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者的修行態度
一、沒有非做不可的事
禪修者跟平常人同樣是人,但心態不同。同樣一樁事,在平常人認為是非常的重要,可是對禪修者來講,重要是重要,卻不是絕對的重要,乃是「平常的重要」,就是該完成的事,需要完成它;該去做的事必須去做,這叫作「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這又是什麼意思?就是該做的事,是從你的觀點、角度看,那是一種責任、良心,但如果因緣不許可你做,也就沒有什麼不得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非做不可的事,也沒有非你不可的事,這就是「雖是重要,但不是絕對的重要」。為什麼沒有絕對重要的事?因為「因緣」不可思議;成功和失敗,都不是僅僅靠你一個人的主觀條件所能決定的,只要客觀的條件或因素改變,你主觀的條件就會受到影響。
諸位一定有聽說過:「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意思是:有意要種花,花不開。這是什麼原因呢?或許因為那土壤不適合種花,或許那個季節不適合種花,那個氣候不適合種花,所以那個環境也就不是種花的環境了。
而隨便插一支楊柳在泥地裡,柳樹就長起來了,即「無心插柳柳成蔭」。為什麼呢?這也不是因為你把這棵柳樹種活了,而必須是那裡的環境恰好適合柳樹生長,那時的氣候就剛好適合柳樹存活。
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盡心、盡力,但是成敗得失,不是全憑個人的條件所能決定的。如果環境或時間的因素不能配合,而又堅持非要完成這件事不可,那必是死路一條。即使你累死、氣死、送死,還是完成不了,那又為什麼一定要做?
我年輕時曾經認識一個人,他在二十多歲時才氣縱橫、英俊瀟灑,有很多女孩子喜歡他,可是他的眼睛長在頭頂上,他說:「我要的老婆,絕對不是普通人,要嫁給我,不是那麼簡單的。」所以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他就等呀!找呀!到了三十多歲,找不到一位適合做他老婆的人。
幾年之後,他的結婚條件也只降了一點點而已,標準還是很高的,他說:「一定要臺大畢業的,一定要比我小十歲,而且還要有才氣。不然兩個人談情,就像對牛彈琴,不如不結婚!否則結婚是很枯燥無味的事。」結果到了四十歲,他還是沒結婚。
於是他再降格以求,他說:「只要大學生就行,年齡相差五歲也可以。」可是還是沒人願意嫁給他;到了五十歲仍結不了婚,後來他來見我。
我說:「你這個人,誰嫁給你,誰倒楣!你這個人根本不適合結婚的。」
他問:「為什麼?」
我說:「你啊!要求不合理。」
他問:「法師!您的意見怎麼樣?」
我說:「一切隨緣,如以高標準選太太,到最後大概是找不到太太;女孩子也是一樣,女孩子太挑剔,結果她一定也是結不了婚的。」
二、沒有非你莫屬的事
因為「因緣」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需要環境及時間的配合,所以沒有非你莫屬,非你不可的事;也沒有非要做不可的事,也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允許你做,你就努力去促成其事,但完成不了時,也不必太難過,或者太在乎。
諸位有沒有看到我們農禪寺的照壁上,有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中的八個字。「應無所住」的意思就是剛才講的,沒有一定非要完成,非我不可的事,這就是沒有執著心。
牢牢抱住一件事、一樣東西,或是抓住一個人,那一定是痛苦不堪的;可是什麼也不要,什麼也不抓,什麼人都不需要,則又會變成孤立無援。所以「而生其心」,就是要處處留心,時時留心,努力促成其事。這裡說的「心」是智慧心,是盡心盡力的心,是知己知彼的心,是認識環境、認識自己的心。也就是對主觀的自我條件,及客觀的環境條件,都能用智慧去衡量,這叫作「而生其心」。
要運用人來完成我們希望成功的事,要運用事來幫助人成功,這是相輔相成的。「用人成事,用事成人。」而且還不要被某一個圈套套住,也不要用圈套去套住人,這叫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了這種智慧的心,你就可以隨緣來成長自己、成就他人,隨緣為自己處理困難,為他人解決麻煩,這就是能救苦救難的菩薩了。
三、隨順因緣能屈能伸
一個已經在學習佛法,修行禪的方法和運用禪的觀念的人,是要努力向前,不是退縮的。諸位一定聽過「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話,還有能卑、能尊等等。不讓一時間的成敗、得失,而使自己放縱發狂,或灰心喪志,這就要有禪的修持才行。
我認識一位曾經在企業界很成功的人,當他成功的時候,認為自己的智慧高、能力強,資本也雄厚,總覺得大家都要奉承他。他一見到我,就告訴我說:「法師,我告訴你怎麼樣賺錢。」
