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9 禪鑰|禪如何用於日常生活

聖嚴法師

禪如何用於日常生活

一、學佛有層次

此次前來南美洲有很多巧合的因緣,一是為參加聖保羅中觀寺的開光典禮,二來拜訪此地法師及華僑界居士們。

今天的題目是陳慧淨居士在午飯後才告訴我,希望聽「禪如何用於日常生活」。我臨時匆促擬了大綱,希望大家不要失望。以往有好多的中國人講佛法,比較籠統,而且有民間迷信的傾向,又不注意層次。今天我則是有層次地來講,那便是如何學佛、修行,最後能達到什麼目標。以往人們一聽到佛教,就認為是迷信,僅會消極地誦經念佛、消災求福、超度亡魂。其實那是宗教信仰的層面,雖也有其必要,然而佛法的利益、正確的觀念和方法,是要給活人用的。

二、禪與淨都是整體佛教

禪如何用於日常生活?先當了解禪與佛教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禪與佛教不一樣?

有人認為禪宗為佛教整體中的一部分,這個看法不一定正確,佛教與禪實是分割不開的;最好是說:「佛門雖浩瀚,方便有多門,若從一門入,即見其全貌。」所以禪宗是佛教的一個門,不僅是佛教的一部分。

在近代中國佛教裡,把修行分為兩大類:一為念佛法門,叫作淨土宗,一為禪修法門,稱為禪宗。若將禪與淨土,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門,也是錯的;若說參禪即不念佛,念佛即不修禪,那也不對。因為念佛的方法也是禪的修行法門之一,禪修基礎的重要,被列為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一支,故與念佛的淨土法門不相違背,而且能夠相輔相成。所以在中國,自五代及宋朝開始,許多禪宗大德特別強調參禪與念佛並行,稱為禪淨雙修。像明末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祖師也是禪宗的禪師,近代虛雲老和尚,是禪宗的祖師,但他也勸人念佛並主持佛七。念佛往生淨土,參禪明心見性。禪修得力,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亂,保證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念到心無妄想雜念,正好可參「念佛是誰」的話頭。一旦「疑情」的話頭成片,便接近悟境的現前了。

念佛工夫已深,正好可以參禪。念佛時妄念紛起,也不妨反問:「念佛是誰?」用來打住妄念,正好又是參禪的方法,好像是在提醒自己,正在做著什麼。

今天下午,在汽車上,有位居士問我:「念佛的方法是什麼?」因為他常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問題就是在他沒有警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為何一邊念佛一邊妄想?若能常常反省,妄念就會愈來愈少。儘管如此,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也是不錯。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一面做壞事好多了;若能紮紮實實一心一意念佛,才易得致一心不亂,而與禪定相應。所以說禪宗與淨土宗都是全體的佛教,念佛與參禪修法雖小異,也都是最好的辦法。

三、如何是佛教?

淨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歸宿,所以三世諸佛,各有其果位上的清淨國土。禪修是修行佛道者共同的條件,所以無論大小乘的修行方法,不能沒有定、慧的工夫,定慧不二便是禪悟。由此可知禪、淨兩者,都是整體的佛教,淨土是從果德著眼,禪修則是由因行著手。

至於如何是佛教?諸位可能聽過這樣的四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非常有名的〈七佛通誡偈〉,即是離我們最近的過去七佛,成佛之後都是以這個偈子教誡他們的弟子。許多人對這四句話也都耳熟能詳,人人會說,但不容易做到,因為它是佛教的總綱。

有的人認為只要不做虧心事,便是好心人,而且說,心好的人便勝過吃素的人。這是似是而非的說法,因為吃素的人之中,可能有少數人偶爾做了壞事,但是吃素的人中,難道沒有好心人嗎?若是吃素的人,也有好心,那不是更好嗎?

不過,怎樣才算好心?這其中有很多學問。不做惡是好心,止惡行善是好心,行善不求回饋是好心,誓度一切眾生是好心。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有限無限等不同的多作用、多層面。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認為自己是好人,出家後不久,即跟我說他的心不淨、語不淨、身不淨,覺得罪障很重。其實若不學佛修行,許多人因為沒有標準就會認為自己是有好心、做好事的好人。若能好好地靜下來反省一下,便可發覺,每天所做的壞事、說的壞話、想的壞念頭,還真不少呢!所以「諸惡莫作」並不容易。

至於「眾善奉行」,是教我們盡可能地多做些好事,只要是對大眾有利的事,都當義不容辭地全力以赴。

至於「自淨其意」,即是打內心起,不存惡念邪念,更不容有邪見。還要做到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淨,那就不是很容易了。有人問我:「為何要誦經、念佛、拜佛、打坐、拜懺?」其實這些都是為了達到自淨其意的目的而設的修行方法。

四、禪的內容是什麼?

談到禪的內容是什麼?我也有四句話,貢獻諸位參考:「有善有惡,知善知惡,為善止惡,不思善惡。」它們也是有層次的。

「有善有惡」即是在人間社會,各有各的善惡標準,只要是宗教、種族、政治、經濟等的立場不同,善惡的標準往往就會相反。經常一個人被一方視為神聖的偉人,另一方看作惡魔與罪魁。縱然在同一個宗教之內,也可能由於觀點的不同而互以惡魔相待,黨同伐異,善善惡惡。也可能由於利益的互惠,早上仇視的敵人,晚上成了親密的盟友。故從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間的倫理,雖然有善有惡,其實是善惡不明。

「知善知惡」必有其客觀的標準,否則,仍與有善有惡而善惡混淆的層次相同。其客觀標準,可有兩個原則:一是以社會共同的立場為標準,所謂公是公非:二是以自我的良心為標準,所謂設身處地。

