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實相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壇經》云:「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又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所以此處要說,無念之念是念真如。
《壇經》云:「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又當永嘉玄覺見六祖,六祖問他忙什麼?他回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開示云:「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所以此處要說,無生之生,即生實相了。
此處的「無念念者」,是說無念並不等於木石無心,並不同於無情眾生,沒有心的反應;無念之時,依然有智慧的功能,它的作用不是煩惱分別度量,而是念的真如空性。此處的「無生生者」,是說無生並不等於死灰枯木,了無生機,並不同於磚瓦沙石,沒有生息;無生的當下,不礙諸法生滅,只是不住於生滅,而自體即是實相,故稱為「即生實相」。
這都是悟後的境界,悟入真如無念,實相無生。其實悟後所見的世間,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以及身體所處外在的環境等活動現象,照樣都在,只是若能不受其愚弄困惑,當下的見聞覺知、山河大地,無非真如實相,所以既是無念又是無生。
又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與唯識,一個是真如平等心,一個是生滅虛妄心;兩者本屬同源,離煩惱名為真如心,在煩惱名為業識心。從凡夫的立場說,因為造種種業,就得種種果報。造業是誰造?由虛妄心所造。此心若動,身體、嘴巴也會跟著動。身口意三種行為,能使我們造種種的善業與惡業,造善業讓我們獲得人天福報,也就是依正二報是善的;正報是身心,依報是身心所處的環境。造惡業得惡報,得惡劣的身心和環境,即依正二報都是惡劣的,最壞的果報是下三途的畜生、餓鬼、地獄。
真如心,有兩種解釋:在唯識宗的立場而言,真如是轉八識成四智之後的真性,是絕對清淨而不會隨緣變化的。從《起信論》的立場說,真如即是如來藏,它有不生滅及生滅二門,故有隨緣的功能,隨淨緣稱為心真如門,隨染緣稱為心生滅門,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稱為阿賴耶識。因此若依《成唯識論》,真如心不能造萬物,唯八識造業受報。此處的唯心及唯識,同時並舉,應依《起信論》的觀點解釋:真如心在染是生滅的凡夫心,在淨是不生滅的聖者心,凡夫是依識造業受報,聖人是因應眾生的悲苦而隨染緣度眾生;所以不論凡聖,所感任何世界,都是唯心唯識。
因此,「無念」、「無生」,都是已經徹悟了的人,沒有一般人的分別、攀緣、得失等種種虛妄雜念,但有無漏智慧運作度眾生的功能。
經常與不生不滅的清淨真如相應,故稱「念真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唯念一切諸佛及一切眾生的真如心,所以處身人間,即在人間說法度眾生,若到天上即在天上說法度天人,到任何地方顯現,都能讓那裡的眾生獲得法益。眾生看到的佛的身體,雖有動作,但他的真如心是不動的,可是智慧心是有的,那就是依真如而起的智慧。「無生」生於實相,也能使眾生生起實用,若於生滅的煩惱虛妄心滅盡之時,實相的真如心自然顯現。
無生亦無相,但不等於虛無抽象而不可觸摸,乃是在實證無生法忍之後,所處的一切環境、任何一種現象,都未離無生無相的實相。眾生有妄心起妄執,所見是妄境幻相,聖者斷妄心除妄執,所見一切相,無非一實相。任何一種現象離不開實相,實相遍在,窮三界遍十方,但不占據任何固定的時間、空間的位置,故稱實相無相而無不相。
一個開悟的人,你若問他:「悟境如何?」他可能喝一口水,然後對你看一看,什麼也不說。如果你問他:「佛陀說的法哪些是重點所在?」他可能就拿根草給你,也可能拿一朵花給你,你能體會嗎?這就是「無念者念真如,無生者生實相」了。
只要能使你產生無漏慧之功能的都叫真如,只要你對你所接觸的一切現象不起分別虛妄我執相,都叫見到實相。由佛的角度看迷者,迷者所見的世間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相;從明心見性的悟者角度來看世間,世間一切現象無非真如,無非實相。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實相無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