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心如日輪在虛空

聖嚴法師

心如日輪在虛空

今天講黃檗禪師的一段開示:「心如日輪在虛空」——「心」好像一輪太陽在虛空中,這段文字也收錄在我所輯的《禪門驪珠集》一書中。

黃檗禪師是唐宣宗大中年間(西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人,第九世紀圓寂,年齡不詳。今天我們要介紹他的一段法語,內容如下: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中略)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略)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下略)9

這段話指出,修行禪法明心見性的情況。很多人把禪的修行看成與外道的修行相同,外道的修行可分為兩種現象,一種是懂得很多,學問、辯才非常好,所以很多人認為他們已經開悟了,認為自己是大師;另一種是修苦行,生活方式不像一般的人,過著平常人不能忍受的生活。這兩種人如果對自己的心行不了解,都算是邪行,不是正確的禪行。

黃檗禪師是怎麼說的?以下為諸位做介紹: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

「如今末法」。末法思想見於《法華經.安樂行品》《大乘同性經》卷下根據隋代慧思禪師的說法,佛法住世,分為三個時期: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10而在隋文帝開皇十九年(西元五九九年)已是末法第八十二年,故到黃檗之世的唐朝中宗的時候,早已是末法時代。吉藏的《法華玄論》卷十,則主張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所謂正法,是正知、正見、正信、正行、正確的佛法;像法,即相像類似的佛法,已經不很純粹;末法是佛法已經沒落到快消滅的狀態,真正的佛法已經到尾聲了,正法不振而邪說橫行,即所謂法弱魔強的局面。

正法時期聽法、學法的人多,證道、悟道的人也多;像法時期聽法、學法的人也還是多,可是證道、悟道的人少了;到了末法時代,學法、聽法的人漸漸少了,而證道、悟道的人幾乎沒有了。

譬如一壼茶剛泡好,一杯茶剛剛倒出來的時候,又香又熱,純度又高,喝下去覺得非常受用,這就像正法時代;過一段時間,茶葉的味道漸漸淡了,濃度、香度也漸漸少了,如同像法時代;到了時間很久以後,只見茶葉顏色,卻聞之無香味,嘗之無茶味,不能說它不是茶,它還是茶,只是已嘗不出茶葉的茶香、茶味了,如同末法時代一樣。

我們這個時代距離第九世紀唐中宗之世,又過了一千一百多年,而唐朝之後,仍然有很多人開悟。黃檗禪師是百丈禪師的弟子,百丈之下同時有好多位大禪師,例如溈山靈祐、黃檗希運等,黃檗禪師之下還有臨濟義玄,一直到宋朝大慧宗杲的時候,還有好多大禪師出現。所以末法的觀念,只是警惕我們要好好地努力,不能說末法時代就沒有人證道,沒有人悟道。

但在黃檗禪師當時所見的也是事實,他說:「向去多是學禪道者,皆著一切聲色。」好多人看起來都好像是在學禪、學道,可是那些人都在執著「一切聲色」。聲是聲音,色是顏色、形式。

「聲」有兩種意思:一者聽聞佛法,透過聲音尋求佛法;二者在打坐時,進入一種境界,聽到無限的聲音,如同宇宙之中有一種好像從遠古無始以來就存在的聲音,叫它天樂也可以,叫它永恆的天籟也可以,這是在禪定修持中才能體會到的。

「色」也有兩種意思:一是用肉眼所見的現象、環境;二者不是肉眼所見的,即打坐時發生的種種幻景、幻象,見光、見花、見淨土、見天國、見佛菩薩、見種種莊嚴的形象、影像等等。

其實,「光」本身也是色,如果你打坐進入比較深一點的定,可以看到無限的光,「光」是和宇宙全體結合在一起,你會感覺到自己跟宇宙合而為一,你就是光,光就是你,宇宙都是光。所以一進入這個境界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非常自在柔和,也非常地開朗。為什麼?因為放下了一切負擔,自己就是整體,是那麼自在;但那僅是輕安境,尚不是悟見自性。

