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註
後收錄為《聖嚴說禪》,法鼓文化出版。
參見《宏智禪師廣錄》卷三(T48, no. 2001, p. 31a16-24)等。
參見《無門關》(T48, no. 2005, p. 296b20-23)等。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3a14-b1)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九(T51, no. 2076, p. 264b15-c13)等。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9c26-28)等。
參見《百丈懷海禪師語錄》( R119, p. 820b6-7)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T51, no. 2076, p. 246c8-p. 247c6)等。
參見《楞嚴經宗通》卷五(R25, p. 173b2-4)。
參見《五燈嚴統》卷三(R139, p. 174b13-17)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五(T51, no. 2076, p. 244a7-c13)等。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1a5-12)等。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R136, p. 464a1-1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四(T51, no. 2076, p. 231b12-25)。
參見《法華經》卷二〈信解品〉第四(T9, no. 262, p. 16b25-p. 17b17)。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7b29-c12)。
參見《六祖壇經》(T48, no. 2008, p. 357c11-13)。
參見《宋高僧傳》(T50, no. 2061, p. 756c7-1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T51, no. 2076, p. 246c8-p. 247a21)等。
參見《百丈懷海禪師語錄》(R119, p. 817b1-8)等。
參見《敕修百丈清規》卷二(T48, no. 2025, p. 1119b2)。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六(T51, no. 2076, p. 249b26-c21)等。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9c19-20)等。
參見《龐居士語錄》卷上(R120, p. 55a4-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八(T51, no. 2076, p. 257b18-p. 259b1)等。
參見《龐居士語錄》卷上(R120, p. 55a13-15)等。
參見《無門關》(T48, no. 2005, p. 296c28-p. 297a7)。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3b12-p. 814a4)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4a19-20)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2a12-b13)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2b14-16)等。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7a7-13)等。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8a1-4)等。
雲巖曇晟也是百丈懷海的弟子,並曾擔任其侍者達二十年。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81b2-3)等。
參見《指月錄》卷十(R143, p. 228a16-p. 230a6)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T51, no. 2076, p. 276c7-p. 277a18)等。
參見《五燈嚴統》卷二十一等(R139, p. 956b17)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T51, no. 2076, p. 276c7-p. 277c6)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33a3-5)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31b11-13)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55b6-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09b1-20)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09c17-27)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1b16-p. 312b8)等。
參見《雪峰義存禪師語錄》卷上(R119, p. 950b12-14)等。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19b22-26)等。
參見《雪峰義存禪師語錄》卷上(R119, p. 949a9-10)等。
參見《五燈全書》卷一○八(R142, p. 104a17-1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23c21-p. 324a25)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19a2-13)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T51, no. 2076, p. 421c8-p. 422a3)等。
參見《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T47, no. 1985, p. 500b21-22)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二十(R138, p. 788b13-p. 789a16)等。
參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十五(R127, p. 979b5-6)等。
參見《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T47, no. 1990, p. 585c25-26)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T51, no. 2076, p. 457c2-3)。
參見《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T47, no. 1991, p. 588a25-b12)等。
參見《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T47, no. 1991, p. 588b2-5)等。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3b12-p. 814a2)等。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1a5-10)等。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1a5-10)。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5a12-18)等。
參見《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T48, no. 2012A, p. 384a12-13)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三(R138, p. 83b15-p. 84a10)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27b4-p. 133a14)等。
參見《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十五(R115, p. 171b6-11)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四(R138, p. 121a14-p. 122a4)等。
參見《楞伽師資記》(T85, no. 2837, p. 1284c21-p. 1285a19)。
參見《善慧大士語錄》卷四(R120, p. 52a16-p. 53b2)等。
參見《指月錄》卷十一(R143, p. 270a6-9)等。
參見《百丈懷海禪師語錄》(R119, p. 818b16-17)等。
參見《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二十二(R115, p. 268a10-11)等。
參見《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T47, no. 1986A, p. 514b17-19)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十五(R138, p. 552a5-12)等。
參見《五燈嚴統》卷五(R139, p. 261a13-p. 262a9)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七(T51, no. 2076, p. 255c24)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 T51, no. 2076, p. 439b20-p. 440a2)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5c5-17)等。
參見《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T47, no. 1989, p. 577a7-21)等。
參見《禪門鍛鍊說》(R112, p. 992b1-2)等。
參見《玄沙師備禪師語錄》卷中(R126, p. 417b4-6)等。
此處應指「雪峰義存並非尚未開悟」。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09b1-c5)等。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二(R136, p. 796b3-p. 799a2)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1b16-p. 312c1)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20c1-29)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T51, no. 2076, p. 311b16-c18)等。
參見《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語錄》(T47, no. 1991, p. 589c16-17)等。
參見《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T47, no. 1986B, p. 526b6-8)等。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
參見《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T47, no. 990, p. 582b6-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17b13-p. 318a24)等。
參見《維摩經》卷中:「眾生病則菩薩病。」(T14, no. 475, p. 544b26-27)
參見《聯燈會要》卷二十(R136, p. 762a3-13)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五(T51, no. 2076, p. 317b13-p. 318a15)等。
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廣錄》(R119, p. 814a11-12)等。
參見《五燈嚴統》卷五(R139, p. 252b1-p. 253b15)等。
參見《玄沙師備禪師語錄》卷中(R126, p. 428b12-14)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五(R138, p. 168b6-p. 169b1)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十三(R138, p. 478b6-p. 482a8)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五(R138, p. 163a10-p. 164a15)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五(R138, p. 173b9-p. 174b9)等。
參見《雪峰義存禪師語錄》卷下(R119, p. 965a12-14)等。
參見《五燈會元》卷十一(R138, p. 387a5-p. 388a6)等。
參見《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上(T47, no. 1987B, p. 538c20-21)等。
參見《指月錄》卷六(R143, p. 118b10-p. 119a9)等。
參見《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卷上(T47, no. 1987B, p. 538b1-2)等。
參見《黃龍慧南禪師語錄》(T47, no. 1993, p. 634a24-28)等。
參見《景德傳燈錄》卷十(T51, no. 2076, p. 276c7-p. 277a13)等。
參見《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卷上(R122, p. 679a4-p. 680a9)等。
參見《禪宗永嘉集》(T48, no. 2013, p. 389b20-21)。
參見《禪宗永嘉集》(T48, no. 2013, p. 389b21-22)。
參見《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T47, no. 1990, p. 584a6-15)等。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2 公案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