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禪修之道

聖嚴法師

禪修之道

有很多人對禪修很有興趣,但是往往參加一、兩次以後就不再來了,很可能是過程讓他們太痛苦了,打坐的益處沒得到就苦不堪言,當然不敢繼續來參加了。曾經也有人問我,聽說禪修很辛苦,有沒有一個方法,不那麼辛苦又能很快得到好處呢?我回答他們,這就是不進大學就想畢業,簡直像做夢一樣。不過,如果大家覺得禪修最辛苦的是盤腿,那麼就不一定要盤腿,這樣大家應該有興趣來試試看吧!

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團上,只要用穩定的姿勢,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可以練習;不過,如果要打坐超過半小時以上,還是要坐在蒲團上,才能夠持久。

一、禪修的四種利益

以下介紹四種禪修的利益:

(一)身體健康:身體的肌肉、神經能夠經常放鬆,對高血壓、心臟病有幫助,也能促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

(二)心理平衡:頭腦清醒,精神不緊張,心情保持愉快,心理自然會平衡。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所以時常會憤怒、恐懼、興奮等等,透過禪修的練習,能使憤怒平息、恐懼消失、興奮緩和,使心情經常保持平靜而且愉快。

(三)精神昇華:精神是指心理對世界的體驗和看法,超越平常生活中粗淺的感覺。譬如:我們看到一盆花,平時沒特別注意它,在緊張時甚至不感到它的存在;但是在心情安靜穩定的時候,看到一盆美麗的花,就像看到美好的世界一樣。

當我們從物質層面進到精神層面時,這個世界會變得不同,看到有人哭、有人笑,不會只看到表面,而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體驗哭與笑的人內心的感受,明白他的內心世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防線、對立狀態就會從此消除了。

(四)開發智慧:智慧有不同的層次,聰明、反應快、觀察力強,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從禪修的立場來看,智慧是超越你和我、有和無、利和害的,以純粹超越的角度來判斷,這就是智慧,禪修便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熱愛生命,發生任何事情,不管是好是壞,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能用超越於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便不會有煩惱;世間的人缺少由禪修而生的智慧,所以總是痛苦不已。

二、持五戒

禪修除了用放鬆身心的方法以外,在日常生活中也須遵守一定的規範和準則,以保持其穩定性。那是「持五戒」,即消極的不做以下五類惡行:

(一)不殺生:主要是指不可以有殺人的行為或動機。

(二)不偷盜: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和不應該得到的東西,都不可以有偷竊、搶劫、占便宜的心理或行為。

(三)不邪淫:行為要正當,不做見不得人的事,不做違背風俗習慣和法律不允許的事情,甚至連念頭也不可以有。主要是兩性不得有不正當、不穩定、苟且越軌的行為。

(四)不妄語:不用欺騙的語言、手段、方法,使人受損失而自己得利益,乃至連妄語的念頭也不要起。

(五)不飲酒及不使用麻醉毒品:不使用酒精和毒品使自己的身體受損、精神錯亂,而至行為失控。

三、修五施

練習禪修的人要做到不以自我為中心,減少自私心,消除與人的對立心,常把別人當成自己一樣,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在東方的哲學中,道家老子和佛教釋迦牟尼佛都主張施與,給人愈多,自己擁有愈多,成長愈快;不捨得給人表示自己的安全感不夠,煩惱就愈多。能夠布施的人內心必定是富足的,因為他能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代表他有支配權去安排他所擁有的東西,「修五施」能使禪修者達到捨己除執的目的,這五種布施是:

(一)以金錢、物質來接濟他人。

(二)以技術、時間來支援他人。

(三)以語言、觀念來導正他人。

(四)以隨喜的心意來幫助他人。

(五)以佛法的智慧來接引他人。

四、調五事

禪修的人同時也需要「調五事」,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五種基本工夫:

