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6 禪與悟|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

人間淨土

一、人間是什麼?

一般我們講人間,好像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在佛學上,是當「人」的意思,在日本「人間」也是做「人類」解釋。

人類是眾生的一類,在佛法中,眾生可以有三種分法:

(一)五趣即五類的眾生。

(二)六道即六類的眾生。

(三)十法界即十類的眾生。

五趣和六道都是指凡夫,十法界則包括凡夫和聖人。

人是五趣之一,五趣乃從因的立場來看不同的果。此趣位的「趣」,也就是去向的「去」之意。端視我們一生中究竟造了什麼不同的業,就去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通常五類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因此,由這五個地方,就可知道我們造了哪一類的因。例如:造了地獄的因就到地獄,造了人的因就到人道上。

人是六道之一。道是「路」的意思,從果位上而言,我們正走在什麼路上就稱什麼道。例如:前生造了人類的因,即到人道,也就是走在「人」的路上。為何稱為「六道」?即是五趣再加阿修羅。為何五趣沒有阿修羅趣?因為阿修羅可以在人間,也可以在天道;可以在畜生道,也可以在餓鬼道。凡是非常凶的人、鬼、神,或凶而靈的動物都可以稱「阿修羅」。

根據佛經中記載,阿修羅常在人間作祟,又到天上像孫悟空般鬧天宮和天人作戰,而每次和天人作戰時,他一定是打敗,之後就逃到人間,人間無處躲就躲在水裡,或植物或藕孔去,他可大又可小。

就十法界而言,人是十法界中的一界。所謂十法界包括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稱為六法界,再加上小乘的聲聞和緣覺、大乘的菩薩和佛四類聖人而成。凡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從最低層次到最高層次,均在十界之內。

「人間」的意思在經中的根據,如:

(一)佛在《長阿含經》卷二十《世記經.忉利天品》云:「我昔於人間,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我」是指佛。佛在人間修行時,身口意都是善,亦即十善業。修十善業就可得人天果報。

(二)《中阿含經》卷三十六《聞德經》云:「天上人間,七往來已,則得苦邊。」是說入道聖人要證得四果須到人間七次,直到證得阿羅漢果後就不再來人間,而解脫生死苦海。

人間的定義可由幾方面來看:

(一)「人間」乃由梵文翻譯而來,梵文叫「摩奴闍」(manuṣya)。

(二)《立世阿毘曇論》卷六,解釋「人道」一詞有八義:聰明、勝、意微細、正覺、智慧增上、能別虛實、聖道正器、聰慧業所生。這些看似複雜,其實很簡單。因為人有這些能力,可以分別、分析、記憶、思考,所以稱為人。更重要的是六界眾生之中,只有人是修行佛法的道器,也就是說人的身體是修行佛法的工具,而其他眾生卻不容易成為修行的工具。也正因為眾生可得不同的身體,此生為人,來世不一定為人,故得人身時是最好修行的時候。

(三)《大涅槃經》卷十八謂:「人者名曰能多恩義,又復人者身口柔軟,又復人者名有憍慢,又復人者能破憍慢。」其實應還有很多特性是人所具有的,如憍慢外還有嫉妒。或許其他動物也會有嫉妒心,但人的嫉妒心更強。其他的動物可能有懷疑心,但傲慢唯有人類才有。為何有傲慢?因為人有思想的能力,他是以自我為中心,加上判斷,就比較會產生傲慢。

(四)由以上可知梵文「摩奴闍」——「人間」,翻譯成中文是「思考」及「思考者」。動物的構成條件有四:1.細胞,2.神經,3.記憶,4.思考。愈低等的動物,所具備的條件愈少,唯有人類四種條件具足。其他高等的動物,如狗、猴,最多僅有少許記憶,唯獨人類能夠思考。

二、人間在何處?

