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7 心的詩偈|莫存順逆

聖嚴法師

莫存順逆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何者是「順」?何者是「逆」?「順」是指喜歡的心,「逆」是指不喜歡的心;有此喜歡、不喜歡的兩種心,佛道就不會現前。修行時不該心存愛憎、患得患失。有人打坐很得力,自認快開悟了,於是就在那裡等開悟。其實,自覺快開悟時,心已散亂了,又如何能開悟?

曾經有位參加禪七的人在開始時非常努力用功,因此心理狀態產生某些明顯的轉變,當他察覺到時就驚慌了,心想︰「現在的我很好,如果變得連自己、連朋友都認不得了,那該怎麼辦?」這樣一想的結果,那次禪七打得一塌糊塗。這種矛盾心態經常影響修行者。參加禪七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自己,有所轉變時卻又擔心害怕。其實,修行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沉著、穩定,更像一個人,絕不會變得更鬼里鬼氣。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修行人經過一番修持之後,都變得更踏實、更有智慧。因此,既然來修行,就不要害怕轉變。

這種既希望得到又怕得到,希望進入又怕進入的矛盾心態,其實也是正常的反應。記得我年輕剛出家時也是如此,想到自己能夠出家就覺得很興奮,真正上山要剃度成為出家人時卻又心生恐懼,不知道將來在寺廟裡會遇到什麼事,心裡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有一些相信天堂的人也可能害怕死後升天堂,因為不知道真正上了天堂之後會有什麼結果。

一般人這種藏在內心深處的「我愛」平常並不明顯,在修行時就容易暴露,當弱點暴露時就表示修行有了障礙。我把這種情況告訴諸位,希望一旦出現這種恐懼的時候要及時察覺,不使它成為修行的障礙。

順與逆是相對的,因為有所喜歡就一定有所不喜歡,喜歡之物得不到就變成不喜歡。這種衝突的心態對於平常人是病,對於修行人更是大病。因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但要認清它,更要治療它;毛病消失時,便是見道處。所以,修行是來治病的。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掌握不住前面幾句的深意要旨,不管多麼用功終究徒勞無益,也不可能得到安靜。因為這並不是真正在用功,而是前念與後念不斷衝突,在這種情況下心又如何能安靜呢?

其次就是憎惡散亂、喜歡清淨,於是念念之間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散亂,不要散亂……。」這也可以使念頭逐漸安靜下來,但心裡卻又在想︰「我得到寧靜了,這正是我所要的……。」結果對於自心的寧靜生起執著。以這種心態來修行,第一,不容易得到安靜心;第二,縱然得到安靜心,也屬於執著於安靜的心而已。雖然如此,也已經很不容易了,總比心裡一直自我掙扎要好得多,但還不是很好。如果停留在這種情境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比方說,什麼都不要,只想寧靜修行。獨處時也許能保持這種心境,若不得不與人來往,可能就會有事情煩擾。孩子的吵鬧聲、朋友的來訪、工作的壓力……都可能困擾你。諸位中有一位打坐時會往後倒,我警告她不要倒下來,怕造成腦震盪。她回說︰「正好讓我什麼事都不知道,那該有多棒!」我說︰「妳倒好,但誰來照顧妳?誰來照顧妳的先生、孩子?腦震盪是生病,不是開悟,妳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連修行與愚癡、智慧與無明、煩惱與清淨都分不清,這種修行人只是糊塗蟲。

所以不該只求維持在寧靜的境界,那會墮於消極。如果心定不下來,不要覺得憎惡。對於不愉快的事不要排斥,對於愉快的事不要執取。把愉快的境界誤認是開悟,會給自己招惹麻煩。如果愉快的境界生起,不要執著於它,只要繼續修行。

修行禪法的人不能貪著靜境,而且禪宗也沒有要人甘於消極性的禪定。例如《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真正的工夫,要能隨時安定、隨時起動,而在動中還能夠安定,安定以後要起來隨時可以起來。禪是活活潑潑的修行,靜中得靜,不稀奇,必須訓練出動中能得靜的本事。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前兩句告訴我們正確的態度和情況。「太虛」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無所不有;它沒有個別的存在,只有整體的、普遍的存在。對於修行人而言,未達到「至道」之前先要練習拋棄愛憎的心態,因為有欲求、有厭惡就會帶來困擾,你所討厭的與你所喜愛的,只是事物的一體兩面而已。

從前有位大地主必須找許多人幫忙種田。他很欣賞他們努力工作,卻很討厭他們的飯量那麼大,心想這些人如果只做不吃的話就太好了。其實,他的喜歡和不喜歡根本是同一件事,既然是同一件事,就不必高興得到了喜歡的東西,說穿了,得到的也正是厭惡的東西,反之亦然。

有些人花了許多時間、精神談戀愛,好不容易追上了女友,婚後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可是好景不常,太太基於愛戀丈夫,便限制先生的行動,不能隨心所欲,先生想回到單身,卻為時已晚。

所以,修行人要時時刻刻鍊心,不追求什麼,也不討厭什麼,因為一切好壞原本是一體的。當我們認為得到時,其實並沒有得到;認為失去時,也並沒有失去──既然是整體,就無得無失。當我們見到佛法的智慧時,看到的一切都是完整的、現成的,沒有一樣心外之物,全都是自心的顯現。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為有所揀擇、取捨,因而覺得有欠有餘。無取無捨則一切現成、圓滿。因此,修行時不要貪求好現象,也不要討厭壞境界,只有不拒不求,才能無欠無餘。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7 心的詩偈|至道無難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7 心的詩偈|一種平懷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