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無我與真我

聖嚴法師

無我與真我

一、前言

許多人認為「我」最重要,也有些人認為「我」並不重要,這兩者都有問題,為什麼呢?因為,認為「我」最重要的,就會經常為自己的利益而爭取、抗爭,不願考慮他人的得失,反正只要我自己獲得利益就好,這是「自私」的我。

如果只從字面上了解「無我」,就會有人以為,既然我是「假」的,是「空」的,那就是什麼都沒有,活在世界上又有何意義,於是放棄擁有的一切,美其名是「看破紅塵」,實際上是逃避現實的世界;也有一些人持著「生不如死」的觀念,總以為「我」是假的,活著也是毫無意義,不如一了百了算了。凡此種種都不是正確的「無我」觀念。

佛法所謂的「無我」,是要超越「自私的我」,若執於「自私的我」必然會否定他人,乃至於否定自己;然而我們無法否定既有的生命和既有的環境,因此要善於運用生命和環境。

曾經有位老太太帶著身懷六甲的媳婦來見我,其目的是希望我為胎兒祝福。我問她的媳婦說:「妳希望生男孩或女孩?」

這位少婦說:「男女都很好,只要乖巧就好。」

她的婆婆急忙說:「不行,不行,請師父加持讓她生男孩。」

由此可見,婆媳間的想法頗有出入。就媳婦而言,她已超越「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生不生男孩不是大問題;而婆婆「重男輕女」的觀念則牢不可破,彷彿媳婦不生男孩就對不起列祖列宗,便斷了宗族的後代。

從這個故事便可以說明,「超越」的意思是:「不堅持一定需要什麼,能有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不執著「我」的主張,是相當重要的事。

可是,完全沒有「我」的主張也很麻煩。例如:我有一些弟子,當他們遇到問題就毫不考慮直接問我怎麼辦?我說:「你應該提供意見呀!」

有些人會說:「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所以請師父裁決。」

另一類型的弟子是每次來請教我之前,他自己早已決定好事情的處理方式,他會說:「師父,事情是如此,如此……。」

當我問:「你希望我這樣處理嗎?」

他會告訴我:「當然,師父您一定要這麼辦,我可是全替師父您著想的哦!何況這也是師父的意見啊。」

我很訝異:「哦!我並沒有指示你要這麼做!」

他會說:「師父,弟子是為師父考量很久了。」

我的這兩種弟子都各執其一,或許有人會說,一個是「無我」,另一個是「有我」。但事實上,前者是不負責任,過於保護自己,怕說錯話受師父責備,所以不願提供參考意見;後者是胸有成竹,早已設計妥當,只是希望師父按照他的方式來執行。所以兩者皆非「無我」,都是「有我」在作怪。

二、自我的涵義

從佛法看「自我」是什麼:

(一)從因果看自我是「有」

「善因有善報,惡因有惡報」,這是告訴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希望得到豐收的成果,這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可是有些時候我們會面臨一些突如其來,而且是莫名其妙之事,心裡就會想:「我這一輩子從未做壞事,何以會厄運臨身呢?」佛法則從三世因果的觀點來看,此生所做所為不一定在今生得果報,但這一生所遭遇的命運確實和過去生有相當密切的關係,現在如果逃避過去所造的種種因,不願接受果報,就是不負責任;因此從因果的立場來看,是「有我」,所以我們要面對問題,接受現實,更要負起責任,萬不可逃避。

(二)從因緣看自我是「空」

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的思想、觀念,都是構成「我」的因,外在環境的時空條件則是「緣」。因緣的運作不是永恆不變,是經常在變,因此所成的一切都是「空」。

(三)從煩惱看自我是「假」

煩惱是由於理性與感性的衝突,不善於處理煩惱,一定痛苦不堪,善於處理煩惱,則煩惱自消。

內心煩惱衝突的感受,很多人都有此經驗,大多是由於無法控制自己,明明不願想的事情,偏偏想個不停;不願做的事,心裡又放不下,左思右想,還是做了;自己是個自私鬼,偏又幻想成為仁慈博愛的大善人;明知可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親友分享,卻十分捨不得,百般思量,不如留為己用;這都是理性和感性、前念與後念的衝突。

