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魔境

聖嚴法師

魔境

目前在臺灣、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流行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靜坐。可是,靜坐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會發生身心的問題,因此,我也時常勸人不要隨意打坐。

昨天,有位居士來請教我,說他的一位朋友,自從學了打坐以後,即變成精神錯亂,問我怎麼辦?

事實上,在我們最近一次的禪七裡,也發生過這種事。打七者如果身心正常,僅在禪七進行中發生異常的現象,我是有辦法疏導的;假如,未打七前就潛伏了某些身心的毛病,且將原有的問題帶進禪堂,因而導致狂亂,那就比較麻煩了。

一、內魔與外魔

發魔的基本因素,來自於己,不在於外。主要是修學打坐的人,心裡夾雜著一些不清淨的意念,便容易發魔。

當這樣的人進入正知正見的佛法中修行以後,若能逐漸將歪曲的心態扭轉,便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如果,還一直放不下心中不清淨的陰影,這種陰影的本身,就是我們的心魔。所以說,魔從自心起;當其顯現時,自然也可能招惹外魔和它相應。

清淨心首重知見,並不是說心裡一點煩惱也沒有才叫清淨。煩惱人人皆有,如果要斷盡煩惱才可修行,那唯有阿羅漢才夠資格;果真如此,那世間也就沒有可以修行的人了。所以,煩惱心動,甚至於煩惱的行為顯現,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既是凡夫,當然有無盡的煩惱,重要的是若能知見正確,心魔就無落腳處了。

何謂知見不正?即修行是以追求什麼或逃避什麼為目的,而非以修行的本身為目的,也可以說,在你心中並未真正地放下世緣而來專心修行。

初學打坐的人,若心態未與正見相應,一旦努力修行,魔境立刻現形。所謂魔境,它沒有一定的形狀,而腿痛、腰痠、背疼、昏沉、散亂、妄想都不是魔,真正的魔能使你心神錯亂。

譬如:仇恨心重的人,當他精進打坐時,瞋恨魔會出現,這時候他對所接觸到的任何一切事物都看不順眼。貪心重的人,比瞋心重的人更麻煩,因為可貪的對象非常地多,比如:權勢、名位、財物、親情或男女之愛等;無論是未得到的,或已得到又失落的,只要存有一絲毫期盼擁有之心,雖沒有實際行動,在打坐時,便有麻煩的事產生。

知見不正的人,便是愚癡者,因為愚癡,所以患得患失;見好物、美事起貪心,求之不得,則瞋心起。就這樣貪瞋癡如連鎖般,互相鈎牽,使得心不清淨,問題叢生。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一種修行的法門,可用自己的心力去操縱他人?我說:「有,但要先學會放下自我,才能操縱他人;如不放下自我,修行時又無明師從旁指正,發魔的可能性便大了。」

《楞嚴經》《摩訶止觀》、《小止觀》等書,都列舉出很多的魔境,而且都證實內心有魔,心外也有魔。外魔定由內魔引發,而內魔主要就是指我們貪瞋癡三種煩惱。

二、退魔的方法

菩提達摩所講的「二入四行」裡的四種行是:(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就是教導修行人如何來對治魔境。42

(一)報冤行

「報冤行」就是面對任何的逆境,不論是惡意的打擊、無理的要求、種種的困擾,都將它視為是自己的果報,應該毫無怨尤地接受下來。

在這次禪七後,有位居士寫了一份心得報告,上面說——在未打七前,心裡總是忿忿不平,埋怨自己的丈夫不負責任、不會賺錢、不知照顧妻兒。打完禪七後,她整個的觀念都改變了,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跪在丈夫面前求懺悔說:「以往的種種都是我不好,你已盡到最大的責任,我卻怨天尤人,弄得家裡痛苦不堪,現在我知道,這些不如意的感受都是自己的果報,你是個好丈夫。」在兒女們的面前說:「你們要好好孝順父親啊!爸爸是位好爸爸。」

我不知道這位居士的先生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受寵若驚?還是懷疑他的太太神經有問題?我想,她這麼做,先生、兒女會受感動的。她自己呢?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抱怨,她會安於現實,接受她的丈夫,這就是修報冤行的功效。

用「報冤行」可以退除心魔和環境魔。什麼是環境魔呢?剛才我在休息時,聽到果慈居士在三樓教唱念,又打又敲。唱的聲音我聽不到,但她們在桌子上敲得乒乒乓乓,我在二樓隔一層樓板,聽得就好像每一節拍都打在我的頭上。我邊聽邊想:「這是要我修報冤行了。」經這麼一想,雖然聲音還是響個不停,但已和我無關了。為什麼?因為我不想它,而且接受了它;它客觀地存在,但已不會影響我了。