我們已很清楚人是住在這個世間,但是不是僅有這個世界有人呢?根據佛經上說,這世界是在一個有形的山丘,但是我們看不見,我們稱為「須彌山」。

須彌山的頂層是天人所居,底層是地獄眾生所住,須彌山的四方有四大洲可住人。我們是在須彌山的南方,而東方、西方、北方也都各有一個地方可住人。不同地方的人類壽命和福報,以及自然環境都不相同。我們不知道須彌山的東方、西方、北方在哪裡?但佛經中說人類最長壽的是北方,每個人可以活到一千歲。

除了我們知道的地球以外,其他的地方是不是還有人呢?有人問「人身難得」,還有「人身一失萬劫不回」,似乎是說很不容易為人的,失去人身的機會很多,得到人身的機會很少。可是我們地球上的人愈來愈多,這是否和佛法不相應呢?

其實佛經中曾提到,娑婆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而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世界是個小世界,一千個小的世界稱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像地球這樣的地方啊!雖然我們眼睛看不到,但在這整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佛所教化的範圍,釋迦牟尼佛稱為娑婆教主。諸位不要誤會,認為釋迦牟尼佛只是我們地球上的教主,其實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教主。而在這世界出現以前,已有很多的世界存在,當我們這世界毀滅時還有很多其他的世界將會生起。

三、人從何處來?

人最初是由哪裡來的呢?基督教說人是上帝造的,先有地球、世界,然後再造人,不論此種說法是否正確,讓我們看佛經裡的說法。

根據《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卷二十二《世記經.世本緣品》等,均介紹到人的起源,其中說:世界由存在到毀滅共經四個階段,即成住壞空。經歷這四個階段稱一個大劫。當世界在完成這四階段時,就有一些眾生,從第二禪天的光音天的天人中,因福報享盡,壽命結束,漸往下至梵天,再到有物質的地球世界來。

「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人都有形相;色界天人則只有心理、精神的現象,而無物質現象存在。原在二禪天——光音天的眾生是無物理現象,即無身體,存在的只是精神、心理現象。但後漸降到了地球,最初仍然飛行自在,未感覺到身體,漸漸在地上沾了地氣,吃了地上的東西,身漸粗澀,不能飛行,逐漸也會老化、死亡,那就是我們的祖先。

那麼光音天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們是從不同的世界修行禪定,修成之後而生到禪定天。所以眾生應是從無始以來就有,並無開始,但地球上的人則是有開始的起點。

四、如何生為人類?

除光音天的眾生來成為人類的祖先外,以後所有的人類是怎麼來的呢?

(一)《雜阿含經》說,行十不善業,生於地獄,若生人中,即受諸難。行十善業,生於天上,若生人中,得免諸難。19此處所講的是因果報應。十不善即指十惡業,包括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癡。亦即身業三、口業四、意業三。若造此十種不善因的全部,即墮地獄。若只造一部分,可能生於人間,但卻受種種阻難。相反地,十善即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癡。做人時,十善業均能做到並不簡單,若全部做到,則可生於天上,若做一部分,生於人間,可免受諸難。

(二)《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三)《辯正論》卷一引《魔化比丘經》云:「五戒人根,十善天種。」即持五戒之人,均能生到人間為人,修十善則能生到天上去。五戒即指: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四)《盂蘭盆經疏》卷上云:「一人乘,謂三皈五戒,運載眾生越於三塗生於人道。」人乘即人所乘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到人間所乘的交通工具、所具備的條件。到天上也有交通工具稱天乘。成聲聞、緣覺的條件是二乘,而成菩薩的條件稱大乘。最高的交通工具即佛乘。如何成佛?便是修行佛法。而修行佛法可分五個層次,最低的稱人天乘,便是三皈、五戒、十善。也就是說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得生於人間。

(五)印順法師《佛法概論》第三章說,人間有四特勝:1.環境有苦有樂,2.知慚愧,3.有智慧,4.能堅忍。具備這些條件後才可為人,所以說人身難得。且因唯有人的身體是修行最好的工具,所以人身更是可貴。

五、什麼是淨土?