(一)調飲食:飲食要適當,不宜過量或不足,營養要均衡。不吃太刺激的食物,例如濃茶、咖啡等,這會影響打坐的心情,酒當然更不可以喝。

(二)調睡眠:我們一生下來就會睡覺,睡覺很容易,但要睡好覺也並非易事。能好好睡覺是一大福報,覺睡得好,心情好,健康也好;覺睡不好,精神欠佳,脾氣會暴躁,易與人爭吵,精神壓力大,久而久之身體也不會好,打坐自然得不到效果。睡眠要充足,但時間長並不一定好,若求睡眠品質良好,右脇臥的姿勢很重要,頭腦、身體都放鬆才能睡得安穩;在緊張的情緒下睡覺,一定胡亂做夢,不是真正的休息。睡覺前要放鬆情緒,頭腦中的事暫時放下,沒做完的事不要擔心,擔心也沒有用,還是安心睡覺,睡好了起來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三)調身:調身可分動和靜兩方面,動的方面可以做柔軟運動,不要太劇烈;靜的方面可以用靜坐,姿勢要正確,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要有壓力。靜坐也不一定非要坐,走路、站立、平躺均可,重點是一定要輕鬆、自然、安定;只要做到心不混亂,就是禪的基礎。

(四)調息:呼吸很容易,但品質要好,要自然平穩地呼吸,不要控制呼吸,而是欣賞、享受呼吸,這就是調息。呼吸與身體的姿勢有關,如果身體是彎曲扭曲的,呼吸一定不順暢;神經和肌肉在緊張的狀態中,呼吸也一定不自然。所以隨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無論是坐、立、臥,都保持自然、舒暢;身體放鬆不是放逸偷懶,頭腦必須是非常清醒的。

(五)調心:以上四種都與心情(心的情況)有關,心情安定與否和我們的飲食、睡眠、身體、呼吸都有密切的關聯,如果調整得很好,心情自然愉快平穩。之後便可以用真正禪修的方法,達到調心的目的,把虛妄心、汙染心變成真心、清淨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先從調飲食、睡眠、身體和呼吸做起,再配合禪修的方法,如打坐、參話頭、默照、直觀等,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

五、知五悟

最後講到禪修者通常有五種發悟的層次,我稱為「知五悟」:

(一)聰明境:由打坐而觸發文思靈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反應敏捷、思路通達、理解力、記憶力的改善增強。

(二)光音境:在坐禪中,心境為無限深廣的光明所攝,或為無盡柔和蒼茫的音海所攝,自己被化入於光音之中。

(三)神通境:由坐禪而產生心電與事物的感應,能聽、能看、能嗅、能知、能感受到平常情況下所不能產生的特異能力。

(四)空靈境:感覺自己是一片無限,沒有我,沒有他,沒有任何執著,只有一片無限,心裡非常明朗。從真正禪的立場來看,以上四種境界都不是真正的開悟,只是個過程。

(五)寂靜境:這才是真正最高的開悟境界,又叫作寂滅境,我們稱之為無心。到了這個層次的人,遇到任何狀況,心情都不會隨之而動,所以發生危險時不會害怕,遇到誘惑時不會動搖,因為已經沒有心了,怎麼還會有起伏呢?這對大家來說,很困難也很容易,如果懷疑它就很困難,如果相信它,勤練習便很容易了。

六、問答討論

問:請問在平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

答:任何時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吃飯的時候專心地吃,走路的時候用心地走,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看書,這就是修行。如果吃飯心不在焉,邊走路邊想心事,看書累了也不休息,愈看愈迷糊,而造成身體緊張或昏沉,這就不是修行了。

問: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但是為什麼很多書籍都在介紹禪呢?

答:所有禪宗的文獻,都是在告訴我們,不要依賴那些語言文字,只有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行,所以我今天晚上講了那麼多話,你們也都不要執著喔!(聽眾笑)

問:有人說中午、半夜不可以打坐,是真的嗎?請問什麼時間最適合打坐?

答: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精神飽滿、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如果說中午或半夜不適合打坐,沒有其他原因,只是因為這些時間應該是在休息,精神不濟還勉強打坐,當然效果不彰,無益於健康了。但假使你平常時間都在休息,反而只有這些時段體力最好,當然可以打坐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平常人的禪

下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3 動靜皆自在|校註

返回目录

Newsletter Sign Up
X
Welcome to the ultimate guide for outfitting your culinary adventures! Dive into the section, your go-to resource for selecting the finest kitchen supplies and cooking tools to fuel your culinary creativity.
Email address
Newsletter Subscriptions
Subscribe Coupon or discount news
Subscribe news
Subscribe comments and messages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