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禪的修行與體驗

聖嚴法師

禪的修行與體驗

一、緒言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諸位同學,我非常感謝貴會理事長李謇長者替我做的介紹,及對我的鼓勵。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禪的修行與體驗」。事實上,我非常地忙,忙得連準備些什麼內容來做這次演講都沒有空。所以,我只是非常粗淺地來介紹有關禪的修行方法和過程。

實際上,有沒有禪這個東西?禪的本身並不執著有個禪宗,或有個禪可修,從佛法的修行來講,無一法不是匯為同一個目標——離苦得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顯、密諸宗無一宗不是主張戒定慧三學並重的;但是,禪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名字,一提到禪,可能就覺得是一種頓悟法門。然而,究竟有多少人,不假修行而頓悟的呢?甚至於能夠一悟就永悟的呢?那樣的人,在中國禪宗的歷史上,我們見到的不多,甚至於非常地少。因此,禪宗的頓悟之說,只不過是鼓勵人來接受佛法,如果你能跟佛法非常契機的話,一下子就能開悟。這種觀念影響到後來的一些人,變成不用功修行,而專門來談公案、說心性、空口說白話,說食數寶,毫無用處,只是增加驕傲、狂見而已。所以,今天我來介紹禪的修行方法。

二、禪的修行

所謂禪的修行,究竟是怎麼修?修些什麼?告訴諸位,除了戒定慧三學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可修。

(一)持戒是修行禪的先決條件

佛教的顯、密諸宗,無一宗的修行法門不主張先從持戒做為下手的工夫。不持戒,修行禪是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們慢慢地來說明這些問題。

很多人在看了禪宗的公案之後,發現有一些祖師們不拘小節,不嚴持戒律,如歸宗斬蛇、南泉殺貓之類,即以為禪宗是不需戒律的。其實,他們是已出了格的人,才能如此;而還在格內的人,就必須持戒。換句話說,尚在因果之內、未出生死的人,就必須持戒。

戒的定義有兩種:消極方面,不當做的不可以做;積極方面,當做的則不可以不做。

1.消極地持戒:不當做的不可以做。此有兩層意思:

(1)已作之惡令斷絕:已經做了的惡業怎麼辦?在天台宗的五品弟子位,首以五悔為修行的入門方便,也就是從懺悔開始;此在顯教、密教諸宗無不亦然。在修行過程中,每日早晚都要懺悔,其目的在於使我們外障漸除,內觀增明。如此,我們的心穩定下來之後,才能夠修行其真正的法門而得到利益。

(2)未作之惡令不起:如何使惡不起?那就是要我們離開五欲,遠離八風。所謂「五欲」便是:色欲,眼睛所見的;聲欲,耳朵所聽的;香欲,鼻子所嗅的;味欲,嘴巴所吃的;觸欲,身體所接觸的。這些都是增長我們的貪心,如果得不到,就會起瞋怒心。若能遠離五欲,我們的貪瞋癡就會減少。如此心便能落實,身心也會因此而得平安。

所謂「八風」,便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八種風,能煽起煩惱的火。

什麼是「利」?得稱意事名為「利」,即是利益。利益是人人都喜歡的,也是人人想追求的。譬如,今天諸位來聽演講以前,心裡就想著,今天希望從法師的演講裡得到一點法益。當然,這也是求益,不過,這種求法益的心雖然也是功利,卻是好的,至少可以減少你的煩惱。另外,如果你求的是財貨方面的,如用什麼辦法可以賺更多一點錢,以致將你弄成利欲熏心的程度,那就是被「利」風所動了。

什麼是「衰」?失稱意事名「衰」,即是損失,是人人希望避免的。如果為了一件事,你想從中得到一些利益,結果反而受了損失,你的心就會懊惱、痛苦,那就是被「衰」風所動了。

什麼是「毀」?背後誹謗、攻訐名為「毀」,即是毀謗。例如,有人對你無的放矢、含沙射影,你仍能夠不動聲色,這實在不易。所謂「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受,是通常的反應;即使確有其事,真的做過虧心事,被人揭瘡疤而痛苦,也是人之常情。

什麼是「譽」?背後讚美名為「譽」,即是美譽。有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可見其視美譽的重要。相同地,有人在你背後讚美你,你知道了,你可能說那無關重要,但是你心中仍然會很高興,亦是被「譽」風吹動了。

