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禪與精神健康

聖嚴法師

禪與精神健康

一、物質的享受不可靠

物質的享受是永遠無法使人的心或精神感到滿足與安定,但是,人們卻經常都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企圖讓自己感覺安全和可靠;而所追求的內容,都離不開衣食住行、男女感情等。偏偏這些東西追求愈多,給人們增加的麻煩和困擾也愈多。

這就像口渴的時候用鹽水或海水來解渴,愈喝愈渴,愈渴愈想喝;雖然喝鹽水止渴這種經驗大多數人沒有,但是生活裡感覺不安全和不滿足卻是事實,否則大家今天晚上也不會來聽這場演講了。

我有一位信眾,他有兩幢房子,在沒有買房子以前,生活過得很快樂;現在有了兩幢房子,他變得非常擔心。尤其最近房地產走下坡,他很想賤價賣掉房子,但又捨不得;不賣呢,貸款的負擔又很重;於是患得患失,內心充滿了不安,毫無安全感可言。所以說,追求物質的享受,絕對是不可靠也不究竟的。

二、心靈的追求不容易

我們應該把生命的重心朝精神層面追求,因為那會使我們感覺有依靠、有寄託;但要在精神層面求得安全的保障,也是不容易的。

例如:有些人信仰宗教非常虔誠,也有人對自己的哲學思想深信不疑,有了這種精神上的依靠和寄託,是可以讓他們安身立命、身心健康。

當有的人在藝術方面,或在工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很順利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生活的安全和生命的充實。但如果這份成就在他的生命中並未得到客觀環境的肯定,他還會感覺到生命是很有意義的嗎?這就值得懷疑了。

我認識一位很優秀、很努力的藝術家,但是他的畫就是不賣錢。我對他說:「你的畫很好,或許是現在的人還不懂得欣賞,你千萬不要失望。」

他很沮喪地說:「我不知道自己的藝術生命將來會不會有人欣賞?」

我說:「沒有關係,等你死了以後,也許就會有人懂得你的畫,像梵谷那樣不是也很好嗎?」

他說:「像梵谷那樣很可憐,自己沒有發財卻讓後人發了財。」

可見這位畫家並未肯定自己的努力,所以在不順利的時候,就對自己的生命產生懷疑。

三、禪法即是安心的方法

禪法,就是用來安心的觀念和方法。釋迦牟尼佛年輕時,因為看到人有生老病死之苦,不知如何解脫,所以出家修行,悟得安心之道;他說法四十九年,都是專為人類做安心的服務。他告訴我們,身體需要物質來幫助,需要醫藥來治療,但心要依靠佛法的救濟。

身體的健康固然重要,可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即使外表看起來健康,也仍是一個有病的人。通常自認為身體健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是否有病,如果沒有感覺不舒服,就認為是健康的;可是,自以為心理完全健康、完全沒有問題、很正常的,恐怕就沒幾個了。

如果想要身體的健康必須要有適度的運動,可是心理的健康正好相反,必須要有適當的安靜;身體最好每天都有運動時間,心靈則最好每天都有安靜的時候;通常,人們可能每天有運動的習慣,卻很少有讓心安靜一段時間的習慣。

禪的心理治療,即是為人安心的方法,其中包括兩項:一是放鬆身心;二是放下心中的牽掛。這需要練習,如果僅是知道而不去練習,是沒有用的。但是,這種放鬆和放下也只是暫時的,不是永久的,因為一般人做不到一次放下就永遠放下,可能可以放下一、兩分鐘,但之後還是放不下。不過,人們多半需要先練習暫時的放下,然後才能永久的放下;也就是說,永久的放下,通常是從暫時的放下開始。

中國禪宗有頓悟與漸悟之說,「漸」是經由方法的不斷練習而讓心理愈來愈健康;而「頓」是不需要用方法,一下子就開悟,一下子就放下牽掛,所以很多人喜歡「頓悟」。

不需修行而突然頓悟是有的,但非常稀有難得,一般人還是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練習方法。例如:在一天中找出幾個時段,或者當知道自己心理發生問題的時候,就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來幫助自己。

四、禪宗的安心故事

頓悟雖然不容易,但它卻是非常地迷人。一個人頓悟以後,他一定是個心理健康的人。中國禪宗有很多有名頓悟的故事,例如:

曾經有一位出家人去向曹洞宗的第二代曹山本寂請法。那位出家人說:「弟子通身是病,請和尚替我醫。」

曹山本寂說:「我不醫。」

那位出家人說:「你為什麼不醫。」

曹山本寂說:「我就是要教你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於是這位出家人就開悟了。

這個故事的涵義是什麼?求生求死,就是有生有死,是兩個極端,如能既沒有生也沒有死,那還要醫什麼病?