曾經有一對夫妻,婚前歡天喜地相偕來看我,並告訴我他倆的喜訊,我問他們說:「你們真的要結婚?」

其中一個說:「我們彼此相識了解多年,結婚生活在一起是沒有問題的。」

我問他們:「你們可以保證不離婚嗎?」

另一個說:「師父怎麼可以說這種話呢?我們不可能離婚的。」

不料兩年後,夫妻中的太太,哭哭啼啼跑來找我說:「師父!我已受了兩年的罪,我再也不願忍受了。」

我問她:「怎麼了?你們發生什麼事情?」

她說:「師父,那種活地獄般的日子我不能再忍受了,我打算離婚。」

我不解地問:「當初你們不是相互了解才決定一起生活嗎?」

她頗有悔不當初之感地說:「唉!當時認識不深,婚後他的狐狸尾巴才一一現形,如今相處兩年方知他是偽君子。我再也無法和他繼續生活下去了。」

兩年前恩愛逾恆,兩年後衝突迭起,對於同一個人,其印象、觀感竟能如此不同。

遇此情形,我通常是勸和不勸離,先請其再耐心試試看,不可輕言離婚,先調整自己的觀點、作法和想法,試著為對方著想,對方如果也因你的改變而受影響,問題、衝突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四)從智慧看自我是「超越」

《金剛經》中有提到「非法」、「非非法」的觀念,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意思。

《六祖壇經》則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6不執著生死,不執著涅槃,不再為煩惱所苦,也不用追求智慧,這就是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能超越生死,超越有無。

因為不介意煩惱,煩惱就不存在,假如因為討厭煩惱而苦苦追求智慧,則煩惱必定不斷,為什麼呢?只因為既執著除煩惱,也執著求智慧之故。其實智慧根本不需追求,只要對煩惱不在乎、不介意就是大智慧。

所以從智慧的立場看自我,不要厭惡自我,更不需要覺得自我很可愛;要活時就必須活下去,該死時就讓他死;能活則不求死,非死不可又怎麼可能非活不可呢?若能如此,便可超越生死,超越有無。

三、「無我」之意義及修行

從佛法的觀點來說,「無我」是超越「自私的我」,不逃避、肯負責,不計較個人的價值,隨緣運作,捨己從人,助人利他。

無我有許多層次,要達到無我的修行境界並非易事,該如何修行呢?

(一)肯定「自我」

1.凡夫有業報:業報有兩類,一是罪報,一是福報。凡夫為什麼會到這世界上來?是由於受到過去世所造的業力牽引,而來到世間接受業報的成果。什麼成果?就是苦樂之果;造惡業得惡報;行善造福人群,救濟眾生,則得福報。有些人不明此理,於是在極端痛苦時,便埋怨父母何以要生下他在世間受磨難?殊不知父母僅是兒女們「從彼生到此生」的橋樑,真正接受生命的是自己。因此我們要肯定自己,才能達到「無我」。

2.聖賢有果位:聖人如果僅修智慧而得解脫者,只能修得小乘果位,即阿羅漢果位;如果修慧又修福,福慧雙修,行菩薩道,則可修得菩薩位乃至佛果位,此即是「無我」的展現。

(二)消融「自我」

1.用無常、無我的觀點,觀察世間存在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的,都是空。世界任何現象,沒有永恆不變的。積聚好的因素,必然會促成美好的現象;累積壞的因緣,自然構成壞的果報。事實上,因緣的本身,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而是在現象產生後,對人們造成影響,經過主觀的判斷分別,便有好壞之分。

既然現象的形成,是由各種因緣條件所促成,所以只要有一個因素變動,現象也會跟著起變化。因此,世上沒有任何存在的現象是永恆不變的,如同《雜阿含經》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意指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皆屬無常。

2.若不能認知無常是事實,便會苦不堪言,所謂:「人無百年壽,卻有千年憂。」

3.若能體驗無常是事實,就能認知我和我的身心世界是空的,即是「無我」。「無我」並非指「我」不存在,而是「我」存在於不斷的變化中,因為有「變化」,所以當我們厄運臨頭時,知其「無常」,只要加一些努力或迴避的因素,就能轉變命運;相反地,如果遇到好的運氣,也不會過於驕傲興奮而迷失方向。

(三)用慚愧、懺悔和發願,體驗「無我」

1.慚愧即反省,能反省者,必知「自我中心」是自損損人的煩惱。一般有修養的儒者,每天都會反省自己的行為,做為一名佛教徒,更應時時反省,是否做了對不起人的事或說了對不起人的話,若不知反省,則會傷人損己。

例如:有一次我搭乘一部計程車,我發現在大雨滂沱中,有一位老太太撐著傘在路旁,被我們這部如入無人之境的車子,濺得滿身汙水,我問司機先生:「你有沒有注意到走在路旁的那位老太太,因為我們車子經過,而被濺得全身濕淋淋?」