因此,這裡說執著一切聲色,這聲色可以是粗淺的定境,也可能是神通或幻覺。神通很令人著迷的,看不到的東西,你看到了;不可能聽到的聲音,你聽到了,很多人就是追求這個東西。

很多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見到上界的天國、他方的佛國,見到佛菩薩,見到你想見到的天或神。也有很多人喜歡一坐下後,自己的身體能打通什麼任督二脈,或發生什麼中脈、明點之類的經驗。有人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看到自己的氣在動、血在走、經脈在運作,也可以看到別人在做什麼事。

例如:有人明明在打坐,還能看到有人在庭院裡散步,看到美國有人正在做什麼。曾經有一個人正在打坐的時候,看到一架飛機失事要掉下來了,他馬上打電話問航空公司這架飛機上是否有他的家人?果然,真的有一位他的家人在那架飛機上,兩個小時之後,電台竟然報告,那一架飛機失事掉落了。相信嗎?你不能不相信,他確實看到飛機的號碼,飛機上有一個他認識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像這種情形是事實嗎?是事實,有人遇到這種情況,以為自己已經得到天眼,得到神通了。但是,即使能見到、聽到,卻無法挽救那架飛機的失事。

在臺灣有好幾個團體,他們一打完坐以後,就是談論這些東西,談剛才感覺自己身體在動,氣在動,看到光,聽到一些什麼聲音……講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以為打坐很有工夫。但是,從禪宗的立場來看,這些都是光影門頭事,與生死大事毫不相關。

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如枯木石頭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

於是黃檗禪師要說:「何不與我心心同虛空去。」意即倒不如把你心中的執著通底放下來,讓心就好像虛空那樣就好了。

虛空本身無物,很多人認為虛空裡有雲、有霧,有太陽、星星、月亮等東西,那是天空,不是虛空,虛空應該什麼也沒有。虛空的意思是在空中無一物,既然是虛空,什麼也沒有,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暗。要把你的心跟虛空一樣的空去,因為「虛空」即是真如,若能如此,庶幾與悟境相應。

黃檗禪師又講了幾個比喻的形容詞:「如枯木石頭去。」你的心最好能像枯木以及石頭那樣。枯木無生機,石頭無動靜,它們本身不會主動起作用,也不會有生命的執著或動機在;這樣的話,約略與大死一番有一點相應。

又說:「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應。」用柴草燒火煮飯、煮菜、煮水,煮完之後,草或木柴變成灰,而已經寒冷的灰中,一點點火星都不可能發生,叫作「寒灰死火」。我們的心,如果能夠像寒灰死火,才有一點點和開悟者的禪境相應。

「相應」並非「就是」。譬如說,有人喝可樂,有人喝冷水,都在喝飲料,喝冷水就等於喝可樂?非也!冷水中沒有可樂的成分。

對於禪修者而言,這是什麼階段呢?如果能像寒灰裡的死火,像枯木、石頭,又像虛空,那就是不動、沒有作用的情況,心中不要起作用,不要有動的念頭出現,這時候有一點點像是禪悟,但那不是禪悟。例如有一種「枯木禪」,修禪修得像枯木一樣,那樣對不對呢?有問題!真正修禪不是那樣,所以說只有少分相應;倒是後來曹洞宗的只管打坐,漸漸地就有一點類似。

你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

這段才是真正講禪悟的境界,有了前面的那種工夫之後,就要開發智慧。智慧如什麼?智慧像太陽,常在虛空,萬里無雲,永遠光明,任何東西都無法遮蓋它,從來沒有黑暗的時候;不像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下雨時就看不到。

