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
無住而住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壇經》講到「無住為本」,《金剛經》也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無住生心」。另外,《壇經》又講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也就是說心能不起執著、不停留、不被任何一種現象所影響、束縛,即名無住,否則,就被自己的虛妄心困住了。
所謂十方常住、十方僧。我們出家人是道場裡的住眾,故稱為常住眾。「常住」是道場之意,什麼是「道場」?幾間房子叫作道場嗎?不是,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永遠常住的。大陸上的許多名山古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成住壞空,這就是世間的無常現象,沒有常住不變的,可是為什麼道場被稱為常住呢?
「道」是無聲、無臭也無相,不占時間,也不占空間,那就是涅槃、寂靜、無相,前述的真如、實相,也都可以說是道場;因此,《維摩經》裡面講到「直心是道場」,心直就是道場,意思是說心中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的執著,那就是住於道場。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叫作成道,又叫坐道場;而釋尊成佛的那個地方是菩提伽耶,梵文的「伽耶」(gayā)翻譯成中文即「場」,而菩提就是道的意思,所以菩提伽耶就是道場,是為紀念釋迦牟尼佛在那裡成道。
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在印度伽耶的菩提場成道,但只要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所在之地,聞法等於見佛,就是佛的道場,就是能使人修行佛法的地方,也有可能成為修行人悟道、成道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稱呼寺院為道場,又稱為常住。
但是真如無形、無相、無色、無味、無住,是絕對的解脫自在。因此,我們要修行,先要以般若的空慧體驗「無住」,才有可能體驗到涅槃體德的畢竟常住。佛法先要指出凡夫眾生住於有,小乘人住於空,而得大解脫的諸佛菩薩,既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空,這即是無住。
何謂「無住而住」?意思是說,雖然不是常住,但還是有暫住的功用,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功用,無住而住是住於常住不變的實相。這跟一般眾生有執著、有自我價值觀的判斷及是非取捨的執著心不一樣。
我們把佛法的功能稱為慈航普渡,能在生死大海中,讓眾生爬上佛法的大船上去,渡過煩惱生死的苦海。這時的凡夫是有住的。
不過,佛也告訴我們:法無定法,一切法都是方便門,所以方便的佛法是有為法,既是方便法就不應住於法,唯有真空的實相法,才是無住而又常住的。禪宗頓悟法門,一開始就不假方便,那也是真方便。如果欲得無上佛果,必須捨去一切方便,直探佛陀本懷。例如《法華經.方便品》:「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若論無上佛道,必捨大乘方便,二乘及人天乘方便更不用說,尤其當遠離邪知邪見的邪方便了。
但是凡夫用次第禪法修行的時候,必須先住於習禪的方便法,修行到頓悟的最上禪法之時,必須像是筆立千丈懸崖,一切把捉不得,如同《金剛經》所說的:「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就是說,一般漸修漸悟者,首先要上船,然後到了對岸的時候要下船,不可以不離船,如果到了對岸,你還賴在船上捨不得下來,那就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若論頓悟的心法,就連佛法也不要,因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也都不是佛法;當你發現一切法都不是佛法時,才能發現一切法都是佛法,而不執著一切佛法,名為「無住」。然而,如果一開始連船都不想上,還沒上船,就說自己已經不需要船了,這是不行的。當尚未上路之時,還是要選擇第一義諦的佛法,否則會聽到說,一切法都是佛法,結果就學外道去了;外道也會說,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那為什麼不能學我們的法呢?那是邪知邪見的邪方便法,不是正法,學不得,例如印度外道共有六十二見,均非正法。
那麼,要以什麼渡過生死煩惱的苦海呢?是要以了義的佛法為基礎。先用正信、正確的正法,然後把那個對正法的執著心放下,才能見到一切法都是佛法,也都非佛法,那才是捨舟登彼岸,入無住處涅槃,也就是住於「常住涅槃」,經常住在涅槃的意思。
涅槃即寂靜,不生不滅。凡夫的虛妄心念念在生滅,肉體的生命也經常在變異,所以未入涅槃。由於釋迦牟尼佛的肉體,最後在娑羅雙樹間死亡進入涅槃,使得很多人誤認為涅槃就是肉體的死亡,其實不然。
「常住涅槃」的涅槃,各宗有不同的解釋。從小乘的立場言,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即入有餘依涅槃;當其肉體死亡,便入無餘依涅槃。從大乘立場而言,變易生死的因盡名有餘涅槃,變易生死的果盡名無餘涅槃。若就大小乘相對而言,小乘阿羅漢入有餘涅槃,大乘佛果入無餘涅槃。
法相唯識宗以為,定性二乘入無餘涅槃,畢竟都滅;不定性之二乘及佛,入無餘涅槃,其實不滅;二乘人離分段生死,謂無餘涅槃,佛息應化身而歸本真身,是無餘涅槃。
若論三論、天台、華嚴諸家而言,並無定性之二乘,畢竟都會成佛,但是息妄歸真,攝化歸本,即是無餘涅槃。禪宗所言,同於天台、華嚴,故其常住涅槃,若得心無罣礙,即是涅槃相;例如《法華經.方便品》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不是以肉體死亡為涅槃,也不是從此不再生到眾生群中為涅槃。此在唯識宗又稱為無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眾生,對於生死及涅槃,無厭無欣,也就是此處的「無住而住,常住涅槃」了。
小乘涅槃,是去除煩惱而悟得無漏的智慧,證得阿羅漢,他們在生前也會以慈悲心度眾生,但身死之後,便不再用這智慧利益眾生,故被大乘佛教稱為灰身泯智,乃是厭離生死而欣住涅槃,所以被稱為只管自利自了的小乘人。依唯識之說,有定性二乘,那些人入了無餘依涅槃,就永與世間的眾生絕緣;若依《法華經》之說,二乘涅槃,猶如酒醉,畢竟會醒來迴小向大,進入佛乘;禪宗也信眾生皆能成佛,故與華嚴、天台宗相同。
常住涅槃的另一層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就進入涅槃,死後也不是不再投生,可以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時候,雖然以凡夫身再來,以人間身出現,但聖者知他是聖者,凡夫看他是凡夫,即所謂「大權示現」。例如《華嚴經》的善財所參五十三位大菩薩,各具不同的身分,《法華經.普門品》的觀音菩薩現三十三種身分。有大智慧就有大方便,雖在人間出現,卻不受人間的種種逆境所困擾,也不受人間的種種五欲所誘惑;沒有煩惱的心生起,也沒有煩惱的心可滅,這即是常住涅槃。大權示現的高僧大德、菩薩與佛,經常以種種身分出生入死來度化眾生,也即是常住涅槃。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無生實相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