(一)淨土的定義:淨土的意思就是佛、菩薩等聖人所住的國土。是佛的功德所成的世界,也可能是佛的願力所成的世界。其和我們的世界不一樣的地方是無病、無惱、無苦的環境。但因為修行的成果不同,所建造的淨土也不一樣;同樣地,在淨土裡佛所建造的和凡夫建造的不同。因此淨土分為四種等級。

(二)淨土的等級:

1.法身土——法身所居住,永遠且普遍存在的。是無形,也可說沒有一個形相不是在此淨土中。

2.報身土——報身即佛的功德身,佛的功德能和聖位菩薩的人共同分享,能使聖位菩薩在佛的淨土中,繼續成就佛和菩薩的道業。

3.化身土——化身佛的淨土,化身佛乃是度凡夫。我們這世界也是淨土,若學佛、接觸佛法,就會感到淨土就在面前。當然也有死後往生的世界是在佛國裡,而凡夫所居佛國的淨土也是化身土。

4.凡聖同居土——即使我們到西方、東方或任何一個佛國淨土,我們自己仍是凡夫,雖然可以看到許多菩薩、羅漢和佛,但在同一個地方,菩薩所能感覺的淨土和凡夫所感覺的淨土是不同的,此稱凡聖同居土。

(三)淨土的種類:由經典可分四類。

1.唯心淨土:《維摩經》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說心清淨的話,所見的世界亦是清淨的。此「心淨」係指心無煩惱,心中只有智慧的光明、無煩惱的黑暗。此時所見的世界也就是淨土,即使在地獄,心無煩惱,地獄亦成淨土。所以,因意念的轉變,世界也完全不同,如心非常煩惱,則所見的世界亦成地獄。若能看開、想通,所見的就是淨土。有句話說「化火焰為紅蓮,化紅蓮為火焰」,便是指只要意念轉變,世界便為之而轉變。

2.他方淨土:十方諸佛的淨土,和我們這世界最有緣、感覺最親切的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3.天國淨土:是在欲界天裡的兜率天,分內院和外院,外院是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佛教化眾生的地方。

4.人間淨土:可從幾個地方看到,一是在彌勒佛到人間成佛時會出現。二可到須彌山北方的北俱盧洲看到。目前那兒是人間淨土,可惜還沒有交通工具可以讓人去參觀,因此,我們最好努力在這個世界建設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的建設及理想現象可由《正法華經》卷二的〈應時品〉看出:「平等快樂,威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穩,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

目前,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感受到的是不安、憂慮、沒有保障,且感到缺乏不夠,希望得到的東西,不容易得到;不希望得到的東西很多,所以這不是淨土。但我們可能在這世界建設淨土的境界嗎?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釋迦牟尼佛便不須在人間出現。而人間過去可曾出現過淨土?是的,有的是個人見到淨土,即「唯心淨土」,有的是一個家庭、一個範圍或區域的人所建造的淨土。

六、為何建設人間淨土?

因為佛是在人間成佛,而成佛後教化的對象是以人為主,而且所有眾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所以我們既然是在人間,又遇到佛法,當然要從人間淨土開始著手。而也因為佛法的修行是從「人」的基礎開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沒做好,則成佛的可能性也沒有了。

前面我們提到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可以生在人道和天道,但是否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僅可生在天、生在人間呢?不是,若未聽聞佛法、修持佛法的人,因不能解脫,所以只能在人間和天上。如果聽聞到佛法後,知道「無我」、「空」的道理,就會出三界入佛道。

對於佛法修行道理,都有它的層次,第一層教我們不要造惡因、墮地獄,因此為了不墮地獄,所以不造惡業。第二層是修善業,因為修善業可生人間及天上,如此我們便不會做壞事。這些都是以「自我」的出發點來教化,因眾生都是自私、自我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便會去惡修善,此即為基礎佛法的層次。這是人天乘的說法,即以此為基礎告訴我們,天福享盡後又會到下面來,所以天福是不可靠的。

