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參見《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T47, no. 1988, p. 563b18)。
臺北,東初出版社,一九八一年。
「煩惱即菩提」可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0b27-29)。「生死即涅槃」未見於《六祖壇經》。
參見《金剛經註》卷中(R38, p. 721a12-15)。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一(T47, no. 1998A, p. 901c21-26)等。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二十一、二十八、三十。
參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九(R127, p. 331b4-6)等。
參見《淨土決》(R108, p. 372b14-18)等。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49c28-29)。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T51, no. 2076, p. 459b15-19)等。
《楞伽經》未見此經文。原出自《景德傳燈錄》卷六:「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T51, no. 2076, p. 246a8-9)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6c19-22)。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0c9-11)。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T51, no. 2076, p. 458b21-22)等。
參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 no. 1985, p. 499b13-p. 500b24)。
參見《大寶積經》卷一○五〈神通證說品〉第九 (T11, no. 310, p. 590b4-p. 591a9)。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2a23-25)。
參見《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三十(T47, no. 1998A, p. 939c16-18)。
出自老子《道德經》。
參見〈永嘉證道歌〉(T48, no. 2014, p. 395c14-15)。
此二句並不相連,可參見《聯燈會要》卷六及卷十六。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九(T51, no. 2076, p. 266b27)。
出自《論語.泰伯篇》。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1c9-10)。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17b13-c11)。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出自《論語.雍也篇》。
出自《莊子.外篇.胠篋》。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7a13-15)。
參見《佛說八大人覺經》(T17, no. 779, p. 715b7)。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2c25-p. 353a5)。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7a6-b15)。
參見《五燈會元》卷二(R138, p. 41b10-11)。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9a9-13)。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0a3-14)。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1a13-p. 813a5)。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9c20-21)。
本文收錄於《禪的體驗.禪的開示》一書。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9a22-29)。
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1b11-p. 352b22)。
參見《圓覺經大疏》卷上(R14, p. 226a5-6)等。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0b27-29)。「生死即涅槃」未見於《六祖壇經》。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T51, no. 2076, p. 458b24-25)。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2c25-29)。
參見《維摩經》卷上〈佛國品〉第一(T14, no. 475, p. 538b1)。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7a6-7)。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2a7-10)。
參見《龐居士語錄》卷上(R120, p. 55a9-11)。
參見《無門關》(T48, no. 2005, p. 295b13-18)。
參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 no. 1985, p. 498a16-p. 500c11)。
參見《玄沙師備禪師語錄》卷中(R126, p. 428b12-14)。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四(T51, no. 2076, p. 231c1-12)。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4a19-20)。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4c2-27)。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30a16-17)。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T51, no. 2076, p. 276c7-p. 277c6)。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T51, no. 2076, p. 276c7-p. 278a3)、《聯燈會要》卷六〈趙州觀音從諗禪師〉(R136, p. 533b14-15)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1b16-p. 312b14)。
參見《指月錄》卷二十〈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R143, p. 456a5-6)。
參見《石霜楚圓禪師語錄》(R120, p. 162b11-p. 167b9)。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2b3-5)。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4 禪的生活|附錄述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