,尚得用慚愧或懺悔等的方法來輔助。禪修者若不兼修慚愧及懺悔,易落於得少為足的自大,或久修不成的自卑,起慚愧心則會精進道業,修懺悔行則會勤苦獻身,以此二法,便能起修六波羅蜜,發為布施、持戒、禮拜、供養、持誦、習定等種種行。

用來放下自我的修行方法很多,正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向涅槃大城。禪宗所用則以數息等觀行為基礎,慚愧與懺悔為輔助,發菩提心為動力,參究話頭及默照等法為金鑰。

供養(早齋)

臨齋時,念的供養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可說是修行禪法的靈魂,亦可說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養佛法僧三寶,是為感恩;供養眾生,是為報恩。平常供養三寶,亦同時為了廣度眾生。三寶接受供養之後,即可以此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便是將自我的所有,轉變成為一切眾生共享的利益。然後再把自己所供養的功德迴向給三寶及眾生,所剩的便只有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了。簡言之:我們先以物品供養,再將功德迴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靈藥良方。

諸位來此繳費打禪七,不是用來買師父的時間、租場地、購飯菜的,那是淨財,是供養三寶的捐款,是做的功德;我也藉著這樣的因緣,感恩報恩,以奉獻給諸位,來報三寶之恩。同時感謝你們的來到,為我提供了供養及奉獻的機會。

結齋時,念的四句偈是:「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意為:當我吃完飯時,祝願一切眾生,也都修行供養,具足一切佛法,將來必定成佛。祈願眾生成佛,表示不為自我私利。所以,禪修者,著手修行之初,便要訓練自己:先從有求而昇為無求,再從無求而廣修供養。

第五天開示

時間不短(晨坐)

禪七已接近尾聲,這是第五天了。後天早上,就要圓滿,時間過得好快! 不過對禪修者而言,時間是可長可短的。你若很會用功,雖僅一分鐘,甚至一個念頭,便能倒轉乾坤,天崩地碎,頃見萬里無雲,一塵不染,《楞嚴經》稱之為「狂心頓歇」。31禪宗稱之為「明心見性」。如果不會用功,汲汲營營,縱至驢年,也別想摸到鼻孔。

雜毒不入

《博山參禪警語》裡講的「雜毒入心」,可稱之為妄念干擾。對此可有三個層次:1.當在用方法時,便無雜毒入心,妄念被方法所驅,暫不現形。2.由參禪而悟境現前,雜毒中斷,妄念不起。3.大悟徹底,從此狂亂心歇,雜毒再也不會干擾此心。

方法是命根

禪修的方法,是禪修者的命根,離開方法,就有喪失生命的危險。所以古來的祖師們,教人要終身抱住一句本參話頭,庶可安全保命。應當想像自己是失落入海中的人,抓到一隻救生浮圈,哪裡還敢把它放掉。不過,當時間一久,倦怠心生,雖非故意,卻是無奈,此時禪修者必須奮起大毅力、大決心、大信心,重新抓回救命的方法,才能救你一命。

當你丟掉了方法時,要生大慚愧,痛徹懺悔,發大悲願,便能增強意志,驅除昏沉散亂,一心練習方法。

初發心(早齋)

最初發起「無上菩提心」,稱為「初發心」,又名「初發意」及「新發意」。也就是初聞正知正見的佛法,嚮往佛道的偉大崇高,故也發起成佛的大願,在心中初發菩提嫩苗,開始邁向成佛之道。雖僅是一個起點,確是成佛的動力所在。

晉譯《華嚴經》卷五十九云:「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云:「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卷九十三云:「為初發心者,說諸法有;為久學人著善法者,說諸法空無所有。」

《菩薩地持經》卷一〈發菩提心品〉,對於初發心的說明,甚為詳細:「菩薩初發心,是一切正願始。」「菩薩發心,而作是言:我當求無上菩提,安立一切眾生,令究竟無餘涅槃及如來大智。」「初發心菩薩名為度,大乘菩提諸菩薩數。」「發是心已,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初發心是菩提根本,發是心已,見諸眾生受無量苦,而起悲心,欲度脫之,是故初發心是大悲所依。」「初發心堅固,有二門善法所入:一者自利方便,發菩提心;二者他利方便,滅除眾苦。」

諸位善知識,來此參加禪七,當知禪堂所在,名為「選佛場」,一進禪堂,即被入選,預諸佛位,不僅明心見性,必當頓悟成佛。可是,若不先發菩提心,便無成佛之望,如無因而有果,乃不可能事。

禪宗的修證,目的即在悟入諸佛智海,開展廣大慈悲,是故諸善知識,必須發起菩提心來。最初發心,最珍最貴。持之以恆,必定成佛。故當發現自己有懈怠、放逸、退惰、貪瞋等煩惱起時,於身於口,現惡行時,立即回到初發心點,重新做起。

時時不忘初發心,念念住於初發心,處處保護初發心,便能不離修道依準,並能日進又進,永不退心。有一位禪者,每次來參加禪七,圓滿時,都會說:「我又重新開始了」、「這一次總算真的開始了」、「從現在起我走上菩提道的起點了」。粗聽起來,此人似乎老是在原地踏步。事實上,這就是初發心菩薩應有的體驗,經常發覺自己是在新發意階段,便是正在進步中的凡夫呀!不離本參而日新又新。

馬上風光.霧團及疑團(午齋)

有人問我:數息數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呼吸,數目也沒有了,突然發覺又有呼吸時,已過了十數分鐘乃至數十分鐘,這是不是入定?是否還是正在方法上?或已離開了方法?又有人參話頭,用了全部身心,甚至用了全宇宙,投入話頭之中,結果覺得好像處身於霧團裡面,這能算是疑團嗎?