他很不耐煩地說:「沒有。」

我再問他:「你不妨回頭看一看?」

他轉身看了一下,丟給我一句話:「雨下這麼大,她跑出來做什麼?活該嘛!」

難道這位老太太是因下雨而跑出來欣賞雨景嗎?想必不是。這位司機先生真是一位不負責任且不知反省的人,自己做錯,還將責任過失推給他人。

2.懺悔即負責,勇於認錯改進,對他人、對社會和眾生,努力積極奉獻自己,不求回饋。

我們都會說:「一人做事,一人當。」意思是「我做的事,我自己承擔」,可是,往往只是嘴上說說卻又做不到。曾有一位居士做錯了一件事,拍著胸脯說:「師父,這件事,我擔當,這是我的責任,我擔起來。」

我問他:「如何擔起來呢?」

他說:「咦!師父,我不是說我擔起來了嗎?」

我再說:「錯已經造成,你準備怎麼處理?」

他竟然說:「頂多再錯一次罷了。」

這是製造錯誤而不知懺悔的典型例子,光說「擔起來」又有何用呢?懺悔的意思,是要我們在對人們或社會做錯事時,除了承認之外,更要設法改進彌補。

有很多佛教徒只知「業障」現前時,在佛前拜佛,口中念念有詞:「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我今天做錯事了,請阿彌陀佛替我消消災。」這是將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去替他承擔。

佛前懺悔的意思,乃是因為自己做錯事,也承認自己的過失,但是目前沒有能力補救,所以求佛、菩薩證明,為我們做擔保,表明自己願負責任並希望將來加倍報答及補償。如此的懺悔,對他人、對社會及眾生,才真有用,會更努力積極奉獻自己,「自我中心」必然日漸消除。

3.發願及報恩,發願學菩薩的心行,用報恩的心情來處理他人對我的恩惠。付出自己而成全他人,是為了還願及報恩,還債是因為欠人,報恩也是因為欠人,例如:對父母恩,子女是無從報答完的,在此情境中如能以報恩的心態來處理,「自我」就能漸漸消融了。

四、「真我」之意義及修行

從佛法看「真我」,「真我」即「無我」,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於完成佛的果位,亦即「無我之我」。如何修成「真我」呢?

(一)從人到佛次第提昇

從人到成佛的過程,需要付出努力的代價,方能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或許有人會說,中國的禪宗是屬於頓悟法門,所謂頓悟法門是不假修練即可成佛,這意思好像是說,可以一步登天。

可是,這就如同世上沒有人能將一大碗飯一口吞下去,都是必須一口又一口慢慢吃,直到當我們吃飽的那一剎那,會覺得好像是最後一口飯才吃飽,而前面吃飯時都還是在餓的狀況下,唯有最後這一口飯才是真飽。因此,「頓悟」雖確有其事,但卻也是從前世、今生漸修中來。

修行的內容包括:

1.修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殺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將五戒的妄語分為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省掉不飲酒,另加貪、瞋、癡,成為十條,乃是要想再來人間和生天界享受天福的標準。

2.修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法。知道苦由煩惱起,認知煩惱本無常,放棄自我執著,努力於戒定慧的修行,必得解脫,這是小乘聖人的標準。

3.修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行。用智慧、財產、體能和時間做布施;持戒即好事一定要做,壞事絕對不做,這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亦是成菩薩、成佛的標準。

一般人都會做布施的功德,可是如果在行布施之後希望有所回饋,這是投資的心態。真正的布施是基於對方的需要,而自己又有能力給人,在給了之後,不求回報。

(二)《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即沒有自私心的執著;「生其心」即順應他人的需求而隨類攝化,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人,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尤其要在他人有難時,依據自己的能力,隨人所求,給予救濟。

(三)實相即無相

「實相」即實際的本來面目,即是永恆的、普遍的,也是超越時空的;世間事物,均在無常的變化,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無常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無相,無相的本身就是實相,故可以說:實相即無相,即是真我的名字。

(四)真我即無我

「自我」是由我們的身體、心理和環境構成,這些因素經常在變,這些變的現象是「幻我」。智者以無相的事實是真,凡夫執無常的假相為「我」。

智者的真我無定相,所以能夠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名大解脫;凡夫的自我有阻礙,所以不能隨境自在,隨緣自由,故常為煩惱所苦,而造作種種業,又受種種苦。

五、結語

世事本無常,我們無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環境,因此便要善用我們的生命,善用我們的環境,隨類布施,隨緣救濟;不僅自己得福報,更助他人得福報,這才能夠消融自我,才能成就無我與真我。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宗教.禪.佛法與邪魔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妄念不起.萬緣不拒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