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聖嚴法師

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這個時代,由於交通工具方便,通訊設備靈活,所以使我們感覺到世界愈來愈小,最麻煩的是個人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也愈來愈強烈,困惑了自己也迷失了自己。那麼,佛法對於我們現在的人類究竟能提供什麼幫助?

一、娑婆有無盡的親切

佛法的觀念,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在宇宙中所占的位置,就像恆河中的一粒沙。當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如此地渺小,小得像我們自己的身體一樣,甚至於小得像個拿在手上的皮球或彈珠那樣時,就能解除我們的壓迫感。

如果用佛教的修行方法來體驗我們內在的世界,也就是說,進入禪慧的經驗後,就能夠使我們發現不只是外在有無限大的宇宙,我們的內心世界遠比那外在的宇宙更大,而外在的宇宙既然是無限大,內心世界更可以大於無限。修行的方法,會讓我們體驗到內在世界是無限地深、廣、遠、大,實際上是超越於無盡的太虛。

佛法告訴我們,所有一切的眾生,在過去、現在、未來無量的生死之中,彼此都曾經是、也即將是親戚、朋友、兄弟、姊妹,無量的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曾經是、也即將是我們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從我們的身體變成物質環境,而物質環境又變成了我們的身體。因此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都曾經是我們的捨生命及受生命處。」這是多麼地親切啊!

如果我們通過修行的經驗,就可以體會到所有的有情、無情,不管是動物、植物或礦物,外在世界和內心世界並沒有分開。我們個人的身心,和所有的人以及一切眾生,都是連在一起,而非孤獨地存在。

所以,當我們能用佛法的觀念和修行的方法,來做為生活的指導以及生活的體驗之後,會使得我們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很大的,對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會感覺到非常地親密而不是那麼疏遠的。

二、忙是佛的生活

在這個大家都非常忙碌的時代,做為一個修行人是不是也該忙呢?做一個修行佛法的人,也有非常忙的時候,他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呢?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印度的人民都是很悠閒的。可是釋迦牟尼佛跟其他的印度人不大一樣,他的一生,從出生到涅槃為止的八十年間,都是非常地忙碌。年輕的時候,他忙著學習文的、武的、宗教的、哲學的、藝術的……,各方面的學問。接著出家以後,很精進地修行了六年苦行,什麼方法都學,然後成佛。成了佛以後,他更忙了。我們從他遺留下來的經藏、律藏裡,可以看到在他的四十多年之間,為了教化眾生,在恆河兩岸東奔西走,關懷人間,指導徒眾,很少有一天是坐著休息的,可見得「忙」就是佛的生活。

「忙」沒關係,不「煩」就好;「忙」不是問題,「煩」就變成了困惱。面對許多的事情,如果你只管處理而不擔心它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困惱了。

三、內心清淨.環境清淨

我們這個世界的環境是愈來愈麻煩了。呼吸的空氣、所吃的食物、生活的地方,漸漸地愈來愈汙染了,好像我們慢慢地就要生活到垃圾堆裡去一樣,因此,有許多人發起環保的運動。可是,在臺灣某地,最近為了環保,結果製造了更多的環境汙染,甚至為了爭執保護環境而殺了人!

如果從佛法的立場來講,這都是很愚癡的事。這是向心外征服、要求、期望的結果,那只有增加更多的混亂,而不會使得這個世界真正地得到保護。佛法主張我們每一個人應從自己的內心清淨做起,減少貪欲、仇恨、愚癡、傲慢、懷疑。這些心理的問題減少了的話,我們的環境自然而然地就會清淨,自然而然地就會衛生,也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保護。

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呢?這要一方面依靠佛法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要以佛法的修行方法,促使我們的心,從煩惱而變成清淨。心清淨,則世界清淨;也唯有內心世界清淨,才能夠真正見到外在環境的清淨。

四、心眼如鏡.歷歷映現

我們從童年開始到老死為止,所見到的人都是凡夫的普通人。普通人之所以稱為普通人,是因為有貪、瞋、懷疑、傲慢、愚癡等的問題。如果能夠反省到:假如我是個聖人的話,那些凡夫的種種問題對我來說,應該都不是問題;正因為我也是個普通的人,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問題,那我便能夠原諒別人了。能了解自己也是個凡夫,也會做錯事,也有缺點,就會同病相憐地原諒別人,諒解我們環境裡所見的人都是凡夫、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問題是正常的,不討厭他們或怨恨他們,這在佛法裡稱為「慈悲」。佛法指導我們不責備他人,應以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去諒解他人、關懷他人,同時檢討自己、改善自己。漸漸地,對人、對己都會和平相處,所處的環境也會漸漸地清淨起來。

我們自己若沒有貪心,或減少貪心的話,對於物質的追求和浪費就會盡量減少,製造髒亂的機會也就相對地減少了。如果我們對於他人愈來愈有同情心、諒解心,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發生的環境汙染,也會愈來愈少。

因此,只要有一個人修行佛法,這個世界就會增加一分寧靜、安定和清淨。所以,佛法對於這個世界是太重要了。

佛教並不反對物質生活的需要,但是,也不贊成過分地追求和浪費。佛法的修行並不局限於個人,但是,首先應從自己內心做起,然後影響他人。所以我們在臺灣,正在建設的法鼓山的理念有兩句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這兩句話就是佛教對現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今天演講的主要內容。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8 禪的世界|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