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無難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各位來參加禪七是為了修行。修行本身就是你們的目的,就是你們的成績和結果,不要希望參加禪七是要來開悟的,或急著要得到其他什麼成果。諸位之中有些是不辭遠途來參加禪七的,有些則是很不容易才抽出時間來參加禪七,因此對禪七的修行懷有企盼和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進入禪堂,就必須放下任何的企盼和目的。因此,禪七之前最好的心理準備就是把身體、頭腦、心情放輕鬆。
心存企盼和目的來修行,就像用扇子追著去接飄蕩在空中的羽毛一樣,愈追飄離得愈遠;若是全神貫注,腳步輕盈緩緩而上,反而能夠接住。修行就是鍛鍊我們的心,使它趨向穩定、安靜、不動。如果一面修行、一面貪求不斷,只會增加煩惱,並沒有真正在修行,因為任何執著或企求都會使心不定。
今天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參話頭,可是愈參愈難過,愈參心裡好像打了結,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我就告訴他︰「你的問題主要是希望速得成果,像繩子綑成了結,又好像變成一把刀來刺你的心。」你愈是驅策自己,就愈覺得緊張,緊張就會造成不舒服。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身體。身體如果覺得疼痛,便很緊張,迫不及待地想趕走痛苦,那只會痛上加痛,這時只要把身體放鬆,疼痛就不會加劇了。
有人平時呼吸順暢,可是一打坐呼吸就有問題,那是因為他希望使呼吸更暢通。其實,呼吸原本沒有問題,就是為了要求呼吸更規律、順暢、飽滿,反而使得呼吸困難。因此,凡是心念在自己的身體時,身體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呼吸,呼吸就會出現問題;一在意氣管,氣管就會出現問題;在意頭部、在意腿部、在意背部……只要在意身體任何部位,那裡就會出現狀況。所以身體發生任何現象和反應時,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管它。首先,不理會身體上的任何反應;其次,不理會心理產生的任何現象。所以,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不舒服的部位放鬆;有任何不由自主地抖動和跳動,都是由於肌肉緊張,就更需要放鬆;如果心裡產生困境,也不要理它,時時回到方法上,不但要回到方法上,而且要專心一意用方法,不要去想方法對自己有什麼好處。總之,身心必須放輕鬆。
全詩第一句「至道無難」中的「至道」指的是佛的智慧、佛的果位,代表最高的成就。我常說,成佛很容易,只要一念不生就可以成佛,因為佛根本就沒有離開過我們,原本就與我們同在。但是,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佛智、成不了佛果呢?
第二句「唯嫌揀擇」就是最好的答案──正因為我們怕煩惱而欲見佛性、欲得佛智,所以反而見不著、得不到。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觀念之累,認為有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之區別,以致無法見到佛性、得到佛的智慧。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就是說︰只要拋棄愛憎,至道立即現前。四祖道信說「不作諸善,不作諸惡」,3六祖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4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只要停止分別善惡,立即可見本來面目,也就是了悟「至道」。
諸位打坐時是否討厭腿痛、心煩、昏沉、用不上力呢?晚上不能入睡,隔鄰卻睡得很熟,自己會不會心煩?這時如果有人打鼾,你心裡會不會更煩呢?因為有厭煩之心,更使你難以入眠。遇到這種情況,不妨收起厭煩之心,改用一種欣賞的態度開始來數鼾聲,漸漸地鼾聲就會變成催眠曲,讓你酣然入寐。
相反地,打坐時若執著於美好的經驗也會成為障礙。有人打坐時覺得身體抖動

得很舒服,就任它抖,我叫他不要抖,他說這樣抖著覺得很舒服,我說︰「這樣就沒辦法修行了,修行不是叫你舒服的,一定要控制它不要動。」他卻覺得自己控制不住,身體就是會自發地抖動。其實,這個動不一定是身體緊張所引起的,而是覺得動得很舒服、很喜歡,下意識指揮身體去動。所以要制心,指揮自己的心去找出真正問題所在,身體抖動、搖動或跳動,一定是哪個部位緊張,腿動可能是腿緊張或只是腹部緊張,你自己不難察覺,察覺到就讓緊張的部位放鬆,否則修行就不得力。由此可見,有愛憎之心就遠離至道,無愛憎之心則與至道相應。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意思是說︰只要有一絲一毫的認識不清或誤解,你與至道之間就會變得天差地別了。也就是說,不要誤認既然不該有愛憎之心,於是對任何事情都抱著不痛不癢的態度來應付。如果抱著這種態度,就不必來打禪七了。
發心修行時一定要有目標。因為知道自己有許多的問題,想改變自己,才會安心修行。因此,修行本身就意味著某種目的。為了實現原先的願望,必須把心放在修行的方法上。但正在使用方法時,不要去想︰「我的心為什麼安定不下來?為什麼這麼多問題惹得我胡思亂想?我要見的佛性為什麼還沒見到?」不要費心思在這些問題上。心不安定,胡思亂想,就不必理會它,只管用方法。
因此,有兩句話對修行者很重要︰「放下萬念,提起工夫。」「萬念」就是種種的雜念,「工夫」則指所用的方法。我們隨時隨地都會生起許許多多的念頭,只要察覺到任何念頭生起時就立即放下,並且及時提起方法,千萬不要連方法也放下。例如︰老婆的不好、先生的差勁、愛人的倩影、賺錢的機會等等,通通要放下來,把心轉回到修行的方法上。
有位年輕人來打禪七,我問他︰「這幾天有沒有雜念?」他回答︰「有,但不太多。」我問︰「最放不下的是什麼?」他說︰「沒什麼放不下的。」我說︰「有一樣是你最最放不下的︰你和女朋友分離得那麼遠,一定很想她。」他回說︰「師父!我並沒有想她,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禪七結束後,他對我說︰「師父,原先我真的一點也不想女朋友,但師父這麼一提,我卻不由自主地想她,停都停不住。」我告訴他說︰「修行要提得起,放得下,提起之後放不下來,那不是真的放下,只是騙自己不想而已。」
禪七剛開始不可能說放下就馬上放下。「放不下沒關係」,能這樣想也就是放下了。不要一直擔心「為什麼我還放不下」,這樣會使自己更麻煩。不要怕失敗,失敗沒有關係,但也不要覺得:「反正是失敗,乾脆明天就回家!」或:「這次我沒準備好,身體不舒服,來的時候頭腦不清楚,可能受的刺激很多,或者太興奮了,這次沒有準備好,算了,下次再來!」千萬不要屈服於這種失敗的心態。中國有句俗語︰「百鳥在樹,不如一鳥在手。」如果把手中僅有的那隻鳥放棄,奢想去捉樹上的千百隻鳥,結果連一隻也捉不到。因此,雖然你覺得現在的情況很不理想,但置身於禪七中,依然是修行的大好因緣。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7 心的詩偈|〈信心銘〉三祖僧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