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本書關於吉祥坐與金剛坐的敘述,與傳統說法剛好相反,相關內容可參見《一切經音義》卷八。
參見《善慧大士語錄》卷三、卷四(R120, p. 24b3-p. 53b2)。
參見《善慧大士語錄》卷三(R120, p. 23b3-11)。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5b12-13)。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T51, no. 2076, p. 246b15-17)。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5a14-15)。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八(T51, no. 2076, p. 257c12-14)。
參見《古尊宿語錄》卷十二(R118, p. 294b11)。
以上龐蘊居士文中所引皆出自《龐居士語錄》卷上(R120, p. 55a5-p. 68a7)。
以上藥山惟儼文中所引皆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1b20-p. 312b14)。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21b8-12)。
參見《五燈會元》卷三:「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檗便禮拜。」(R138, p. 87b13-15)
參見《聯燈會要》卷七(R136, p. 548a5-6)。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22b18-p. 123a1)。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R136, p. 756a2-4)。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8a10-19)。
參見《指月錄》卷十五(R143, p. 346b6-10)。
以上德山宣鑒文中所引皆出自《聯燈會要》卷二十(R136, p. 758a1- p. 759b9)。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R136, p. 759b1-4)。
參見《五燈會元》卷十一(R138, p. 387a6-b12)。
參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 no. 1985, p. 504a26-29)。
參見《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卷三(R147, p. 979a11-13)。
參見《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T47, no. 1986A, p. 511a26)。
參見《趙州和尚語錄》卷上、卷中(J24, no. B137, p. 358b16-p. 364a8)。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六(T47, no. 1998A, p. 921c5-9)。
參見《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一(R63, p. 332a4)。
出自曹操〈短歌行〉。
參見《指月錄》卷九(R143, p. 218a4)。
參見《圓覺經》卷一(T17, no. 842, p. 913b24-25)。
參見《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二(T47, no. 1988, p. 563b17-18)。
《楞嚴經》未見此經文,可參見《楞嚴經文句》卷一:「狂心頓歇,歇即菩提。」(R20, p.440b8)
參見《禪宗永嘉集》(T48, no. 2013, p. 389b29-c1)。
收錄在本書中。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3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附錄禪修疑難解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