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生命的圓融

聖嚴法師

生命的圓融

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記得去年和前年,我都在貴校做過演講,所講的題目都是同學們給我擬訂的,今天的講題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就「生命的圓融」,分四個段落來說明。

一、何謂圓融

圓融,是佛學上的名詞。比如《楞嚴經》卷四,如來云:「地水火風本性圓融。」中國的天台及華嚴二宗,對圓融之理,發揮得最詳盡。

圓有圓滿、圓熟、圓通的意思。圓滿是不缺少,缺則殘,少則虧;圓熟是不生硬,生則自感苦澀,硬則自傷傷人;圓通是不阻礙,阻者停滯,礙則損失。

人都祈求圓滿,比如說:希望財富圓滿、事業圓滿、家庭圓滿等等,不圓滿則不幸福。

圓熟是完全的成熟,不是勉強的。一個人的人格達到成熟或圓滿的境地,便是「完人」。所以大家都盼望自己在有生之年達到圓熟的程度。

圓通是佛學專有名詞,圓是性體周遍,通是妙用無礙。《楞嚴經》有二十五位大士,各個依一門而圓通諸門。

如果自身是圓形的,又能繞著圓的形狀走,便不會遇到障礙,且能四通八達,無論從哪一點起步,都通行無阻。時間的流轉或循環,空間的迴旋或運行,都可根據圓的道理來形容。

圓融是圓滿的融和、圓熟的融合、完全的交融。融和是不衝突,沒有利害、彼此、前後的衝突。融合是不對立,沒有你我、內外、大小的對立。交融是大同不礙小異,同則不會摩擦,異則各顯其用。

譬如:這間教室裡的八盞燈,同時打開,則每盞燈的光,互相交錯,彼此不相妨礙,這就是融和、融合、交融。燈和燈彼此是個別獨立發光的體,但所發出的光是相互融通的;換句話說,是在差別中不否定整體。差別的任何個體各有其價值和作用,而價值與價值彼此之間,不但不相妨礙,且是相輔相成。

我們看到教室裡每盞燈都個別地在放光,光與光交互集中在一起,光的亮度便相對地增加。因此每一個生命與生命之間,應該都有圓通和圓融的關係,這才是理想的社會及理想的世界。否則的話,我們只看到衝突、矛盾、差別,彼此互相猜忌鬥爭,那麼社會將是到處混亂的,人間必是互相傷害的,這是非常不幸的。

二、何謂生命

(一)生命之定義

「生」為物體在空間位置中的發生,「命」為物體在時間單位上的延續。凡是發生了的物體,在時間上繼續地發生下去,便是生命。譬如:草木等的生物,或人類以及其他的動物,以及一粒種子或胚胎開始萌芽,並繼續不斷地變動、成長,這就是生命。

(二)生命有兩類

1.無情的生命:如花、草、樹木等的植物。

2.有情的生命:如人、畜,乃至昆蟲等的動物。

也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說,花、草、樹木也有感情。只要有人天天去照顧它們,或對它們說話,放音樂給它們聽,它們便長得非常茂盛且生機盎然,反之,若不愛護照料它們,或者成天地詛咒它們,則可能會逐漸地枯萎而至死亡,所以認為草木也應該算是有情。

其實,有情的動物與無情的植物,最大的不同處,在於神識及神經的有無。

植物無神經,亦無神識,只有自然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也無死亡的恐懼,故稱無情眾生。有情眾生,乃有求生之意願,也有死亡之畏懼。

恐懼死亡是人內心的活動,而直接感受到傷害卻是神經系統。神經使得我們的頭腦產生記憶,從記憶的累積而變成知識,從知識轉為思想,再由思想產生死亡的恐懼。這種記憶和了解,便非植物所能。若僅有神經而無思想記憶者,可稱植物人了。

人類的恐懼不僅僅是恐懼當時的危險,而且也憂慮未來任何危險情況的發生。因此人類的恐懼心,比任何種類的動物都來得敏銳。愈是低等的動物,愈沒有思想和記憶。僅是單純的神經反應,受傷的當下會痛,痛過以後便忘了,因為牠沒有記憶,故也不知憂慮。高等一點的動物,如老鼠、貓、狗等都有記憶,所以牠們怕受傷也怕死。

若以佛的法性身而言,有情無情,毫無差別;依凡夫的層次而言,無情物不是有情眾生,不能說沒有差別。

三、生命的差別相

差別和統一是相對的。譬如:我是出家人,你們是在家人;你是男生,她是女生;我是老人,你們是年輕人等等。差別相可以歸納成兩點來說明:

(一)有情與無情的差別

動物與植物是有差別的。張獻忠的〈七殺碑〉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善以報天。」天是整體的,而天下確有種種的差別相,這差別相是指萬物。有人再把人和萬物分開,認為除了人以外全部是萬物,不管動物或植物都是用來養育人類的,這種思想和《舊約.創世記》有類似之處。

〈創世記〉說到神創造萬物以後,要人管理海中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活物,上帝將地上的植物、菜果賜給人做為食物,又將草木賜給鳥獸等做為食物。這裡的「上帝」也是整體的,上帝所創造的人、菜果、萬物便有了差別,上帝創造的萬物中,又分無生的礦物,以及有生的動物和植物,有的是供給人與動物住的、用的,有的是給人吃的,有的是給動物吃的。這些便是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植物、礦物的差別相。

佛法則將世間萬法,分作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或分作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對於精神、物質、身、心、自然環境等,分析得非常清楚。

(二)凡夫與聖賢的差別

在有情之中,凡夫有六類: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聖人有四類:佛、菩薩、獨覺(辟支佛)、阿羅漢。這也是差別。佛是人格的徹底完成者。菩薩、獨覺、羅漢,是努力於人格的完成而尚未圓滿者。