在人間,人的壽命很短,所能享受的事情絕對很少。因此應該要脫離人間天上的範圍,也就是不要為了自我修行,要以無我的心行一切善。在此之後生到哪裡去呢?還會到人間來嗎?可能會到人間來行菩薩道度人,若未乘願而來,則亦得解脫道。

所以用自我、自私的心來修行,則福報有限,享福的時間有限,如果不為自我修行,只為廣度一切眾生,不求福報、回饋,永遠修行下去,是絕對成佛的。

從以上可以知道生人、天,得有限的壽命福報,以及求解脫的修行法,還有成佛的修行法,基礎都是相同的,只是存心、觀念不同。

七、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可分二個方向來建設,一是物質建設,二是精神建設。前者可從科學、技術方面去努力。後者則由對佛法的信心或修行而努力。從佛法的立場看,物質的建設有與無、多或少,不是重要的事。精神建設才是重要的。請問諸位,若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有了一棟洋房後,他會不要第二棟、第三棟嗎?我想人是不怕錢多的。假若一個人的家裡,所有物質條件都有了,這個人是否會感到即生活在淨土裡呢?

有一次一位居士載我到他家裡去,那是一間別墅,院子很大,房子也很漂亮,進了屋子一看裡面的擺設都好像在極樂世界一樣。我說:「你住在這裡一定是很快樂了!」他回答:「師父啊!如果我住在這兒快樂,就不會請你來了。」他說:「我的電話每半個月要換一次號碼!我的門鎖已經換好幾次了,而保險及防盜系統常被破壞,我住在這兒非常痛苦,我準備搬家了。」在我看來那是一個極樂世界,真想說:「你這房子讓給我好不好呢?」於是我告訴他:「問題不在外在,而在你本身心裡空虛、沒有安全感,如果你能將事業、財產都看成是臨時的、暫時的。有很好,沒有也無妨,我想你就會感到平安,而覺得這地方非常好了。」但他卻告訴我:「師父您真不懂事,現在這世界你自己要做好人、自己放得下,但人家卻放不下你!自己看得開,人家看不開呢!所以,就算我認為今天晚上東西都沒有了也沒關係,可是問題沒有解決,社會上專門綁票的人,專找開賓士車及企業家,這社會這個樣子,我放得下,但他們放不下啊!」

最近又遇到另外一個居士及她的家人。她住的房子很好,有天晚上來了五、六個人破門而入,將他們綁起來,再搜索家裡的東西,這位太太剛皈依沒多久,皈依時我教她發生任何困難時,別人救不了妳的時候,有人會來救妳,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妳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行了。於是她就大聲念「觀世音菩薩」,此時那幾個強盜就說:「不要念了,我們也是佛教徒啊!」後來就搶走了現款,沒有取其他的東西及傷害她的家人。被搶後他們就趕快搬家了,她將經過告訴我,我說:「哎呀!妳不需要搬家呀!他們已經來過,也知道妳念觀世音菩薩,且他們也是佛教徒,下次不會再來了,即使再來,只要妳常念觀世音菩薩,有修行、有信心,妳會平安的。」

我們一個人如此地學佛、修行,且勸人受三皈、持五戒,即有諸佛菩薩及護法善神保護我們。

建設人間淨土是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每一個人要有行善的心,不要有自私的心。其次是要照顧全家,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安,也都能成為佛教徒,再讓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也都能念佛,都能行善,無自私心,如此由個人推展到家庭再到團體,漸成淨土的世界。

如果我們都能如經裡所說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口意三業都做好事,則淨土就在我們面前。即使白天看不到,晚上也會在夢中見到。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6 禪與悟|心淨國土淨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6 禪與悟|禪——如來如去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