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禪與人生

聖嚴法師

禪與人生

非常感謝《中華日報》的邀請,及臺南民眾的熱烈支持,前來捧場。許多人透過媒體,知道花蓮有個證嚴,而不曉得臺北法鼓山有個聖嚴,還有人以為是同一個人。倘使今晚大家真是因為搞錯而來,那我真要說聲抱歉。

一、什麼是人生

人生是苦樂憂喜,人生是悲歡離合,人生是成敗得失,人生是生老病死,人生是富貴貧賤,人生是善惡是非……,除了上述六項外,尚有許多名詞可說明人生。今日且以佛教觀點來透視人生。

(一)人生是苦樂憂喜

佛家講人生是苦,一般人卻講求歡樂。歡樂是事實,但為時短暫。享受之前要歷經苦,享受之後還是苦,因此許多事僅見中間一點是樂,前後兩端仍是苦。

憂是憂慮、憂愁,對未發生的事先憂,發生後,未有結果亦憂。喜與憂就如樂與苦,喜是短暫,憂仍較長。佛法對人生的解釋如此。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可見喜少憂多。人生常憂慮,即或要「走」時還是免不了擔心。擔心不知何往,擔心子孫禍福,更擔心以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二)人生是悲歡離合

喜家族團圓,悲生離死別。夫妻在談戀愛時是苦是樂?小說家以「苦酒」比喻戀愛,可見愛中仍是有苦,婚後仍免不了時苦時樂。

以我個人而言,也是勸合不勸離,贊成合不贊成離。我雖出家,但我主張在家人既已結婚,就不要分離。

(三)人生是成敗得失

人的一生過程,不離成敗得失中打轉,失敗可說是一種鍛鍊。拿今晚來說,不要以為有許多人來聽講,就是聖嚴的成功,事實上,成功的是《中華日報》,大家都是看《中華日報》而來;若是上了大當,我講不好,大家要罵,不要罵我,要罵就罵《中華日報》!(哄堂大笑)

凡人得到的,不會認為已經夠多;付出一點點,卻感到付出很多,人大抵如此。俗話說「忘恩負義」,話雖毒,不失為寫照。有些人有了一點成就,就認為全是自己的努力成果,絲毫未想到,別人也同樣有所付出。

(四)人生是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是一生必經的過程,沒有人能避免,人都不希望死,卻非死不可。相反地,人都希望別人祝自己長壽健康,卻沒想到長壽健康是有條件的。

(五)人生是富貴貧賤

過去光腳上學讀書十分普遍。如今誰還光腳?因此今天大家都稱得上富貴中人,不屬富貴,怎有時間來聽法師說「禪與人生」?(掌聲)

貧賤與富貴無法常保。富久了自會懈怠,富過三代者必是不多;貧家反能出現偉大人物,但往後又不過三代。富貴只是曇花一現,如果人人皆富貴,就無貧賤一詞,也無富貴一詞了。因此,如知處貧賤,就要加倍努力;如知處富貴,更應保持警覺。

(六)人生是善惡是非

善惡是非,是否有一定標準?善惡全是以是否「對人有利」而定,非以個人標準衡量。人常不以為己惡,甚至做了強盜也不承認是壞人。是以善惡應以社會的共同標準作定則,以多數人的需求為依歸。

佛教徒當常反省,藉以發現自己的缺失。上述人生的特徵,要能了解,否則苦不堪言。

二、什麼是禪

我說正面是禪,反面是禪,正反兩面都是禪,正反兩面都不是禪。也許聽眾聽不下去了,要說這豈不廢話!

事實上,禪並不一定是什麼,也不肯定或否定什麼,禪是你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正面是禪,說明禪有其基本要件,那就是相信因果。沒有因果就沒有佛法,沒有佛法知見,就沒有禪法。

反面也是禪,佛法的道理是工具,並非目的。佛法能除去自我執著的煩惱,煩惱多就智慧少。《金剛經》說:「如筏喻者。」過了河後(悟道),筏(佛法)已不需要,拋之可也。道理有用,若執著道理,便成了障礙。

可是許多人顛倒過來,認為不需要佛法,也毋須信因果,或者是倒因為果,那便是野狐禪了。以平日佛前供養鮮花為例,供玫瑰或供百合,佛皆不會選擇,只要供花的喜愛,不論供這供那,或者供或者不供,全部都好!

