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菩提與般若
菩提無得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三身;
菩提,是梵語bodhi的音譯,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或為覺悟的意思。境通事理二法:於理則斷煩惱障,得一切智,即證涅槃,是為三乘共通的菩提;於事則斷所知障,知一切有為諸法,得一切種智,此唯佛菩提,即是無上菩提。若就佛的三身而言,即名三身菩提,又名三佛菩提:1.應化身佛菩提,2.報身佛菩提,3.法身佛菩提。
菩提的意思是覺,二乘也有自覺的意思,但對佛的大菩提而言,二乘為小菩提。唯大乘經論所說的菩提,均指無上正遍知覺的大菩提。若從《大智度論》卷五十三所見,從初發心至佛果位,共有五個層次:
(一)發心菩提:十信位菩薩,於無量生死中,為求無上菩提而發大心。
(二)伏心菩提:十住、十行、十迴向的三十個賢位層次的菩薩,於諸煩惱中,修諸波羅蜜,調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初地以上的菩薩,於三世諸法,觀其實相,令心明了。
(四)出到菩提:八地以上菩薩,於般若中,不著般若,能滅諸惑,見十方佛,超出三界,到達佛位。
(五)無上菩提:等覺菩薩坐道場,斷盡一切煩惱,證得無上菩提,佛果圓滿。
如上所說,菩提本通大小三乘,巴利文聖典中,亦有菩提心這個字,只是不如大乘聖典特別強調菩薩行,所以大部分所說的菩提心,都是指大菩提心,例如《維摩經.佛國品》:「菩提心是菩薩淨土。」《大智度論》卷四十一:「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大日經疏》云:「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日本源信著的《往生要集》提到,菩提心有兩類:一為緣事菩提心,是指的〈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二為緣理菩提心,是指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的菩薩願行,此為最上菩提心。
〈顯宗記〉所說的菩提,應係源於《壇經》所說的無上菩提,乃是覓之了不可得,「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如如之心,即是真實」,「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離境無生滅」,「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因此說:「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壇經》所說的菩提,即是悟後所見的不動心,是以不生不滅的自性為性。
如何實證不生不滅的自性?便是於諸境上不起妄執,即斷煩惱而現菩提。〈顯宗記〉的「菩提無得」,又是源於《心經》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無上菩提果,必發無上菩提心,證得無上菩提果,其實是一無所有。如果覺得尚有所得,仍是凡夫的煩惱執著,尚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在因地時,的確認為有無上菩提可證,所以要發大菩提願,修大菩提行,在《大智度論》所說的五種菩提,都是必備的條件;到達佛位之時,所證是二空真如,便是「無智亦無得」的實相般若現前,一空一切空,《大智度論》列舉十八種空,不僅是無所得,連無所得這個念頭也要空掉。
因此,大乘禪宗的空義,是從無念、無相、無住、無得來說明,空不礙有,無也不否定有;煩惱若空,執著亦無;但是,般若有、空慧有,諸佛的功德莊嚴,如來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也都有,所以要說「淨五眼而了三身」了。
「五眼」是依諸佛的應化身而言,一共有五種: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第一種是欲界凡夫所具;第二種是色界天人所有,依修禪定而得。後三種是出世聖人所有的智慧眼,慧眼是二乘聖人,照見無我偏空之理性所具;法眼是初地以上菩薩,證無生法忍,所得之智慧,照見一切法門,廣度無量眾生;佛眼是以一切種智,圓證五眼,得六神通,應化眾生。由此可見,一般的欲界凡夫,僅有父母所生的肉眼;色界初禪天,可具肉眼而僅用天眼;聲聞緣覺在未入無餘涅槃時可有前三眼;初地以上菩薩可具四眼;唯佛果位,五眼具足。五眼之中,肉眼是出生時就有的,稱為報得;天眼也有極少數人可能報得,正常而言,須是修行而得;後三種眼,必是修得。
「淨五眼」是什麼意思?就是五眼的功能全是不執著的智慧,五眼全部都是清淨的。凡夫的肉眼貪著美色,厭惡壞色,很不容易清淨;天眼可以見到極微極遠,也可以見到未來因緣果法,但還有欣厭分別,所以也不是清淨的;慧眼已見性空無相,已證偏空之理,已得清淨,可是還執著有涅槃法而遠離五蘊等諸法,所以只證人空,未證法空,相對於大乘菩提,尚非清淨。法眼就是已證一切法身的菩薩,未將無明根本斷盡,比起佛的究竟清淨,還不能算是完全清淨,唯有佛眼才是五眼圓滿清淨。