這四類聖賢,若示現人間身時,假如他們沒有說出自己是聖者,一般人是不易察覺的。佛菩薩能夠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也可以在任何一個時空出現,更可能出現一下子就突然不見了。然而在人性向善的光輝之中,在凡夫的行為裡邊,也可顯現出佛菩薩的特質,而且這些人雖不即是佛菩薩,卻有一部分類似於佛菩薩的功能。可見在差別之中,仍有通於圓融的一面。

自然界的森羅萬象,每樣都不相同,就連我們兩手的十指也各不相同,同胞的兄弟姊妹,甚至孿生兒也不一樣。但是各類之內,小異不礙大同,差別不妨統一,一切眾生皆有本具的圓融佛性。

四、如何完成生命的圓融

(一)以教育來促成

首先理解到,人為了自利,必先利人;為了求得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著尊重他人。再從對於人的尊重而擴大到對於生命的尊重,儒家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6便是以平等的心態來接納他人,乃至接納有情無情的一切生命。

佛教戒殺放生的慈悲精神,即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的生命,復以空、無相、無願來引導慈悲濟世的方向。這些都得從教育的熏陶著手,從小智而進步成大智。故就佛法而言,想獲得智慧,須經聞思修的三個層次,而使眾生的生命,趨向於圓滿的境地,接受從他而得和自我開發的教育。

從古至今,許多的大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教育人類如何地完成自己的生命。生命有個人的、社會的、歷史的、宇宙全體的以及圓融無礙的不同等級。也就是從自私自利的生命,可因教育的設施而昇華為與社會、歷史、宇宙全體的生命。

佛法雖說眾生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但卻不能缺少良師益友所謂善知識的誘導,也就是教育的功用,使人從無知,而知分辨邪知、淺知、正知、深知的不同。

比如:一般偏激的宗教徒們,認為逼殺異端可以升天;一般的人認為猛獸、毒蛇等全部該殺,因為牠們會傷人吃人。這便是邪知及淺知。若依佛法的立場,雖是邪見者,終究也有成佛的一天,雖是毒蛇猛獸,也有其求生存的權利。如果站在平等的立場看生命,則每個生命都該受到尊重。若想使人知道並認同這種正見,當以教育著手。

在佛教的高僧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大修行人,都不畏虎、狼、獅子等野獸,那些凶猛異常的動物都變成他們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大修行人都有一顆慈悲心,而且也沒有以自我為環境的中心,就因為他們「無我」,所以當他們看到任何東西時,就像鏡面的反映,只有被他們所看到的東西,而沒有覺得「我」看到了東西。因此凶猛的野獸也視其如同類而親近他們。

這種事,乍聽起來好像神話,當然,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他們有強烈的「我執」,不僅和異類之間是對立的,和另一個人之間也是對立的,乃至同一個人的心與身之間也是矛盾的,所以總有一些摩擦,而不能相安無事。

從教育可以讓人理解到,此一生命和彼一生命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倘若我們能夠尊重其他的生命,那些生命至少可以不畏懼我們,如果不尊重他們,並且隨時可能傷害他們,他們為了自衛,當然會把我們當作敵人。儒家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將親人視同自身的骨肉,再將一切人視同自己的親人,然後更將一切生物視同自己的家人,而給予照顧。

一般人最多能視親人如自己,唯世間聖者能夠視物如己。所以人類的暴戾之氣,雖可藉教育來矯正,卻不能說僅從知識上的了解和接受,就表示事實上可以改正。從古至今,很多的讀書人,仁義道德能說能寫,但他們自己,往往又被他人譏為「文人無行」或「眼高手低」。所以除了知識的教育,尚須更進一步,從事身口意三種行為的實際修持。

(二)以修持來完成

此所謂的修持,不外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戒為基礎,以定為過程,以慧為目標。此中的定學是先從差別的散心,至集中心,再至統一心。當達到統一心時,不僅是知識上的懂得物我一體是什麼,也會親自體驗到物我一體的境界是什麼。那時便會感到生命的整體性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內涵是充塞於宇宙而無限圓滿的;生命的存在是究竟圓熟的;生命的活動是圓通無礙的。那便是差別相的大融合。

上面提到的生命裡如缺少體驗,則知識和生命是無法相結合的,因此須從體驗來達到「生命圓融」的目的。體驗必須要有方法,或許有些同學知道,我指導禪的修行方法,已有好幾年了,所謂禪的修行方法,本來是不歷層次而頓超直入的,可是對於初步修行的人,還得先由觀想入手。

第一步是把散亂心變成集中心,再從集中心而達到統一心。然後將此統一心粉碎,即成無心,便是禪境。此處的心的意思,是念頭和思想的代名。我們平常所謂的心,經常都在想東想西,故喻如「心猿意馬」,念念不停止。因此要用方法將之導入軌道,便是由散亂的變成集中的,從集中的進一步成統一的。

從散亂變成集中以後,你的念頭轉過來會支持你在方法上精進努力,使你牢牢地掌握住自己所用的方法。從集中到統一,即已從念頭單一化的連續,而變成了無限深廣。如果,從前念到後念,綿綿不斷,稱為「念頭成串」,這是時間的統一;若再從成了串的情況,變為深廣無限,便是空間的統一。時空統一之時,即會體驗到物我一體、內外一體、自他平等、天人合一的心境了。

達到這程度以後,生命是整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內涵是充塞於時間和空間的。但此仍在大我的層次,若能更進一步,大地落沉,虛空粉碎,才是生命的究竟極致,圓融無礙。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禪與藝術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生命與時空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