什麼是「稱」?當面讚美名為「稱」,即是稱讚。當你做了一件好事,有人當場稱讚你,你感覺到洋洋得意,或自感安慰,都是被「稱」風吹動了。

什麼是「譏」?當面毀謗名為「譏」,即是譏諷。如果有人在你面前對你用尖酸刻薄的話冷嘲熱諷,甚至於大庭廣眾前,當場給你譏評、諷刺、難堪;你有涵養的話,大概不致以牙還牙,但你若已感到倒楣冤枉而氣憤填膺,便是被「譏」風所動了。

什麼是「苦」?逼迫身心的感覺名為「苦」,即是痛苦。苦有四苦、五苦、八苦的分類法,主要是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生老病死等的痛苦。一切事,只要會使我們身心感覺到壓迫和不自在的都是痛苦,要到六根清淨位,始能不受「苦」風所動。

什麼是「樂」?悅適心意名為「樂」,即是喜樂。只要會引起我們的身心感覺到舒服、暢快、愉悅、快樂的,我們就想保持它、占有它、貪著它,此便是被「樂」風所動。

以上所講的「衰」、「毀」、「譏」,會為我們帶來「苦」受,「利」、「譽」、「稱」,會給我們帶來「樂」受。如果,我們能經常提高警覺,遠離五欲,勘破五蘊,就能不為八風所動。相傳宋朝的文豪蘇東坡,有一段很有趣的軼事,由於他生平酷愛佛學、喜談禪理,故與江州承天寺的佛印禪師為莫逆之交。有一天,東坡居士作了一首偈語,自覺很有見地,就派人送過江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接過一看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禪師閱後,把來箋翻過來,批上四個大字:「放屁,放屁!」仍交原人帶回。東坡居士閱箋後,非常惱怒,本來想請佛印禪師給他印可的,應讚美他境界高超才對,不料卻被澆了一盆冷水,於是,連忙親自過江找佛印禪師理論。佛印禪師早就預料到東坡居士會過江來的,於是,一看到東坡居士果然來了,就哈哈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居士一聽之下,大生慚愧。從此,再也不敢隨便說大話了。

這說明了行、解相應的重要,連自以為「見地高超」的東坡居士,都被「譏」風所動了。

2.積極地持戒:當做的不可以不做。此亦有兩層意思:

(1)已作之善令增長。

(2)未作之善令生起:當做什麼?就是行六度中的布施、忍辱、精進。我們持戒後,自然貪心減少,慈悲心隨著增加。布施是六度之首,也是培養慈悲、廣結善緣的方法。忍辱則為修行者的有力增上緣。剛才,李長者替我做介紹的時候,也說我是一位從艱苦中磨鍊出來的苦行僧。其實,我在苦中之時,自己沒有感覺到如何的苦法;也唯有從苦的境遇裡,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如是在歡樂之中長大的人,他對於人的慈悲心、同情心便不容易產生,他也難以體會出眾生有苦、世間有難!

對於一些批評毀謗我的人,我常常把他們當菩薩看。譬如,我能到日本留學,我必須感謝天主教的一位神父,和基督教的一位牧師。因為,他們曾經撰文公然地批評佛教,指出今日的和尚,知識低落到不僅無人懂得梵文,無人通曉今日世界通用的語文,即使通達中文佛典的也少之又少。我看了以後,心中非常難過,因此,發願為中國佛教的僧人在學術的地位上爭一口氣,而出國去了。出國後不久,在國內的僧、俗二界,非但甚少有人支持我,且有不少人公開或私下做惡意的批評,及善意的論議。甚至我的師父亦曾為此事,要我公開澄清,並且特地到東京來看我。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我的壓力愈大,愈促使我努力把書讀好,完成了在東京六年多的課程,而取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並出版了博士論文。當然,我始終感謝三寶的加持,使我愈挫愈奮。這應該是忍辱所產生的力量了。

(二)修定是進入禪門的方便法

在唐朝以前,中國的禪是以修定為主的,所謂禪觀或禪數;而唐朝以後,初期的中國禪宗,是以慧為目標。至於我自己,則時常跟我的弟子們說,禪的修行,是必須經過定的過程,但不以定為目標,乃以定為進入禪境的手段。若修定不修禪,易落入外道的四禪八定;若修禪不修定,能夠進入禪境的可能,就極為渺茫。故在中國禪宗的祖師之間,對於定,分作兩種不同的態度。

1.第一種態度的系統——對「定」採取否定的態度。也就是說,不需入定,便能直接進入悟境或禪境。

(1)佛陀時代有些「慧解脫」的阿羅漢,未先修定便得離欲。

(2)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頭一句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尋求最高的道並不難,只要你能除去了分別心,至道便在你的面前出現。因為,道是自然的,不假方便的,道若可修的話,那一定不是至道的第一義諦,只是方便法的第二義諦。