「三身」指的是法性身、實報身、應化身。
(一)法性身:也就是自性身。自性是空,實證空性,也就是親見法身;法身遍在,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的法身。若見自性法身佛,則報身佛及化身佛,也在其中,這就是《壇經》所說的「一體三身自性佛」。若能「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又,世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
(二)實報身:是千丈盧舍那佛身,也就是佛的功德莊嚴身;那是給眾生看,而不是給佛自己看的,只有初地以上的大菩薩們可以看到報身佛,我們凡夫是見不到的。對一個禪修者來講,所知、所見,無一處不是法身,所知、所見、所接觸的,也無一樣不是佛的報身。而見空性,則一切法、一切現象,都是自性本空,那當下就見法身;一切現象都有說法的功能,那功能就是報身的佛。
(三)應化身:就是千百億化身。處處化現、隨類應化、隨機應化,看到根器不同的眾生,就用不同的身分去適應他,不同的情況下就用不同的型態來幫助他。
對於佛身的認知,大乘和小乘的聖典中,各有不同的介紹,大致可分二身說及三身說。
二身說之中,又分小乘及大乘。就小乘而言,也有兩類,第一類:1.生於釋迦族王宮的王子身,也就是肉眼的釋迦牟尼,稱為「生身」;2.佛以神通力變化為鬼畜等的異類身,稱為「化身」。第二類:1.降誕於王宮的「生身」;2.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表的功德,名為「法身」。
若就大乘所說的二身,見《佛地論》卷七及《大智度論》卷九,理智冥合的真身為「法身」,隨機應化的為「生身」,所以又名為「真應二身」。
三身說,也有多種表示法,其中以天台宗及法相宗的論點為代表:
(一)天台宗的三身說:1.出於《金光明經玄義》:「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報身,功德法聚名應身。」2.《金光明最勝王經.分別三身品》:「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身,三者法身。」這裡所說的化身,就是應身,合稱為應化身。
(二)法相宗的三身說:出於《成唯識論》卷十:1.「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2.「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也就是報身,亦被稱為受用(報)身。3.「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所說的就是應化身。
(三)通常所說法報化三身,是大小乘的通說:依據小乘聖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品功德為法身,生於王宮的丈六紫金身、具三十二大人相的喬答摩為報身,以化為彌猴、鹿、象等為化身。
另外在佛門課誦本中的供養三寶詞,有云:「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似乎是佛的三身,各有名稱,這是天台宗的看法,其實在梵文原意,毘盧遮那及盧舍那,是同一個字Vairocana的兩種音譯,同為光明遍照的意思,在《華嚴經》則同為報身佛的稱號。所以《瓔珞經》說:「毘盧遮那佛是受用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4但是在《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卷一則說:「一者毘盧遮那法身,本性清淨,出一切法,金剛三摩地為宗;二者盧舍那報身,出聖性普賢願行力為宗;三者千釋迦化現千百億釋迦,顯現聖慧身,流出曼殊室利身,作般若母為宗。」這是將法身佛,分作二名屬二性格,前者稱毘盧遮那佛,後者稱盧舍那佛,釋迦則化現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天台宗將此綜合成為三身三名,而被中國佛門所通用。在天台大師的《摩訶止觀》卷二所說:「別相者身有三種」,若息化論歸,則色身(化身)歸解脫,法門身(報身)歸般若,實相身(法身)歸法身,三身一體毋須分別。
至於中國禪宗,掃蕩一切名相,既然三身即一體真如。菩提的果位無可得,佛的五眼亦無跡可尋,佛的三身當然也不必去追求了。這也正如《維摩經》所說:「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一了百了,千了萬了,否則只要尚存一絲牽掛,便與清淨的自性,南轅而北轍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念念無求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