雲門文偃是禪宗五家之一的雲門宗第一代祖師。他還未開悟以前,內心很不安寧,有一天他去參訪他的老師睦州道明禪師,希望得到幫助,但是當雲門敲門,道明禪師開門一見是雲門,馬上就把門關起來,一連數日都是如此;到最後,雲門學乖了,當道明禪師一開門,他馬上把一隻腳跨進門裡,道明禪師就抓住他說:「你說!你說!」那時候雲門不知要說什麼好,道明禪師就趕他走,但他不肯走,道明將門用力一關,結果把他一隻腳關斷了,就在那一刻,雲門心中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這看起來好像很容易,被門關斷一隻腳就開悟了,其實雲門心裡本來有很多很多的問題,經過很長時間都找不到答案,當他想請求禪師幫忙的時候,禪師卻把問題交回給他自己去解決,由此令他發現,想求得一個安心的法門是多餘的。所以他的開悟並不是因為腳斷了,但如果腳不斷,他卻也開不了悟。

這個故事裡的雲門是漸悟還是頓悟?有人說漸悟,有人說頓悟,兩種都對,為什麼?依故事的事實來看,他是頓悟;但這之前他心中的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甚至在他出生之前就已存在,因為有問題,所以才到處尋訪明師來幫助他,一直到遇到睦州道明禪師時,才得到了解決,這也不能說不是「漸」。

五、安心的基本態度

禪的立場來談心理治療,也就是安心的方法與過程。人們心理不安定的原因,其實從出生開始就已經存在了,如果長大後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大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心理完全沒有病的人是沒有的,既然大家會來聽這場演講,就表示你自己或他人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從這點來看,你已經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

基本上當你發現自己有問題、有病,而不隱藏自己的問題和病,這種態度就是一種健康的行為。

平常生活中,禪如何教人安心呢?禪的態度是:知道事實,面對事實,處理事實,然後就把它放下。無論遭遇何種狀況,都不會認為它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如果已經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能讓它不發生是最好的;如果它一定要發生,擔心又有什麼用?擔心、憂慮不僅幫不了忙,可能還會令情況變得更嚴重,唯有面對它才是最好的辦法。

經常有一些患了癌症的病人來看我,因為醫生已經宣布他們的生命快結束了,他們好像是來向我求救,又好像是來向我告別。

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一,不要怕死;二,不要等死。需要治療就要接受治療,能做什麼就做什麼,能吃什麼就吃什麼,過正常的生活;不勉強自己,也不要對自己的生命完全失望,這種態度就是禪的態度。

生活很重要,生命很可貴,不要被別人嚇壞,也不要自己嚇自己。偏偏很多人情況明明沒那麼糟,或是事情已經發生了,不能面對接受,還要擔心憂慮,結果反而是被嚇死的,或憂愁而死的。所以,用禪來安定心的方法,就是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禪宗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次,趙州在寺裡見到一個僧人,就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吧?」那僧人答:「是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然後他又見到另外一位僧人,問他:「你在這裡住了很久嗎?」那僧人答:「不,我是新來的。」趙州說:「那你喝茶去。」寺裡的院主看到這情形很不明白,就問趙州:「怎麼和尚對於舊住眾、新來眾,都叫他們喝茶去?」趙州就跟他說:「你也喝茶去。」

這就是非常有名的「趙州茶」公案。這個故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多人都在猜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剛好是喝茶時間,趙州禪師遇見任何人都請他去喝茶。也就是說,生活就是生活,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就做什麼事。