(二)隨緣行

「隨緣」的意思是因緣和合,因緣所促成的一切法都是虛妄,都非真實。因此,得到好的果報時,不可得隴望蜀,或喜不自勝而迷失本心,當用隨緣行來對治。譬如說,你坐了一炷好香,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而你覺得自己好像體驗到開悟就是這麼一回事。或者一炷香坐下來,覺得身心輕安,通身舒暢,甚至已沒有身體的負擔,這時如果生歡喜心,就會著魔。

歡喜心在禪家稱為喜魔。你也可能會生起狂傲心:「哼!我畢竟是利根人,你看,打坐沒多久便開悟。」小心哪!狂魔已入你的心了。有些人,得到非常好的經驗之後,高興地拚命笑個不停,此時笑魔又有機可乘了;憂愁魔也是如此。這個時候,若能用「隨緣行」來對治,明瞭一切的善惡順逆境界,無非是因緣和合促成;我能得到這一點點的體驗,也是因緣造成,凡是因緣所生的,都不究竟,都是暫時妄有,哪有什麼值得歡喜、高興、驕傲的事呢?若能作如此觀想,魔境也不會出現。

有些人,笑的時候,忘記自己在笑;哭的時候,也不知自己在哭;只聽到哭是有人在哭,笑也是有人在笑;旁人以為他是驕傲的時候,卻不自以為驕傲,而是具足信心的表現。到達這種程度的人,需要老師的指導,否則,易成魔病。

如果沒有明師在旁,當以正知見為指導原則。例如,《心經》相當重要,《心經》說的「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又「無智亦無得」,菩薩「以無所得故」,得成佛道。沒有老師在身邊,但具有正知見,雖多吃一點苦,還不致淪為邪見邪行的外道。如果知見不正又沒有老師,那魔是著定了。

所以,用「隨緣行」,知一切法皆是空無自性,便是具備正知見。因緣所生法,得到任何的結果,都不值得歡喜驕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起正念,魔必落荒而逃。

(三)無所求行

我們這次禪七裡有位居士,老是看到前面人的背上,有對男女很親熱地摟在一塊,他用盡方法想把那影像從眼前除掉,然而愈是想除掉它,愈是纏得緊。因為內境和外緣糾結在一起,沒有辦法分開,當然也無法修無相觀。此時,當退而求其次,修「無所求行」。

如果一對青年男女在面前,惹得你異常煩躁,你若討厭,睜眼時,則身入其境;閉目時,印象又歷歷分明,你怎麼辦呢?若能改採不拒不迎的心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前境自然會從你的注意力中消失。

有人告訴我說:「師父,昨天我打坐時,看到一大堆的美鈔,這是不是暗示我將來會到美國賺大錢?」我問:「真的還是假的?」他說:「清清楚楚絕非做夢,一打坐就出現。」很顯然地,這個例子,絕非天眼通的神力預見,乃是擾亂打坐的幻覺,當用「無所求行」來對治。打坐時不要想去不去美國,也不想賺不賺美鈔的問題,如果因緣成熟,真去美國,真能賺美鈔,也不必歡喜或恐懼。這就是說,對於打坐時的魔擾,既不主動接受它,也不打算將它趕走,只要把心用在方法上,繼續修行就好。

可是,你不求它,它也依舊出現在你眼前,怎麼辦呢?沒關係,換上面一種「隨緣行」的方法好了。

(四)稱法行

最直截了當的是稱法行。法的本體,無定形定相,凡執有相,都是「非法」。因此,什麼是魔?誰被魔擾?當你認為有魔擾你,你已著了魔相,不但有魔相,也有我相。這個時候,用「稱法行」,作無相觀,當下便可遠離魔擾。

曾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位禪師在河邊的茅蓬裡打坐,聽到兩個鬼說:「嘿!明天有個戴鐵帽子的人將過河,便是我們要抓的對象。」第二天,下大雨,河水暴漲。傍晚時,禪師看見一個人頭上頂了一口鐵鍋,正要渡河,這位禪師心想:「昨天晚上鬼所指的,一定是他。」便急忙呼喊:「喂!戴帽子的,不要過河,不然會死在河中哪!」那人經禪師這麼一說,河也不過了,便轉身回去。

