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有無雙泯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這是從上文接下來講的。由於定、慧、行的功德體用,無所不及,所以六度萬行的一切聖道品目,無不因此圓滿無缺;到了這種地步,我空、法空,亦皆空,超絕無有二邊,故稱「雙泯」。
所謂六度,便是六波羅蜜: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修這六種法門,可以對治六種障礙,獲得無上菩提大道,六障礙便是:1.慳法,2.惡業,3.恚心,4.懈怠,5.亂心,6.愚癡。也就是以布施等六法,超越六種障道因緣法,所以稱之為六度。《成唯識論》卷九,自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立十波羅蜜,稱為十勝行,除了前面六種名稱全同之外,增加了方便善巧、願、力、智。
至於「道品」,就是修行聖道的方便法門;最扼要的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對治貪瞋無明(不正見)等三毒,而得無漏通的解脫果;其次則依四聖諦的苦集滅道,修道、斷集、滅苦。所謂修聖道,便是持修三十七道品,證無漏道的阿羅漢果;緣覺(獨覺)根性的人則修十二因緣,而證聖果;大乘菩薩,是修六度四攝而成佛果;這些都是道品。
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覺支,共分作七類:
(一)四念處:新譯為四念住。乃是在五停心觀的修止(奢摩他)之後,修觀慧(毘婆舍那)而入解脫道的三賢位(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四念處是: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斷、四意斷、四正勝。是四念處後所修道品:1.對已生之惡令斷除,2.對未生之惡令不生,3.對已生之善令增長,4.對未生之善令生起。
(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於四正勤之後所修道品,是四種禪定,為六神通之中的身如意通:1.欲神足,依欲之力,引發之定。2.勤神足,依勤之力,引發之定。3.心神足,依一心專注之力,引發之定。4.觀神足,依觀之力,引發之定。這四如意足,都是在加行位中,所修禪定。
(四)五根:由修四如意足的禪定之後,由信等而發起定根及慧根,包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五力:是由於修行五根而得增長的力用,可除五障:1.信力對破邪信,2.精進力對破懈怠,3.念力破諸邪念,4.定力能破諸亂想,5.慧力能破三界諸惑。
(六)七菩提分:於修行以上五種科目之後,當修七覺支,是以智慧觀察諸法,覺了其實無我,共有七項:1.擇法覺支,揀擇法之真偽,當取真而捨偽。2.精進覺支,揀擇真正的正法之後,當精進專心修持不懈。3.喜覺支,喜住於真的正法。4.輕安覺支,又名除覺支,斷除粗重,身心獲得輕利安適。5.捨覺支,又名行捨,乃是捨外境而心得平安。6.定覺支,心住一境不散亂。7.念覺支,修行道法之時,定慧均等。於心沉之時,修擇法、精進、喜三支,於心浮動之時,修輕安、捨、定之三支;前三支屬修慧,後三支屬修定,第七念覺支乃屬定慧均修。
(七)八支聖道:又名八正道、八聖道分、八賢聖道、八道品、八直道等,在原始佛法中,極其重要,往往都以四聖諦與八正道同舉,因為它是戒定慧三學的延伸,也可以說三十七道品是八正道的細目,共有八項:1.正見:是正確地見到四諦之理而明之,這是八正道的首要條件,也可以說是八正道的主體。2.正思惟:正確地思惟四諦之理。3.正語:是以無漏戒體,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4.正業:以無漏戒體,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5.正命:是以清淨身口意之三業,離五種邪命而活的行業,順於正當的活命方式。6.正精進: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7.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8.正定:是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修此八法,即可離非而盡邪,到達涅槃。
根據《大毘婆沙論》及《俱舍論》的說法,小乘所修道品及其修道過程的長短有:1.聲聞乘聖者,修四諦三十七道品,經過最短三生,最長六十大劫,悟生空無我之理,而入無餘涅槃。2.緣覺乘聖者,修十二因緣法,經過最快四生,最慢一百大劫,悟生空無我之理而入無餘涅槃。3.大乘菩薩,修六波羅蜜,利益眾生,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俱舍論》卷十八也指出,菩薩於初阿僧祇劫供養七萬五千佛,第二阿僧祇劫供養七萬六千佛,第三阿僧祇劫供養七萬七千佛。最後百劫修植相好業因,每修百福而成一相,共計三十二大人相,當修三千二百福,就如同釋迦世尊這樣,成為八相成道的人間佛陀。
禪宗則不管以上這麼多的道品修法過程,但是頓悟般若無知,即定即慧,無行即行,便已圓修六度萬行、一切道品,而且有無雙泯,真俗兩亡,所以是最上乘法。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四輯 禪修類|04-14 神會禪師的悟境|第三篇 菩提與般若|體同法界
發表評論