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1
出自《列子.楊朱篇》。
2
出自《論語.顏淵篇》。
3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3b24-27)。
4
中譯本書名為《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法鼓文化出版。
5
此段故事未見於《高僧傳》,在《華嚴感應緣起傳》第一卷,〈適會神僧〉一篇中則有類似的記載,主角並非華嚴宗第四祖清涼澄觀大師,而是唐苑律師,聽到的並非《八十華嚴》而是《六十華嚴》。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0 禪門|讀經與修行
校註
出自《列子.楊朱篇》。
出自《論語.顏淵篇》。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3b24-27)。
中譯本書名為《心的詩偈——信心銘講錄》,法鼓文化出版。
此段故事未見於《高僧傳》,在《華嚴感應緣起傳》第一卷,〈適會神僧〉一篇中則有類似的記載,主角並非華嚴宗第四祖清涼澄觀大師,而是唐苑律師,聽到的並非《八十華嚴》而是《六十華嚴》。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0 禪門|讀經與修行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
網站隱私免責說明:點擊查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