我說:「我不要錢哪!」
他說:「不要錢怎麼能夠弘法?」
我說:「話是沒有錯,可是……。」
他說:「不要想叫我捐錢給你,你要自己賺。」
他又說:「我告訴你一個怎樣賺錢的方法,比我捐錢給你更好。」
他的觀念似乎也對,捐給我的錢是死的,教我方法賺錢是活的,那樣錢就會愈來愈多了。但是我說:「阿彌陀佛!我只會用錢不會賺錢,你教我方法,對我是沒有用的。」
他說:「很簡單,我告訴你怎麼樣賺錢,你要看邱永漢的書,那些都是『發財經』。」
我說:「我在日本時,人家叫我看,我就看過了,但我有一個出家朋友就是看了邱永漢的發財經後,還了俗,準備賺錢去了,結果後來他還是很窮。」
他說:「那是他沒有看懂。」
我說:「我大概也看不懂,因為我不是會賺錢的人。」
曾幾何時,這位企業家的公司倒掉了,他又來看我,仍然不改賺錢的初衷,他說:「我還有希望。」但一直到現在他已經快九十歲了,還是沒有東山再起,現在他希望他的兒子賺錢。
我告訴諸位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他的觀念有問題,他不能隨順因緣。他自己在那段時間內能賺錢,是因為那時候的環境因素,使得他走運,他又正好做了這一個行業,得心應手一下子賺了很多的錢,所謂「時勢造英雄」。後來環境因素轉變了,時代也轉變了,但他還是食古不化,還是認為他那一成不變的方式一定能賺錢,結果當然沒有賺到錢,公司也倒掉了。
還有一次,曾經有一個人問我:「法師!你做了和尚,殺不殺人?」
我說:「當然不殺人。」
他又問:「如果遇到了一個非殺不可的人,你要不要殺?」
我說:「我不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
他問:「他要殺你,你殺不殺他?」
我說:「他殺我,我不殺他。」
他問:「他要殺你了,你不自衛嗎?」
我說:「出家人持不殺戒,寧可一死,也不能夠破戒,這是我的原則。」
他還是繼續逼問:「那你絕對不殺人了嗎?」
我回答他:「那也不見得,如果有一個人要把我們全臺灣的人全部殺掉,如果我有機會,我會殺了他。」因為我不殺他,他就要殺那麼多的人。我殺一個人而可以救那麼多的人,我下地獄沒有關係,而且至多我和他兩個死,卻可以救那麼多的人,也是合算的。
另外,我也救了他,我把他殺掉,他就不會有機會殺那麼多人了;當然最好只打傷他,不是殺掉他,使他沒有殺人的能力,這是最好的,這是慈悲心一個原則,不是食古不化。
四、隨時提起,隨時放下
還有,我們出家人有不能夠摸觸女人的比丘戒,一碰就是犯戒。但是如果一個女人掉進水裡,沒有人救她,一位比丘見到了,要不要去抓她的手?不但要抓她的手,還要把她抱上岸來,在這種情形下,救人要緊。
禪宗有一樁有名的故事:有師兄弟兩位出家人,他們在行腳尋師訪道的路途中,有一天,走到一條大河邊,眼看著要下雨了,河水愈漲愈高,這時有一位年輕的婦女,坐在河岸邊上哭,她不是要自殺,而是要過河去,但天要下雨,河水又高,天色也晚了,過不去;師弟看了這個女人,覺得她好可憐,直念:「阿彌陀佛!這個女人好可憐,過不去,不知該怎麼辦?」仍自顧自地把褲管一捲,東西往頭上一頂,就過河去了;但是他的師兄則毫不考慮地把那女人一背,也過了那條河。過河之後,就把那女人放下來,那女人感謝一番後,便也走了。
之後,師兄弟兩人繼續行腳,只見那位師弟老在那兒叨唸:「阿彌陀佛啊!師兄啊!你這是犯戒的啊!阿彌陀佛啊!你要下地獄,你碰了女人啦!不得了!出家人,怎麼可以碰女人呢!」
他一邊走,一邊唸,師兄卻不講話。
到了晚上,他們找了一間破廟睡覺,這位師兄一躺下就呼呼大睡;而那位師弟卻在那裡,翻過來、覆過去睡不著。
第二天早上,師弟就問師兄:「師兄啊!你昨天晚上睡得這麼好,你怎麼還睡得著啊?」
師兄問:「為什麼睡不著?你睡得怎麼樣啊?」
師弟說:「我一夜睡不著呢!」
師兄問:「為什麼?」
師弟說:「我為你難過啊!你昨天碰了女人犯了戒,你要下地獄了,我為你難過,不知道怎麼來替你懺悔。」
那師兄說:「唉!師弟!昨天我把那女人背過河之後,就已經放下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把那女人抱得緊緊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禪者的生活態度、人生觀,是灑脫自在,當機立斷,隨時放下,隨時提起;隨時提起,隨時放下。沒有什麼成功、失敗,也沒有什麼不得了、了不得的事情,應該做的就努力做,做不來的就不做;能成就的就盡力完成,成不了的就放下,這才是灑脫自在,真正自由、自在的人。
我們要以這種態度來生活,這是非常積極的,不是消極的,是自在的,不是痛苦的。之所以會痛苦、煩惱,都是因為我們的心,提不起,也放不下;或是提起了,卻放不下;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什麼好提起。像這樣常常優柔寡斷、思前顧後、患得患失的人,就很痛苦,真正能把事情做好的機會也不多。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