這兩種情形,均可能是好的,亦可能有問題。

(一)以數息而言:呼吸很慢,甚至念頭已經非常單純之時,很清楚已沒有念頭,當然已無法找出數目來數。此種情形,是你正在方法上,正如你騎在一匹馬上奔馳,如果你騎術熟練,又是騎的一匹好馬,便會使你渾然忘我,人馬合一,你忘了馬,馬也忘了你,這當然是好情況。我曾提過,修行方法之要點在於「觀、照、提」。此時,「照」的力量非常強,你已不需「觀」及「提」,因其三者,已在同時進行了。

但也可能是懶散、偷安或者氧氣不足,也可能是體力不濟,以致數息時,數著、數著就後繼無力了。此時頭腦內並沒有感覺到妄念,呼吸也很微弱,無法計數,頭腦則似一片茫然的灰白,或如處於濃霧之中,這不是入定,而是昏暗;雖未深眠,卻在淺睡,當然不是在用功。

不過,不必管它是好是壞,發覺之時,立即回到你用的方法上,此時,你又可以數息了。當你從懶散昏暗的情況醒來後,應趕快輕輕地活動幾下你的眼睛、頭頸、雙肩,甚至再做三次深呼吸,就可以抖擻精神,重新數息了。

(二)就參話頭的問題來說:霧團和疑團有別,霧團,是茫然不知所以、不知所在,也不知所做的對或不對,只覺得有東西蒙蔽住了自己的心眼,不知何去何從。至於疑團,不是懷疑,而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問一個極嚴肅、極重大的問題,希望得到答案,卻又像是碰到了銀山鐵壁,無人回應,無下手處,但你確信,答案就在所參究的話頭之中,此時你的全部身心,乃至全宇宙都已被你投入你所參究的話頭之中,已無身心世界的內外主客之分,這就稱為疑團。疑團粉碎,便是悟境現前;疑團消失,乃是工夫不繼。這種情況,適合精進禪修的時段使用,常人的生活環境,則不宜也。

若是另一種狀況,參話頭時,感覺到自己的頭腦或心,如同一隻蒼蠅被漿糊糊住了頭,像是蒼蠅落入漿糊缸裡,牠的雙眼都被漿糊矇住了,而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感到一片糊塗,此時,並不在用功,而是昏沉與幻覺混合在一起,變成一團霧。當你覺察之時,趕快按摩頸部以及兩眼肌肉,做柔軟的運動,睜大了眼睛看個清楚,又可以把方法提起來了。

第六天開示

最精彩的一天(晨坐)

禪七到明天上午就要結束,所以今天在禪七中是最精彩、最紮實、最有味道的一天。因為經過前面數天的努力,你們對禪修的觀念與方法均已清楚,身心亦已能夠適應。

在禪七中,如已發現自己有昏沉、散亂、妄想、執著、自私、愚蠢等問題,這便是已知慚愧,這便是修行的成果。因你已比不能自覺的人好得多了,至少你已變得更誠實,而且已有能力面對自己了。

時間只剩一天,必須非常地珍惜。若能好好用功,每一秒鐘貴於黃金鑽石,否則,瞬息即過,縱有百年,尤賤於糞土。

我在禪七期間的開示,聽得多少算多少,能用多少算多少。總結來說,大約有如下數點:放鬆身心、認定方法、不計成敗;以過程為目標,以放下為收穫;用慚愧的鏡子,反照自己,以懺悔的淨水,洗滌自己;以菩提心的力量關懷眾生,以精進心的力量成就自己;為了自求成佛,必先利益眾生。故要悲智雙運,才是禪者的本色。

認識自己(早齋)

一次禪七的結束,又是另一個新的開始。

在打禪七的修行過程中,如倒吃甘蔗,愈來愈熟悉、愈來愈順利。七天之後,告一段落,若再有七天,最好也要休息一下。若是長期修行,如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則毋須每七天休息一下,對於無法長期修行的人,七天一期,最為恰當。

禪七的修行,雖能使人開悟,但也未必能使幾人開悟,卻對人人都很有用。是在修正我們身口意的三種行為。發現缺失、改善缺失,從外在形象及儀表的修正,到內在性格和心態的陶冶,幫助我們了解自己、轉變自己,便是禪七的有用之處。在最後一天當中,縱然還是用不上禪定工夫,多檢查、多覺察、多肯定一點自己的身心行為,也是非常有用。

鍊心(午齋)

「說法不在於嘴,禪修不在於腿。」這是佛教的叢林寺院中,人人都知的道理。然在前來參加禪七的人,如果不能盤腿,倒也相當麻煩。

禪七將過六天,諸位善知識的雙腿,大概已能適應坐禪的姿勢了。其實,禪修的目的,鍊心重於練腿。

因在生活中的情況,是以心為主宰,內心混亂,也會影響到環境混亂;內心不安寧,則感受到被環境干擾。相反地,便如《維摩經》說,自心清淨,則眾生清淨、國土清淨。平常人只希望如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去改善環境,由於每一個人所期待的環境均不相同,所以無論環境如何改善,還是無法滿足每一個人的心。因此,改善環境固有必要,改善每一個人的自心則更需要。先將煩惱的妄想改善成為與佛心相應的智慧與慈悲,轉而影響環境,才是標本兼治的好辦法。

同樣的事,發生在兩個人身上,其反應就可能截然不同:第一個人可能會暴跳如雷、大發脾氣、無法忍受;第二個人則可能見怪不怪,覺得平常無事。修行禪法的人,應該要學第二個人,雖然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事,知道如何處理就好,不必心隨境轉,不用氣浮意動;面對事實,能做的盡量把它做好,做不好的以後再說,何必煩惱。禪修的好處,當在日常生活之中得力,祝福諸善知識,萬事如意,身心平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附錄禪修疑難解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