此處以光明形容悟後的智慧動態,是絕對的自在,不是與黑暗相對的光明。這一定要離開「有」與「無」兩種對立的境界和心態,才能有心如日輪的體驗和境界出現,那就是悟境。

離開「有」與「無」這兩個對立的觀念,對禪修者是非常重要的,「有」是執著,「無」也是執著。何謂「有」?對心外之物,想追求,又想擺脫,追求解脫,追求開悟,追求成佛,認為有一個境界叫作「開悟」,認為「成佛」是有一個佛果等著去享受。還有,認為這個世界很多的困擾、麻煩都是「有」,希望從「有」得到解脫,而進入「無」的涅槃境,這都是執著。

前天有位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師父,現在我學佛已有兩年多,過去的種種我覺得很愚癡,老是追求錢,我賺了還不算少,現在我學了佛,師父您看我的錢該怎麼辦呢?」

我告訴他說:「錢,並不等於有,也不等於無。一個窮人窮得一文不名的時候,若他心中想有錢,做夢也夢到錢,那還是心中有錢的人;相反地,若他在銀行裡和事業上有很多錢,可是心中沒有執著錢,這個人的心中,是沒有錢的人。」如同先師東初老人曾告誡在家弟子:「人要口袋有錢,銀行存錢,頭腦裡無錢。」有錢是福報,無錢是智慧。

所以,佛法講「有」,是指心中執著;講「無」,是指心中不執著,並不是說「無」,就什麼也沒有,說「有」就有很多東西,不是這樣的。

「心如日輪,常在虛空。」這是比喻太陽光本身沒有想到它自己就是太陽光,只在虛空之中,永遠是那麼亮,它是自然的,如果它覺得自己有光在照,這個太陽就不自然了。我們的心要像太陽那樣,非常地自然,經常用智慧來觀照自己,觀照一切人事物,但未想到有什麼目的,為什麼而照?它只是永恆地、普遍地照。而且太陽在照的時候,沒有選擇時間或對象,只是經常在光芒中,在發光之中,不論有沒有對象,永遠是光明的。

「不照而照。」它不是為照而照,但卻是永恆地在照。何謂「不照」?就是不為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目的或原因而照。太陽從來沒有下山,從來沒有停止照的功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管有沒有對象,它都在照,自然而然地在照。因此,大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度無量眾生,不會以為他度了眾生,卻認為是眾生自己得度的。就像萬物接受太陽普照,而太陽本身並沒有一定要照萬物,禪悟者的智慧亦復如是,故稱「不照而照」。

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這樣子的話,多省力啊!永遠如此自然,那多好啊!

何謂「棲泊」?鳥兒在樹上停留叫作「棲」,船隻在水上停留叫作「泊」。人心的執著,也就像鳥、船一樣,有所棲泊,便不得自在。

很多人要找安全,女孩子想要安全,就找一個老公,男孩子就娶一個老婆;一個嫁老公,一個娶老婆,互相的你棲我泊,那就是互相的倚賴。修行修到了「無棲泊處」心無罣礙的境界,那時便與諸佛同行,解脫自在,《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功能,自然顯現於眾生之前;若能心無所住,便能心無棲泊,雖然心無所住,又能明察秋毫、洞燭萬機。

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

什麼是「草衣木食」?這是描寫一個修行者遠離物質文明,過著極原始的自然生活,由於不生產耕作,只好摘草葉裹為衣,採樹木的種子為食,如同中國道家修練、隱居。但在印度的佛僧是以晨朝托缽,行化人間為常規,「草衣木食」只有少數的禪僧行儀,不是人間比丘的風格。所以黃檗禪師要說,禪修者是以識得「自心」為著眼,否則縱然學得多知,勤修苦行,盡名邪行,定作魔眷。天魔有修行,也有神通,但是沒有智慧,心有所住,住於定,住於境界,住於聲色,故名邪行。

「若不會此意」是指假如你聽不懂這些話的涵義,就是任你怎麼學習,懂得怎麼多,如何地「勤苦修行」,整天打坐,坐著不動,一坐幾個小時,甚至兩天、三天不吃飯,或者「草衣木食」,都是邪行,定會變作魔子魔孫。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平常心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零缺點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