晚上,禪師又聽到那兩個鬼說:「我們要捉的人,被和尚救走了,乾脆想法子逮住這和尚充數。」禪師一聽心裡想:「不得了,他們要逮我。外面的雨愈下愈大,水勢也愈漲愈高,甚至連屋裡也進水了。他們大概想用水來淹死我。不管它了,老衲就坐在這裡,要死就死好了。」因此便打坐入了定。突然又聽到那兩個鬼說:「哪!真奇怪啦!和尚明明坐在這裡,現在怎麼不見了呢?」任憑他們搜遍整個房子,就是找不到禪師。二天後,禪師出定,發現他並未被鬼抓走,水已退去,留下滿地的淤泥,並且從僧服裡摸出幾尾魚蝦來。

這就叫稱法行。諸位,聽懂了沒?有心不攀緣,心裡不存絲毫牽絆,便是無相。既無我相,亦無鬼相,鬼就無從抓起了。

但是,業障重的人,這種無相法門的稱法行,不易修成。

三、慎辨神佛

魔,為什麼會找上門?從佛法的立場上說,魔永遠都跟佛對立。魔王有統治欲和我慢心,當你不想逃出魔掌時,你本是他的順民,所以對你非常地放心,反正隨時都可以找到你;當你想逃出他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當你想要修行出三界的佛法時,他就要來干擾你了。

有位居士離開某位外道的老師座下,進入佛門成了三寶弟子。一天他告訴我說:「我離開那位老師以後,非常地不寧靜,不但身心不自在,且憔悴疲憊不堪,事業也不順利,好像是被他控制住一樣。」我說:「為什麼要離開他呢?」他說:「我接觸佛法以後,發現他講的所謂『佛法』並非正信的佛法,雖然也講《金剛經》和《六祖壇經》等佛經,但那是依外道知見解釋的,不是真正的皈依處,所以遠離他,而皈依了佛法僧三寶。」我接著又問:「那位老師花掉你多少錢呢?」他說:「他的生活很簡樸節儉,沒想到要成為大富翁,也不要我們替他做宣傳,只希望我們擁護他,永遠地跟他修學。」

另外一個例子是:某位居士的哥哥,在某外道大師的座下,是非常重要的大護法。這位居士告訴我說:「我的哥哥生意本來做得很好,也很精明能幹,後來逐漸地被他的老師控制住行為,最滑稽的是,經常叫他到世界各國去買郵票。只要老師說:『在某國某處,有張什麼樣子的郵票,票額是多少,什麼年代發行的,你去把它以高價買回來。』他就會專程出國;不為旁的事,就是為了買郵票。郵票買回來,老師不會要,他自己只好保存起來;問他的老師為什麼買郵票,老師說是『救國、救民、救人類』。很多懂得郵票行情的人,告訴我說:『你的哥哥已經發狂了,某種郵票根本不值那麼多錢,他居然以高價蒐購,甚至搶購,好像要壟斷郵票市場般,這究竟是為了什麼?』那位大師不要郵票,也不要錢,就是不斷地指示他到處購買郵票,而所指示的,好像比郵票商的消息還要靈通。因此,我哥哥很佩服老師有大神通,老師說買,不敢不去,現在生意愈做愈糟糕。」

這位居士很替他的哥哥擔憂,問我怎麼辦?我說:「沒關係,你將他生意頂下來,讓他專門去買郵票好了。」他說:「不行,萬一他開了空頭支票,有連帶關係的家人,恐怕有麻煩。」我說:「大概不至於如此,他的那位老師,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慫恿他的徒眾們去做違背社會秩序的事,所以他的老師會約束他的弟子。」

我為什麼要舉這兩個例子呢?因為有人(魔和神),會以某佛、某菩薩、某祖師的名字,來作招牌;甚至佛經裡根本沒有那麼一位佛菩薩及祖師的名字,他們也利用著來表現自己的力量。

有些體質特殊的人,會遇到一些神明借用他們的身體,行道若干年,然後離開;也有人突然會替人治病,甚至降神趕鬼。這些亦仙亦神佛的現象,實則遇善則善,遇惡則惡,是神也是魔。

為什麼他們熱衷於表現自己的力量呢?這便是鬼神教,或神道教的特色。從人天法的標準,他們是神道或天道;從無相、無我法的角度來看,修行而不離我執,當被列為魔擾的一類了。然而佛門中亦非絕無僅有,小魔現惡相做惡事,大魔現福德智慧相,做福德智慧事。佛與魔的差別,乃在於「無智亦無得」及「有智亦有得」的不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生死事大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降魔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