體驗生活,享受生活,認真地生活,是很重要的。

六、禪宗的安心層次

從漸悟的法門來看,修行過程中禪的安心方法是有層次的。首先要把許多複雜的念頭從外面、從各種各樣的對象上收回來。這好比兩個人在吵架,要有第三個人把他們分開,或把其中一人拉走。

曾經有位居士住在我們寺院中,這位居士經常發脾氣,我的一位出家弟子每次看到這位居士發脾氣,就馬上注意自己的呼吸,馬上注意自己的心為什麼會覺得很煩?這就是把心從外面的對象收回來。

當你不想跟別人吵架,對方偏要找你吵架的時候,無法避免,逃也逃不掉的時候,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注意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心念。當然,如果你很喜歡吵架,或認為吵架是一種享受,那就另當別論了。

今天我從報上看到一則報導,有一對八十歲的老夫妻,每天都吵架。他們二十歲的時候就結婚,到現在已經吵了六十年,他們認為吵架是一種健康的溝通。如果不能像他們一樣,對吵架有另外一番看法,那麼最好還是用收心的方法,把心從外境收回來。

當你把心收回來後,就要令它平靜。令它住於方法,這叫作攝心。攝心的方法有多種,例如:數呼吸、參話頭和只管打坐。我們每個人都有呼吸,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因此數呼吸是最好用的方法,至於參話頭和只管打坐則屬於禪宗的專修法門。

當你經由修行,而令自己的心安定之後,必須連這個安定的心也不要執著。因為如果只是一味令心安定下去,到後來可能變成一個很消極的人,可能隨時隨地只希望打坐,不想跟任何人接觸。唯有能夠做到連安定的心也不執著,也能放下的時候,才算達到真正的心理健康。

這個從收心、攝心到放心的修行過程,也就是從散心、專心、統一心到無心的過程,可以用人騎馬來做譬喻:

(一)散心修:第一階段,騎馬的時候,知道有馬,知道馬很不好騎,因為那還是一匹未經訓練的野馬。這裡所說的馬,是指我們充滿雜念妄想的心,這些雜念妄想一刻不停,不受控制,正如一匹野馬。

(二)專心修:逐漸地,進入第二個階段。騎馬的時候,知道有馬,但馬已能夠聽從自己的指揮。這表示你的心已比較安定,表示你已能夠照顧自己的心,如果有人找你吵架,或批評你,讓你感覺不舒服,你也已能夠做到不太受影響。

(三)統一心修:第三個階段,騎馬的時候,不再感覺有馬。這就像最好的騎士騎在馬上,馬跑得很快,人已忘了馬,馬也忘了人,而到達人馬一體的境界。修行到這個階段,周圍環境裡的任何人、任何事對你來說都是一體的,不是分割開來的。這時候,你對一切人、一切東西都感覺到很親切,因為它就是你,你就是它。

(四)無心修:但到達了統一心,還不是最好的,第四個階段叫作無心修,這時候,不覺得有馬,也不覺得有人。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執著心理的安定或不安定。但是,這並不等於什麼事都不做、什麼事都不管了,而是生活就是道場。這時候,你會活得更正常、更平和、更有愛心。

黃檗希運禪師說:「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4這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只是那麼自然地生活著,這就是自在,就是得解脫。

如果我們能夠以這樣的態度來生活,來適應我們的環境以及環境裡的人,我們便會減少很多麻煩;但是,還是要有自己的立場,不會因此放棄自己的立場,例如:我是一個和尚,沒有老婆才是對的;你們是在家居士,有老婆則是對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應該被尊重。人與人之間有許多問題的發生,多半是因為我們經常站在自己的立場而否定別人的看法和想法,才引來很多的困擾,最後演變成心理的不健康。

七、問答討論

問:如果一個人對心靈方面的追求,已經有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但仍然覺得內心充滿煩惱。他該怎麼辦?是否應該繼續追求下去?

答:煩惱原來是虛妄的,心中無執著,煩惱便消失。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觀念不是那麼正確,方法不是那麼有用;也可能煩惱事實上已減少了,但自己卻不知道,或對自己的進步不滿足。

我借用一個譬喻,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如果覺得一片漆黑,可能離天亮已經不遠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禪與淨土的修行法門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禪與現代生活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