我們談到許多問題,都是要從內心做起。

事實上禪的初步是不可有自己,只能有別人,別人要什麼,自己就是什麼。大家知道觀世音菩薩沒有固定形相,眾生要什麼,就示現什麼。

正反兩面都不是禪,這是更高一層了,對修行者或悟道者而言,並不要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也沒有一定的需求。根本上,沒有自己的立場和需要,但其存在如明鏡,漢來漢現,胡來胡現。

去年在加州一次演講後,有聽眾問:「你到底是開悟了沒有?」我反問:「你是要我答開悟呢?還是否定?」對方說:「只要實話實說就好。」我答:「實話實說,可真難說。我說悟了,你信嗎?我說未悟,你會認為未悟的人怎可在此大放厥詞!」

三、什麼是社會

社會是人生的舞台,它有許多的配合行為,例如:各種社會團體的宗旨,就是結合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一塊兒奉獻心力,貢獻社會。因此,不管是同行或者不同行,大家應該相互協助,共同關懷。

從信仰的關係來說,各人的角度容有不同,仍該彼此結合,各盡其力。但目前的社會,往往同信仰者還可相互幫忙,對不同信仰的就會排斥。若能相互包容、忍讓、學習,社會才有進步與和諧。而一般所謂社會,大抵只照顧自己依存的團體,而無視其他團體的利益。

上週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邀請一位牧師演講。牧師上台首先說:「對不起,我是基督教的牧師,一定會講基督教好。」這話一出,立即引起了同學掌聲,牧師反而感到納悶。我就對他說:「你說基督教好,這是正常。倘由我們來講,也不好說基督教比佛教更好呀。請你來,主要就是藉你的觀點來介紹基督教。」

結果,這位牧師,當場邀請我,下回去向他們基督教的學生演講佛學。以傳教士及法師的立場,各說自己的宗教為優,是絕對正常的,但也要能相互尊重,唯有如此,才能增進人類的幸福。能相互尊重,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就少了,對立、紛爭也少了。此時,似乎可以約略體會到「淨土」的味道。

四、什麼是淨土

什麼樣的地方是淨土呢?1.沒有困擾的生活環境,2.沒有罪惡的社會環境,3.人的內心不會矛盾及煩惱。

罪惡是什麼?簡單地說:罪惡因人造,罪惡因人起。煩惱之心是罪惡淵藪;損人利己和損人不利己,都是罪惡。個人對家庭、社會都會造罪惡,大罪惡是使人的財產、生命受到損害,小罪惡是令人煩惱、不舒適。

但人們往往不自覺地製造罪惡!大家只注意到報上綁票、強盜等大罪惡,卻忽略了自己的言行是否無意間也造成了傷人的小罪惡。我們常願社會無罪惡,卻少想到也讓自己不製造罪惡。

罪惡來自煩惱,煩惱則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內心的矛盾而來。自然環境的不正常,會令人不自在、不愉快,而如何適應自然環境,讓自己愉快,則是重要課題。

有一次在我們的「禪七」中,突然斷了電源,暑熱難當。我對大家說:「天氣熱,身體熱,由它熱,內心不要熱就好!」因為「天氣」、「身體」都不是「我」,摒除這些,自然熱不起來了。其實對付天氣、環境、內心的問題,都應以同樣的辦法來解決。

另有一次,我曾口頭對一位居士不太客氣,他回去就寫封信來,除了解釋他自己,又譴責了我。隔三天他來問我:「信接到了沒有?」我說:「接到了,也看得仔細。」他問:「你覺得如何?」我只說:「我已知道你如此說了,但我並不生氣。」這使他覺得意外,事實上天下本無事,只是庸人自擾之。

說起戰爭,應是人的天性,人與人爭,人也與自然爭戰。有次美國有「和平派」與「戰爭派」之爭,由於和平派聲勢浩大而贏了,結果報紙上標題:「和平派戰勝了。」這是多麼愚癡的諷刺啊!既是和平,還有戰勝嗎?

佛教徒要使世界不戰爭,就要由個人做起,以慈悲代替怨恨,世界上暴戾氣氛將會減少。人人接受佛法理念,世界也會減少紛爭。

所謂和平就是沒有恐懼,也就是不論生活、生存、名譽、財產都不受威脅。恐懼的心,與生俱來,恐懼來自不安全的感覺,而怕死則是不安全的主因。

身體是暫有的,學佛的人如何才能不恐懼?就是把自己當作:1.沒有生過,2.已經死了。唯有置死生於度外,才可免於恐懼。

因此,和平安樂的環境,不在心外,而是在各人自己的心裡。所以,如果在大家心中有了淨土,人間環境才是淨土。《維摩經》說「直心是道場」、「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若能做到心中無私、無欲、無貪瞋煩惱;所見世界,便無一處不是淨土。從佛眼看眾生,大家都是佛;因為佛的境界,沒有人能打擾他,使他煩惱,這不是淨土是什麼?我們雖尚未成佛,但可學其精神,要求自己學著來做,便能使自己的世界成為淨土。

下面用幾句話來送給各位,做為結束:「一念存好心,一念生淨土;一念離煩惱,一念見淨土。一處有人行善,一處即是淨土;處處有人行善,處處可見淨土。」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禪——自我的消融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禪與生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