每個社會因不同的文化層次及時代背景,即有不同的標準,即使是生活於共同的風俗習慣中,在不同的情況下,其公認的善惡標準也不會一樣,古代與現代的標準又有差距。所以地域性及階段性的「公是公非」,並不就是正確的判斷;唯有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在這個社會如此、在那個社會也如此,儘管風俗習慣不同,但原則不變,這才是真正的善與惡的標準。因此以佛法的立場來看,其善惡標準是以護生為第一,不認為外教徒為魔鬼,只能說他們的層次不夠高,但基本上沒什麼問題,應該承認他們的價值。

至於「設身處地」的良心準則,可能對也可能錯,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學識見聞是否夠深廣,人格的成長是否夠健康,否則所謂良心,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見。

「為善止惡」是在知善知惡之後,從認知心發展成為語言行為及身體行為。既然能依客觀的標準,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便當盡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約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僅止於不傷害他人,而且要更積極地修福修慧。此在佛法中,有所謂「四正勤」的德目:「已生之惡當斷除,未生之惡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長。」以此四德能斷懈怠,故又名為「四正斷」。這是在修道過程中,必須時時提起,念茲在茲的工作。

「不思善惡」即是修行到了心無罣礙得失的解脫層次,必定會從善惡相對的「有」,而至超越於善惡執著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對於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薩而言,他雖為了眾生得度而說有善有惡,而說知善知惡,而教人為善止惡,但在他們的智慧之中,乃是無善無惡的。

我常說:「世界上有壞事而沒有壞人。」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惡的程度?不算,因我還有善惡之分,但我至少已根據佛法,考慮到人的本質都可能是好人。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為受了環境的影響,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動了壞念頭、做了壞事,但在這之前及之後,這個人不見得一直在做壞事,也不是永遠都在做壞事。只是在那一剎那間,念頭混淆而導致行為的錯誤。因此可知,人在基本上都應該是好人。

曾經有人問我:「若有一個強盜殺了人,而他自己也受了傷,逃到你的廟裡去,你會怎麼處理?」我說:「當務之急,是先救人一命,不過問他是如何受傷的。」即使是做了壞事的人,也有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如果我們常去盤算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會得,何者會失,那就不是超越,也不能從煩惱中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宗的六祖惠能,在他從五祖弘忍座下得法傳承衣缽之後,逃往嶺南途中,被惠明追上之時,六祖便把衣缽放在石塊上,任他取走,惠明則說:「我不是搶衣缽而來,是為求法而來。」惠能便說:「既然為法而來,請將心放平靜,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麼時,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六祖壇經》的「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不須想到善與惡的問題,超越了善惡相對的執著心,主觀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執著、煩惱,全都放下之際,就是本來面目顯現了。所謂本來面目是什麼?即是無所罣礙的清淨智慧心,又稱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就是無得失的心、非善非惡的心。

五、禪的理論是什麼?

禪的理論是什麼?即是「似有似空,知有知空,悟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四句。

何謂「似有似空」?請問諸位,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了鈔票是不是會有煩惱?沒有鈔票是不是更煩惱?究竟有了好還是沒有的好?相信沒有人會說沒錢是好的。而禪所謂的有,是指有形的財產和無形的功德。無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於有形的人力、財力、物力來完成。從有錢財而變為有功德,已是一大進步。因身外乃至身內的財物,猶如過眼的雲煙,不持久也不可靠,功德則是盜賊搶不走、水火壞不了的,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帶得走的。

如果更進一步,對於功德,也不該執為實有,否則就是有為有漏和有限的功德。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齋僧的善事,菩提達摩卻說他沒有功德,那是因為梁武帝執有功德,希望有回報,便不是無上功德。故當以「似有似空」來做一切功德,是最好的。同時也要以「知有知空」的層次,來指導自己,配合他人。因果的定則,必定是有,因緣的聚散,所以是空;不為福報而做功德,為求佛道,當勤修行。

「悟有即空」又是更深一層了。《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所成的人生是有的,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觀照,即知五蘊無常,五蘊本空,便是悟有即空。若見五蘊即空,便不會執著貪取五蘊,也不致厭離討厭五蘊。所以患得患失的人,不能見到「悟有即空」的境界,若能「悟有即空」,則在得意時不會忘形,在失意時不會絕望,成功沒有止境,失敗不會持續。能做當做的便要不斷地做去。

「非有非空」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空」,《金剛經》說「非法非非法」也即是這層道理。執「有」會煩惱,執「空」則消極,不執兩端就會左右逢源。例如今天的我,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為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了建設法鼓山成為世界佛教的教育園區,若你們問我需不需要錢時,我一定說很需要。可是錢對我而言,就跟沒錢一樣,因這只是個管道,取有補無,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侶,兩袖清風。這樣的情況,說我有錢不對,說我無錢也錯,宜說「非有非空」才好。

六、我願無窮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萬人在推動淨化世界的工作,大家也期望能成長得很快,早日完成大業,而且常有人會問我何日能夠完成?我總是回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何日完成則不知道。」因此有位居士問我:「如此說法,是不是對於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我說:「怎麼會呢?」我對法鼓山理念的推動,是有絕對信心的,今日世界需要它,永遠的未來世界也需要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全世界只要還有人類的日子,都會需要法鼓山的理念來幫助。這不是我的狂妄,也不是我的智慧,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來已歷二千六百年,經過無數人的弘揚傳承,我聖嚴只是參與弘揚的一分子;而且釋迦世尊以及歷代祖師先賢,都還沒能把全世界佛化淨化,我是何人,怎麼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不是我沒信心,而是我不能說這種話的。不過,做為一個佛教徒,應當效法菩薩的悲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我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來共同推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9 禪鑰|佛在心中.口中.行為中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09 禪鑰|禪修與信仰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