(3)從禪宗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可以看到兩偈:

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由上面的偈子可知,神秀仍未見到離絕「人我、法我」二執而顯現的真如本性,仍是在有分別的心境上下工夫,如此,就不是禪,是漸次修定的過程。而惠能認為菩提本來並不是什麼可以生長的樹,自心本明,並不如鏡有台;心地本來就光明皎潔,何處惹來灰塵及汙垢而需要拂拭摩擦?這是不作修行的至高禪境,亦是對於定的修持,站在否定的立場。

(4)從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道」來看,馬祖主張行住坐臥盡是禪。非凡夫行、非聖賢行,便是菩薩行;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故謂平常心為道。主張:「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清淨禪。」

(5)從宋朝的大慧宗杲直接教人參個「無」字話頭來看,他主張以直截了當的方法,直參「無」字話頭,使其分別不生,虛明自照。故此,宋朝以後,叫人參話頭的方法,非常盛行。此雖已經有了修行方法,可是仍不落階梯層次,因為一落層次,就不是禪了。

2.第二種態度的系統——對「定」採取肯定的態度。這是說,慧由定生,依定發慧。

(1)從《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來看,釋迦世尊教比丘們修行,主要也是用的禪觀方法。就是教人將散亂的心念集中起來之後,心得統一,心能統一,就不會受任何外境所動,而能遠離煩惱。因此,「制之一處」乃是漸次修定的工夫,到達最高層次,便是小乘的阿羅漢果。

(2)從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論〉(即〈最上乘論〉)所說「行知法要,守心第一」的意思來看,就是教人將不動的真心守住,若能守住真心,妄念自然不生;妄念不生,「我」及「我所」心滅,無明消失、智慧產生,後得成佛。這種守心的工夫,即與制心相似,也即是定的修行方法。

(3)從永嘉玄覺的《永嘉集》之〈奢摩他頌〉所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的主張來看,惺惺是「觀」,觀照我們的心念;寂寂是「止」,靜止散亂的心念。當一念不生之時,仍是非常清楚,便成了止觀不二,或云寂照不二的工夫,悟境因此現前。

(4)從憨山德清的〈觀心銘〉所說「觀心無相,光明皎潔」的意思來看,當一念不生之際,便能徹見自心,了無一物,乾乾淨淨、圓圓明明,充滿法界。他既主張「觀心」的重要,此心不論是淨是染、是真是妄,凡用觀照工夫,便是一種修定的方法。

(5)從宏智正覺的「默照」法門來看,默照的本身便是上乘的定境。他一生提倡默照禪,其〈默照銘〉所說「默默忘言,昭昭現前」,即是在離言的默默之中,不失靈然的觀照工夫。一片寂默而又清明朗照,默而照、照而默,大自在、大活潑,達到「透頂透底」的一片悟境,此仍是定的境界,卻亦是慧的境界了。

(三)慧就是禪

禪宗不以為從經教、理論中可以得到智慧,所以稱語言的經教為葛藤絡索。智慧不從外求,但由心悟,所以禪的本身,就是智慧。以直截了當、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破無明的厚殼,出生死的迷網。當你突破自我中心的情執,無差別的智慧現前之時,一切經教便成了你自己內心中的事物,縱然未涉及經教,所見亦必與經教相應。是以真正由明師指導,用禪的方法而得開悟的人,必定行解相應,與經教的理論不謀而合。例如,在美國有一個中國籍的女子,打了一次我的禪七之後,她到沈家楨居士處,看到一部《圓覺經》,當她看完了第一段,就曉得第二段是講些什麼,看完了第二段,下一段講些什麼,她也知道。於是沈居士感到驚訝地告訴我,我說我無祕密法門,只用禪的方法,使她的慧根發起了一點作用。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在中國佛教的大乘諸宗之中,禪宗所留下的文字最多。例如,大慧宗杲雖把他老師的《碧巖錄》燒掉,說是這個東西害死人,不要讓以後的人再上當。結果,他自己也寫了許多、說了許多。文字只是用來做為通往悟境的路標而已,如果,你能遇到一位明師指導,而你又相信他,跟他學習的話,不用文字經教,也可達到悟的目的。我雖不能保證在多少時間之內,你一定會得到什麼效果,但是,如果你繼續努力下去的話,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困難的是,你若不依經教,便不易判別誰是邪師誰是明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禪病療法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5 拈花微笑|中國的維摩詰——龐居士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